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抗 “被植入的想法”
——电影 《明日世界》给教育者的启示

2018-05-26 03:12李竹平
师道(人文) 2018年5期
关键词:尼克斯公权凯西

李竹平

《明日世界》的寓意似乎很明确,正如片中的主角凯西·牛顿所说的,永不放弃希望和努力,才能改变 “既定”的命运。那么,什么是 “既定”的命运?永不放弃的希望和努力指的是什么?

故事的开篇并没多少新意,几乎与所有的科幻影片如出一辙。一枚徽章将酷爱发明的少年弗兰克·沃克带到了不为世人所知的 “明日世界”,经历了一系列神奇的冒险。对于成熟的观众来说,凯西·牛顿的出场,值得注意的不是徽章,不是她对未来世界的好奇心——这些也是科幻影片常用的叙事策略,不足为奇。真正引人注意的应该是凯西·牛顿与爸爸对话时强调的那个故事:每个人心中都有两只狼在相互争斗,有一只狼代表着黑暗与绝望,另一只代表着光明与希望,而胜负的关键在于你要去喂哪只。父女之间的这个小寓言映射的正是整个故事的核心精神,在面临未来之时我们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什么样的选择带来什么样的结果。也正是这一核心精神,在故事的高潮处,起到了扭转乾坤的作用。

通过一台类似于水晶球的超光子机器, “明日世界”里的人能够预见未来。凯西从水晶球里面看到,地球上的人类将在58天之后遭遇灭顶之灾,这将是人类的末日。凯西认为,这是由于弗兰克已经事先预知了人类的未来,并且悲观地接受了这种未来,从而放弃努力和希望,这种未来才会成为现实,人类才会遭遇毁灭;凯西认为机器所预示的并非是人类必然的未来,而只是一种可能。 “明日世界”的执行官大卫·尼克斯一直向地球人灌输关于未来的悲观思想,起先他希望人类能够就此悔悟,做出改变,然而人类只会坐吃山空、自暴自弃。这让他更坚定地认为人类已经没有希望。凯西与弗兰克设法毁掉了预测未来的机器,让人们不再沉沦悲观,重新点燃了人们心中的光明与希望……

在我看来,这部影片真正给人们带来启示的并不是凯西胸怀希望永不放弃的精神——这样的启示已经够多了,几乎可以归入 “心灵鸡汤”的行列,而是执行官大卫·尼克斯那番 “植入想法”的 “高论”。面对58天后人类 “必然”遭遇毁灭的命运,大卫·尼克斯说: “他们 (人类)知道自己所钟爱的一切事物将毁灭,为了拯救文明,我选择向他们展示它的毁灭。你觉得他们 (人类)是怎样看待这事的?你觉得人们对于即将到来的末日是什么反应?他们就像享受巧克力手指饼,他们不惧怕灭亡,甚至还包装它……所有人由衷地接受这个世界的末日启示,并且欣喜若狂地推动它实现。……你们知道会有这样的结局,而且你们接受这样的结局,因为这样的结局不会夺走任何东西……”大卫·尼克斯选择用时空机器向人类展示地球即将毁灭的征兆,得到的结果却是这一启示被植入人类的大脑后被人类拿来为自己的行为开脱,进而享受这一启示——反正结果已经注定,“既定”的命运已经呈现,为什么不享受眼前呢。

大卫·尼克斯的这番话,无疑揭示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屈于社会体制或惯性造成的若干现实,自知其消极、不合理甚至扭曲的本质,不抵制不反抗进而顺从之,并从思想上慢慢认同它,进而享受它。汉娜·阿伦特指出的 “平庸之恶”,也是这样被人们自我合理化的,或者说正是人们主动选择了丧失自我反思能力,才导致了平庸之恶的泛滥。

每一种普遍性的消极悲观的思想往往都是由无形的社会力量不知不觉地植入人们心中的,一开始有人会洞察它的本质和危害性,从而质疑它,批判它,反抗它,当发现自己的努力对现实几乎毫无影响力时,转而选择沉默,然后会以 “存在即合理”的思维逻辑来认同,进而把原本消极悲观的思想看成了积极的社会认知,认同它,在心里供奉它。这样的例子普遍存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可以信手拈来。比如公权私用,我们每个人以独立自主的反思性个体看待问题时,一定都会以嫉恶如仇的姿态面对公权私用现象。可是,当人们需要公权力来保障自己的权利却难以如愿,并且发现可以通过贿赂和 “人情”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开始可能会抵触;抵触无济于事,迫于无奈便会选择屈服;当发现贿赂和人情果然能办成事,就会接受这种 “潜规则”,然后会将其看成 “既得利益”,认同,支持,享受——大家都这样,自己为什么要例外?所以,公权私用在 “群众”的纵容下竟然成为了“合情合理”的存在。这样一个从嫉恶如仇到同流合污的变化现象,也可以从古斯塔夫·勒庞的 《乌合之众》中找到答案,即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逐渐在无意识中将自己融入 “群众”之中,自我人格消失,行动受 “暗示”支配。

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认识这种现象尤为重要。教育者丧失反思的自觉和能力,享受 “被植入的想法”,感觉不到平庸之恶,不仅意味着自身独立的丧失、个性的湮灭、成长的中止,更可能对于一个国家、民族的未来造成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

教育生活中,身为教师原本更应秉持公道,对公权私用保持足够的警惕,但在现实中却有不少成为了公权私用的 “践行者”和拥趸,比如在班干部任免上与家长的利益交换、让某些学生拥有特权等。极有可能,很多教师一开始对于向学生传播民主思想、树立公平公正的观念、渗透契约精神等抱着积极的态度,当发现社会风气如是,凭一己之力不仅无法改变这种令人厌恶、悲观的现实,反而会因此导致自身眼前利益受损时,就会放弃希望和努力。进而,为了获得与支持公权私用者一样的利益,就会告诉自己,既然大家都这么做,自己不做就显得傻了,显得与社会格格不入了,开始心安理得地成为公权私用的支持者。再进而,在自己的权力范围内,变成了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公权私用的实施者,享受学生和家长的 “贿赂”。从积极抗争到消极旁观再到逐渐认同最后到积极融入其中,这样的变化与大卫·尼克斯“植入想法”的一番论调完全吻合。

比如扭曲了的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情结和竞争。一开始可能有理智的家长会认真思考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应有之义,希望让孩子自自然然地成长,关注孩子真正的人生幸福。有些家长被各种培训机构、广告言论忽悠得失去了判断力,盲目地逼着孩子从幼儿期就开始上各种特长班、补习班,绑架着孩子一起展望美好的前程。当身边越来越多的家长为了孩子赢在起跑线而不惜奔命,那些原本还理智、淡定的家长,再也淡定不了了,开始怀疑自己是错的人家是对的,也加入了奔命的行列。“大家都这样,我能怎么样?”这是起初的自我安慰。 “人家父母能做的我也做了,至少心安。”这是进一步的看法。 “社会竞争这么激烈,现在不拼命,将来吃亏的还是孩子自己。”后来就坚定了信念。求得与多数人一致的想法,就是这样一步步不知不觉地植入大脑的。

再比如教师对应试教育的噤声和屈从直到行动上的支持。按理说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小学教师,应该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己任,实际情况是大多数小学教师都在为分数呕心沥血。为什么呢?因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大多只用分数来衡量教师的工作业绩,因为家长最关心的是分数,因为最终的中考高考都是靠分数说了算数。所以,就有了几十年不变的题海战术、填鸭式教学。 “不这么做考试考到了怎么办”,这成了小学教师最大的担心。他们也有过困惑,但很快向应试教育投诚,并成为维护应试教育这架机器上的一颗颗螺丝钉。

再比如在面对具体儿童的教育中,教师因为没有意识到 “被植入的想法”的危险性,无意识中将一些片面的或消极的想法植入了儿童的思想中。有些教师面对不求上进、不肯努力的孩子,起初会想出各种方式方法进行激励、引导,当发现试过很多策略都没有效果后,转而用漠视甚至讽刺的方式加以对待,久而久之,这个孩子也打心眼里认为自己就是一个无用的人,就是一个 “笨蛋”。进而,这个孩子会 “享受”这一想法,心安理得地不努力、不上进,心安理得地装“弱智”,游手好闲。丁立梅在 《花盆里的风信子》一文中就写到一个名叫张星的学生,因为老师们一看到他就摇头,同学们也不待见他,他也就乐得整日里游东逛西,不学无术了。老师们却没有意识到自己充当了大卫·尼克斯的角色。

再比如对教育中各种形式主义做法的迎合,课题研究中的闭门造车,对校园安全责任的无底线恐惧……我们很容易被大批量植入的想法所同化,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就像勒庞在 《乌合之众》中论述的那样,我们身处集体无意识的滚滚洪流中不自知,却还一起振臂欢呼,享受着被植入的想法,把陈词滥调当成深刻洞见,把毁灭当成新生,带着 “幸福的满足感”大踏步走向 “既定”的 “命运”。

谁来拯救轻易放弃努力和希望而不自知的人们? 《明日世界》中喂养希望的寓言可能显得苍白无力,而那一枚枚唤醒人们心中希望的徽章又到底在哪里?作为教育工作者,缺失了反思和批判的能力,对不合理的现实采取迎合的 “积极”态度,从不知道如何抵抗或者不愿抵抗 “被植入的想法”,那才是最大的悲哀!

猜你喜欢
尼克斯公权凯西
霍洛金尼克斯公司推出纯白色Celliant®产品
涉税信息共享中公权与私权的冲突与平衡——以纳税人权利保护为切入
萧公权的治学转向
有权不用、小权滥用、公权私用 这些权力堵点正在损伤发展
我是阳光下的春雨
卡卡的直升机
NEWYORK KNICKS纽约尼克斯
我国遗传资源公权保护之法理探究与制度构建
好狗凯西
好狗凯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