英语写作者身份建构研究:概念、理论与方法

2018-05-26 01:56常小玲
外国语文 2018年2期
关键词:二语写作者语篇

常小玲

(北京外国语大学 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北京 100089)

0 引言

1 写作者身份的概念

英语中,“identity”一词源于拉丁语“identitas”,字面意思是“同一性”。根据《牛津英语词典》(OxfordEnglishDictionary), “identity”意为“一个人或事物是其本身(而非其他)的状态或事实”。但随着时代发展,人们不再认为身份只是一种个人的、内在的、静止的“状态或事实”,而是在社会互动中不断发展和变化(陈新仁,2014)。身份被看作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受个体因素与社会因素影响,具有多维性、复杂性与动态性(Bucholtz et al., 2005)。社会身份的建构离不开语言等符号资源。语言不仅能表达意义,也能表达个体与他人的关系、对自己的定位、为自己宣告的权力和对他人施加的权力(Lippi-Green,1997)。Gee(2000: 110)将语言比作人们的“身份工具箱”(identity kit),帮助人们在特定情境下成为“某一种或几种人”。正因如此,写作者如何在社会互动中通过语言建构自我身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研究中的写作者身份建构指“文本内身份”的建构,即写作者如何在不同情境中通过语言实现自己的“角色”。但这一建构过程不可能脱离“文本外身份”。毕竟,写作者在文本内建构何种身份、如何建构身份、建构效果怎样,都与其在现实中的身份密切相关,也决定了其能否在现实中进入特定的社会网络,获得身份认同、社会认可和安全感(Norton,2012)。

2 写作者身份建构的理论框架

以上理论框架充分体现了写作者身份建构中的动态性:在时间维度上,体现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互动;在空间维度上,体现不同语境中个体因素与社会因素的互动;在交际效果上,体现文本、写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Matsuda(2001: 40)曾将写作者在语篇中的身份(即声音)定义为“人们通过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选择使用社会中存在且不断变化的语言和非语言资源而达到的一种综合效果”。这一定义也强调了写作者身份建构是一种动态效果,而非一种静态特征。要全面理解身份,需要综合考虑文本、写作者、读者及语境之间的互动关系(Matsuda,2015)。在现有写作者身份建构研究中,有些侧重文本中的语言特征,有些则侧重写作者或读者个体。根据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的不同,可将这些研究分为身份建构特征、身份建构过程与身份建构效果三种研究路径。

3 不同视角下的写作者身份建构研究

3.1 基于文本分析的身份建构特征研究

此类研究多从语篇分析或语料库研究视角,对写作者在文本中的定位以及相应的语言特征进行分析,探索某一特定话语群体中身份建构的共性与个性。

主题学习模式的局限性是设计学习活动困难,故不是每位教师都能熟练自如地应用。学习活动设计得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很难把握所选主题的大小、难易程度、意义价值等,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主题学习的推广。

现有对文本中身份建构特征的研究主要是在学术类体裁中。Hyland(2012)基于学术语篇分析,提出了有关写作者身份定位的分析框架。他指出写作者在特定学科话语群体中建构身份有两种途径:一种是使用该话语群体公认、共享的语言资源,遵循学科亲缘(proximity),以获得读者的理解与认同;另一种是在被认可的语言资源中进行个体定位(positioning),以体现自己的价值与独特性。在学术写作中,写作者进行个体定位的方式主要包括立场(stance)与介入(engagement)。前者指写作者自身的态度与评价,可通过模糊限制语、加强语、态度标记语、自我指代词等表达;后者指写作者与读者的互动,可通过读者代词、共享知识、问题等表达(Hyland,2005,2008,2012)。

学术语篇中的身份建构特征研究还涉及不同的研究对象。一些研究者主要探究英语母语者如何在学术论文中建构“圈内人”的学术身份。例如Tang和John(1999)对学术语篇中第一人称代词所建构的不同身份进行分析,将其分为代表、向导、设计者、记录者、持见者和创始者;Hood(2004,2012)运用评价理论中的介入、态度和级差三个子系统,对英语学术论文的引言部分进行研究,根据评价特点的不同,将写作者身份分为观察者、评论者和参与者。一些研究者则探究英语二语写作者在学术论文中建构身份的特点。例如Burke(2010)对在美国学习的六名韩国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学术论文进行分析,发现受母语影响,学生普遍较多使用交互型元语标记语,较少使用互动型元语标记语;本科生在写作中更易受母语语篇特征影响,研究生在写作中则能结合传统学术写作和过程写作方法建立自己的学术身份;徐昉(2013,2015)运用立场与介入标记语的分析框架,对中国一所大学本科、硕士、博士阶段英语学位论文的写作特征进行研究,指出不同阶段写作者在表达态度、立场以及与读者的互动方面存在差异。还有研究者对不同语言、文化和学术背景的写作者文本进行对比,包括母语与二语写作者英语写作的对比(Wu et al., 2000;欧阳护华,等,2006:De Costa,2007;Çandarlet al., 2015)、资深研究者与新手研究者英语写作的对比(Hyland,2002a,2002b)、不同语言写作的对比(吴格奇,2010;唐建萍,2012;Lorés-Sanz,2011)等,以说明不同写作者在运用语言资源建构身份中的差异,以及不同语言在身份建构上的差异等。

此外,也有研究者对写作者身份建构特征与写作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例如Zhao和Llosa(2008)通过对42篇美国高中毕业统考作文中的声音强度与写作质量进行对比,得出声音强度是整体写作质量的显著预测因子的结论。Zhao(2010)通过对托福考试作文的定量与定性分析与验证,提出了评估写作者声音的三维理论模型:(1)概念维度——作者观点的鲜明度与独特性,(2)情感维度——作者表达观点的语气方式与行文特色,(3)显现维度——作者和读者在文中的显性存在和互动(转引自赵冠芳,2013: 72)。在对这一理论模型再度验证的过程中,Zhao(2017)发现三个维度中的概念维度对写作整体质量的影响最大。这一理论模型也在国内其他二语写作研究(俞希,等,2015)中得到应用。

总体而言,基于文本的研究是现有写作者身份建构研究中数量最多、最为普遍的。此类研究倾向于以量化的方式对语言特征进行描述、对比与分析,其优势是比较明确、客观,但局限是缺乏对写作者与读者个体的关注以及对真实情境中交际效果的分析。

3.2 基于写作者分析的身份建构过程研究

此类研究多从社会文化理论视角,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写作者在不同语境中建构身份的协商与发展过程进行记录和分析,以阐述社会文化背景与个人成长经历等因素对身份建构的影响以及写作者在此过程中的探索与策略。此类研究多与英语二语写作者有关。

二语写作者的文化背景会影响其对特定身份特征的理解。尽管Matsuda(2001)指出“声音”不代表个人主义,也非西方文化独有,但对许多二语写作者而言,理解并学会用英语建构自己的声音并非易事(Rafoth,2015;Cox,2010)。同时,二语学习者的身份也可能使写作者缺乏自信,从而影响他们对自我的表达(Schwartz,2010)。Zawacki和Habib(2010)对美国高校的26名国际学生和来自15个学科的高校教师进行了访谈,发现英语学术写作中“以自己的声音写作”和“批判性思考”对国际学生困扰最大。他们一方面难以理解这两种要求的内涵,一方面也缺乏足够的语言能力。

二语写作者的语言水平和学习经历会影响其在写作中建构身份的能力。Starfield(2002)对南非某大学两名一年级学生的学术文章进行历时一年的跟踪分析,发现成功的写作者能够运用丰富的语篇资本(textual capital)建构令人信服的语篇身份,而不成功的写作者则在缺乏语篇资本的情况下生硬模仿,导致抄袭。Quellette(2008)对一名英语为非母语的美国大学生的论文草稿和日志进行分析,指出写作者的成长经历对“语篇自我”和“作者自我”的建构起着重要作用,二语写作教师应该以辩证的眼光看待抄袭,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提高学术素养与写作方法。徐宏亮(2011)也指出,对相关英语表达不熟悉和词汇能力不足会影响中国高级英语学习者在学术写作中的站位意识和立场表达。

除了语言水平,学科知识与专业训练对身份建构也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在高层次的学术或专业写作中,这一点对母语和二语写作者而言情况相似。Langum和Sullivan(2017)在对六名瑞典博士研究生英语学术写作经历的叙事研究中,发现每位学生对自我的期待和评价都有所不同,这在很大程度上受其英语写作经验、写作课程以及学术社团的影响。同时,他们普遍对英语学术写作有很强的距离感和不安全感,其根源并不是语言能力,而是缺乏基本的学术训练。Deng(2012)对香港某大学六名博士生学位论文的写作进行了七个月的跟踪研究,发现在某一领域的学术身份建构是逐步发展的。他们在起草、修改和完善论文的过程中,随着体裁知识、语言应用和社会交流的增多,逐渐从初学者发展为更熟练的学术写作者,进而融入学术群体,成为其中一员。

总体而言,基于写作者的研究通过记录写作者个体及其写作能力的发展变化,揭示影响身份建构的个体因素与社会因素,更有助于展现身份建构的动态性与复杂性。此类研究充分说明了社会环境以及写作者的“自传式自我”“作者自我”与其“语篇自我”之间的互动关系,但未能体现“读者眼中的写作者”这一维度。

3.3 基于读者分析的身份建构效果研究

此类研究多采用访谈或调查研究的方法,对读者眼中的写作者身份进行分析,以探究读者从文本中推断写作者身份的过程与方式,以及哪些因素会影响读者对写作者身份的评价。

Hatch等(1993)较早从读者视角探析写作者身份,指出读者“不是文本意义的提取者,而是文本意义的积极建构者”(Hatch et al.,1993: 572)。为考查读者对写作者个性特征的印象,该研究团队以美国高中毕业生写的大学申请信为语料开展了一系列研究。研究表明:读者对写作者个性特征的印象与申请信的成功率高度相关;对读者印象有影响的文本特征包括自夸、浮华的言辞、对某些经历的强调、对他人贡献的认可、有创造力的语步等。

在学术写作领域,Matsuda和Tardy(2007)对学术论文读者对写作者的印象进行了研究。他们通过对两位学术论文盲审专家的访谈,发现盲审专家会根据语言和非语言特征对作者的性别、资历和学术积累进行判断,而这些判断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他们对论文质量的评价。这表明文本只是写作者建构身份的手段,而写作者建构身份的效果,最终要看读者如何解读和评价。为验证这一现象的普遍性,Tardy和Matsuda(2009)又开展了一个后续研究,对应用语言学和修辞写作领域六种期刊的70名编委会审稿人进行了调研。根据审稿人反馈的评审方式,80%以上的审稿人在匿名审稿时会猜测写作者的身份(包括学术经历、学科背景、语言背景、国籍、民族、性别、年龄、机构、教育水平等),而他们所依据的语篇线索包括知识宽度/深度、话题选择、理论框架、写作习惯、句式或词语选择、引文方式、稿件格式等。

在商务写作领域,Beason(2001)通过问卷和访谈的方式,调查了在商务人士眼中语言错误对写作者身份的影响。研究发现,语言错误不但会影响理解,还会影响读者对写作者的印象,包括对其作为一名写作者、一名商务人士和一名公司代表的印象等。作者指出,语言错误虽不是写作中最重要的因素,但在商务写作中给读者留下的印象不容忽视,因此在教学中需格外关注。Zhang(2013)使用Tardy(2009)的体裁知识框架,从形式、过程、修辞与主题四个维度考察商务专业人士对学生商务英语写作的评价。研究发现,尽管读者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但都会关注写作者在上述维度体现出的“专业身份”。受语言能力、体裁熟悉程度以及商务实践经验等因素影响,学生在专业身份建构上与商务专业人士还存在较大差距。

总体而言,从读者视角的研究突出了写作者身份建构的效果,既证实了读者能够从文本中建构写作者的声音,也说明了“读者眼中的写作者”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文本特征、写作者与读者本人的经历与背景等。此类研究有助于我们探索写作者身份建构在交际中的有效性。

4 结论与启示

本文对写作者身份的概念与内涵进行阐释,并对写作者身份建构的理论框架与实证研究进行梳理,发现写作者身份包含多个维度,兼具个体性与社会性,其建构具有动态性与复杂性,涉及文本、写作者、读者与语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在对现有研究的梳理中,可总结出以下几方面特点:

在二语写作者身份建构方面,对读者进行分析的研究相对更少。由于在社会文化、教育背景、写作经历、语言能力等方面都与英语母语者存在很大差异,二语写作者在英语写作中协商与建构身份涉及更复杂的过程(Cox, 2010)。在希望建构的“语篇自我”相同的情况下,二语写作者受其“自传式自我”的影响与“作者自我”的限制,也面临更多挑战。但现有研究更多关注二语写作者用于建构身份的语言特征以及与母语者的差异,或关注二语写作者在建构身份过程中的探索与成长,较少关注在真实交际中读者的建构对交际效果的影响。

(2)就写作者身份建构的语言特征而言,现有研究对学术论文的语言特征关注多,对其他体裁的语言特征关注少。二语写作者在工作场景中会遇到哪些写作体裁,这些体裁对写作者身份建构有何要求,又涉及哪些语言资源,这些都对写作教学有重要启示,但由于相关数据较难获取,现有研究还很有限。写作者身份研究目的是培养写作者在不同情境中选择和使用语言资源建构身份的能力,因此有必要对多种场景和不同类型的体裁进行研究(Matsuda,2015)。

(3)就写作者身份建构的影响因素而言,现有研究对建构过程的影响因素关注多,对建构效果的影响因素关注少。写作者身份研究考查的是不同因素间的协商、互动及产生的效果,需要将文本、写作者与读者综合考虑,但目前只有少量研究对三者(Matsuda et al.,2007;Kibler,2011)进行综合分析。如果将写作者身份看作社会互动的资源,将写作者身份建构看作一个动态的过程,其影响因素涉及个体与社会的多种因素。对建构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有助于揭示特定情境中写作者交际意图与效果之间的差异以及造成差异的原因,从而帮助写作者在不同交际情境中采取更有效的写作策略。

综上所述,写作者身份建构研究有助于从社会互动的角度探索写作者的写作过程、语言特征以及交际效果,对英语学习者写作能力提升以及写作教学理论与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在现有研究基础上,有必要对读者的建构、多种体裁中的建构以及影响建构效果的因素开展更多研究,从而帮助英语写作者提高在真实交际情境中身份建构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Beason, L. 2001. Ethos and Error: How Business People React to Errors [J].CollegeCompositionandCommunication, 53(1): 33-64.

Block, D. 2015. Researching Language and Identity [G] ∥ B. Paltridge & A. Phakiti.ResearchMethodsinAppliedLinguistics. London: Bloomsbury.

Bucholtz, M. & K.Hall. 2005. Identity and Interaction: A Sociocultural Linguistic Approach [J].DiscourseStudies, 7(4-5): 585-614.

Burke, S. B. 2010. The Construction of Writer Identity in the Academic Writing of Korean ESL Students: A Qualitative Study of Six Korean Students in the U.S. [D].Indiana: Indian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Canagarajah, A. S. 2015.“Blessed in My Own Way:” Pedagogical Affordances for Dialogical Voice Construction in Multilingual Student Writing [J].JournalofSecondLanguageWriting(27): 122-139.

Cox, M. 2010. Identity, Second Language Writers, and the Learning of Workplace Writing [G] ∥ M. Cox et al.ReinventingIdentitiesinSecondLanguageWriting.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English.

De Costa, P. I. 2007. The Chasm Widens: The Trouble with Personal Identity in Singapore Writing [G] ∥ M. Mantero.IdentityandSecondLanguageLearning:Culture,Inquiry,andDialogicActivityinEducationalContexts. Charlotte: Information Age Publishing.

Deng, L. M. 2012. Academic Identity Construction in Writing the Discussion & Conclusion Section of L2 Theses: Case Studies of Chinese Social Science Doctoral Students [J].ChineseJournalofAppliedLinguistics, 35 (3): 301-323.

Gandarli, D.,Y. Bayyurt & I. Marti. 2015. Authorial Presence in L1 and L2 Novice Academic Writing: Cross-linguistic and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s [J].Journalof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s(20):192-202.

Gee, J. P. 2000. Identity as an Analytic Lens for Research Ineducation[J].ReviewofResearchinEducation(25): 99-125.

Hatch, J. A., C. A. Hill & J. R. Hayes. 1993. When the Messenger is the Message: Readers’ Impressions of Writers’ Personalities [J].WrittenCommunication, 10(4): 569-598.

Hood, S. 2004.AppraisingResearch:TakingaStanceinAcademicWriting[D]. Sydney: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ood, S. 2012. Voice and Stance as APPRAISAL: Persuading and Positioning in Research Writing across Intellectual Fields [G] ∥ K. Hyland & C. Sancho Guinda.StanceandVoiceinWrittenAcademicGenres. 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

Hyland, K. 2002a. Authority and Invisibility: Authorial Identity in Academicwriting[J].JournalofPragmatics, 34(8): 1091-1112.

Hyland, K. 2002b.Options of Identity in Academic Writing[J].ELTJournal,56(4):351-358.

Hyland, K. 2005.Stance and Engagement: A Model of Interaction in Academic Discourse [J]. Discourse Studies (7): 173-192.

Hyland, K. 2008. Disciplinary Voices: Interactions in Researchwriting[J].EnglishTextConstruction, 1(1): 5-22.

Hyland, K. 2012.DisciplinaryIdentities:IndividualityandCommunityinAcademicDiscourse[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angum, V. & K. P. H. Sullivan. 2017. Writing Academic English as a Doctoral Student in Sweden: Narrative Perspectives [J].JournalofSecondLanguageWriting(35): 20-25.

Lippi-Green, R. 1997.EnglishwithanAccent:Language,IdeologyandDiscriminationintheUnitedStates[M]. New York: Routledge.

Lorés-Sanz, R. 2011.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Author’s Voice in Academic Writing: The Interplay of Cultural and Disciplinary Factors [J].TextandTalk,31(2): 173-193.

Kibler, A. 2011. “I Write It in a Way that People can Read It”: How Teachers and Adolescent L2 Writers Describe Content Area Writing [J].JournalofSecondLanguageWriting,20(3): 211-226.

Matsuda, P. K. 2001. Voice in Japanese Written Discourse: Implications for Second Language Writing[J].JournalofSecondLanguageWriting(10): 35-53.

Matsuda, P. K. 2015. Identity in Written Discourse[J].AnnualReviewofAppliedLinguistics(35): 140-159.

Matsuda, P. K. & C. M. Tardy. 2007. Voice in Academic Writing: The Rhetorical Construction of Author Identity in Blind Manuscript Review [J].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26): 235-249.

Norton, B. 2012.IdentityandLanguageLearning:ExtendingtheConversation(2ndEd.) [M]. Multilingual Matters: Bristol.

Prior, P. 2001. Voices in Text, Mind, and Society: Sociohistoric Accounts of Discourse Acquisition and Use [J].JournalofSecondLanguageWriting(10): 55-81.

Quellette, M. A. 2008. Weaving Strands of Writer Identity: Self as Author and the NNES “Plagiarist”[J].JournalofSecondLanguageWriting(17): 255-273.

Rafoth, B. 2015.MultilingualWritersandWritingCenters[M]. Boulder: Utah State University Press.

Starfield, S. 2002. “I’m a Second-language English Speaker”: Negotiating Writer Identity and Authority in Sociology One[J].JournalofLanguage,Identity,andEducation(2): 121-140.

Schwartz, G. G. 2010. Subtexting Mainstream Generation 1.5 Identities: Acculturation Theories at Work [G] ∥M. Cox et al.ReinventingIdentitiesinSecondLanguageWriting.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English.

Tang, R. & S.John. 1999. The “I” in Identity: Exploring Writer Identity in Students Academic Writing Through the First Person Pronoun [J].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ts(18): S23-S39.

Tardy, C. M. 2009.BuildingGenreKnowledge[M].West Lafayette: Parlor Press.

Tardy, C. 2012. Current Conceptions of Voice [G] ∥ K. Hyland & C. Sancho Guinda.StanceandVoiceinWrittenAcademicGenres. 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

Tardy, C. 2016. Voice and Identity [G] ∥ R. M. Manchon & P. K. Matsuda.HandbookofSecondLanguageandForeignLanguageWriting. Berlin: De Gruyter.

Tardy, C. & P. K.Matsuda. 2009. The Construction of Author Voice by Editorial Board Members [J].WrittenCommunication,26 (1): 32-52.

Wu, S. & D. L.Rubin. 2000. Evaluating the Impact of Collectivism and Individualism on Argumentative Writing by Chinese and North American College Students [J].ResearchintheTeachingofEnglish,35(2): 148-178.

Zawacki, T. M. & A. S. Habib. 2010. “Will Our Stories Help Teachers Understand?” Multilingual Students Talk about Identity, Voice and Expectations across Academic Communities [G] ∥ M. Cox et al.ReinventingIdentitiesinSecondLanguageWriting.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English.

Zhang, Z. 2013. Business English Students Learning to Write for International Business: What do International Business Practitioners have to Say about Their Texts? [J].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 32(3): 144-156.

Zhao, C. G. 2010.TheRoleofVoiceinHigh-stakesSecondLanguagewritingAssessment[D].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Zhao, C. G. 2017.Voice in Timed L2 Argumentative Essay Writing [J].AssessingWriting(31): 73-83.

Zhao, C. G. & L.Llosa. 2008. Voice in High-stakes L1 Academic Writing Assessment: Implications for L2 Writing Instruction [J].AssessingWriting, 13(3): 153-170.

陈新仁. 2014. 语用学视角下的身份研究——关键问题与主要路径[J]. 现代外语(5): 702-710.

欧阳护华,唐适宜. 2006. 中国大学生英语议论文写作中的作者身份[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 49-53.

唐芳,许明武. 2015. 英语写作者身份研究:回顾与展望 [J]. 外语界(3): 41-50.

唐建萍. 2012. 英汉学术论文中的作者身份构建 [D]. 济南:山东大学.

吴格奇. 2010. 英汉研究论文中作者身份之构建对比分析 [D]. 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

徐昉. 2013. 二语学术写作介入标记语的使用与发展特征:语料库视角[J]. 外语与外语教学(2): 5-10.

徐昉. 2015. 二语学术语篇中的作者立场标记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5): 1-7.

徐宏亮. 2011. 中国高级英语学习者学术语篇中的作者立场标记语的使用特点——一项基于语料库的对比研究[J]. 外语教学(6): 42-48.

俞希,曹洪霞. 2015. 中国大学生英语议论文写作中的个性化声音[J].外语与外语教学(4):18-24.

赵冠芳. 2013. 国外写作者声音研究:回顾、分析与启示[J]. 外语界(3): 67-76.

猜你喜欢
二语写作者语篇
中国大学EFL班级的二语自我分型特征分析
二语习得理论对初中英语课外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给初学写作者的意见
看看热闹的世界,做个鲜活的写作者
《神经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述评
写作
文学的可能性(散文观)
基于汉语方位词特点的二语教学策略——以“左”“右”为例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