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红楼梦》中的教育方式

2018-05-26 03:12陈月红赵正
师道(人文) 2018年5期
关键词:贾政宝玉红楼梦

?陈月红 赵正

《红楼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它有一种无所不包的雄浑和一种触类旁通的广博。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诞生以来就出现的现象,必然在 《红楼梦》得到反映。

书中贾府人物涉及五代,然重墨渲染的是第四代、第五代,即所谓的“玉”“草”两辈人,贾宝玉作为贾氏荣府“玉字”辈唯一的嫡系继承祖业者而成为那个以贾府为中心的社会层面的接班人的典型代表,作者是把他举为第一号人物并倾注了真实情感来工细描述他的整个家庭及相关戚族对他的期望、培育及其成长、发展过程各方面情况的。贾宝玉的教育成长过程,是构成《红楼梦》教育的中心筋骨。因此,本文就以众人对贾宝玉教育方式来探讨整个封建时期的教育方式。

一、严父型的棍棒式

这种教育方法以贾政为代表,作为封建王朝的世袭大臣,恪守儒家之训,忠实于本阶级的利益,并指望后继有人,也是朝廷官员的应然和必然之举。然而宝玉叛逆性格的种种表现,则令他大失所望,怒不可遏。因此,断喝、辱骂,是贾政一贯的教子方法。他对贾宝玉耳提面命的教训,总是拉起一副居高临下之貌,厉声冷色如同呵斥犯人,动辄训斥、嘲讽、辱骂,戒尺棍棒伺候,甚至暴跳如雷地要往死里打。

结果,吓得宝玉只要听到有父亲的传唤,便 “好似打了个焦雷,登时扫去兴头,脸上转了颜色……杀死不敢去”。在父亲面前总是恐惧不安,唯唯诺诺 “早不觉倒抽了一口冷气,只得垂手一旁站着”,对父亲的训斥、严命,只能是认错讨饶、发誓表态 “全无一点慷慨挥洒的谈吐,仍是委委琐琐的”。在他心底里从来没有认同或屈从过父母等人坚持的封建正统教育的价值目标和 “达标”的路径。父亲严令专心苦修 “四书”、 “五经”等维护封建统治的 “经典”教科书,他则斥之为 “混编纂出来的”,不值得作为 “人生立命处”,恨不得“除四书外,竟将别的书焚了”,而对封建统治阶级斥为 “淫词艳曲”,父亲严禁接触的 《西厢记》、 《牡丹亭》等颂扬自由自主和反叛精神的作品,则爱不释手。

这种粗暴的教育手段,即使教育目标、内容是正确的、先进的、有用的,也断难收到好的教育效果,只能适得其反,拉大与被教育者的距离。

二、慈母型的溺爱式

与贾政棍棒式教育相反衬的是以这个家族内部 “太上皇”贾母为代表的溺爱放纵式。在这位家族至尊的老太太心目中,孙辈们是 “永远长不大的小孩”,尤其是她最疼爱的心肝宝贝宝玉,更是宠爱有加,百般的纵容、庇护。其中表现最突出的是 “手足眈眈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一回,宝玉一看贾政那阵势,便赶紧拉过一老妈妈来说道 “快进去告诉: ‘老爷要打我呢!快去,快去!要紧,要紧!’”第一个便是向贾母求救,而贾母则人还未到声先到 “只听窗外颤巍巍的声气说道 ‘先打死我,再打死他,就干净了’”。

紧接着便是一连串的 “厉声”“便啐了一口” “冷笑两声”,最后更是令人 “去看轿!我和你太太、宝玉儿立刻回南京去!”, “只要我们回去了。你心里干净,看有谁来不许你打”。一个宠孙心切的老奶奶形象活跃在我们的面前。

然而她的 “宠爱”与贾政的“严管”在根本目的上仍然是一致的——读书举业,荣宗耀祖。贾政忙跪下含泪说道 “儿子管他,也为的是光宗耀祖”,贾母则是 “便啐了一口,说道 ‘我说了你一句话,你就禁不起!你那样下死手的板子,难道宝玉儿就禁得起了?你说教训儿子是光宗耀祖,当日你父亲是怎样教训你来着’”。可见他们的教育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光宗耀祖,而只是出于她对这个小孙儿的溺爱和 “船到湾头自然直”的放任自流的 “育人”理念,致使她与贾政的教育方式完全相反。

倘若撇开教育价值取向和内容的正误利弊不论,类似贾母这种溺爱和庇护,给被教育者带来 “放荡弛纵,任性恣情” “不喜务正”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读者可以从反面获得一些警示。

三、姐妹型的劝导式

这是宝钗、袭人对宝玉的教育方法。虽然这里有她们的身份、地位和性格的决定因素,但其 “规劝”的态度和方式则不失可嘉可取之处。尽管所 “规劝”的价值取向等观念也是与贾母为代表的封建正统观念相一致的那一套,是宝玉始终不能苟同的,但是在感情上,宝玉依然视她们为可亲可敬的姐姐,并在言行上也偶有妥协,只是没有真正往心里去。

“情中情因情感妹妹 错里错以错劝哥哥”一回中,在宝玉挨打后,宝钗 “心中暗暗想到:‘你既然这样用心,何不在外头大事上做工夫,老爷也欢喜了,也不能吃这样亏’”,而说出来的却是 “袭姑娘从小儿只见过宝兄弟这样细心的人”。并没有直接把自己心中的不满表现出来。而走之前 “明日再来看你,好生养着罢,方才我拿了药来,交给袭人,晚上敷上管就好了”,随时不忘送上自己的关心和体贴。而对宝玉的淡泊功名利禄,宝钗 “见是这个,心里着实烦闷”,但仍没有直接地批评指责而是耐心地从 “自古圣贤,以人品根柢为重”婉言 “开导”,使得宝玉表面上接受了宝钗这句话。

袭人则是在生活中无微不至关心的感情基础上进行劝解,即使是正在气头上,也会在宝玉 “半日无动静,微微的打鼾”的情况下,“便起来拿了一领斗篷来替他盖上”。她的 “提醒”和 “规劝”也总是 “乘机”进言, “原来袭人见他无明无夜和姐妹们鬼混,若真劝他,料不能改,故用柔情以警之,料他不过半日片刻,仍旧好了”,并且和气里头还带着刚强 “今忽见宝玉如此,料是心意回转,便索性不理他”。因为从关心、忠心出发,所以宝玉不仅能有所接受,而且还心存感激。

宝钗、袭人规劝的封建正统观念,固然是不足取的,但他们那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且不论“理”的属性)的规劝方法,比之贾政的棍棒式教育方式显然要高明得多。至少,宝玉可以轻松、自由、微笑着同她们理论争辩,与在父亲面前判若两人。

四、朋友型的自主互助式

这种教育方法主要体现在大观园中宝玉和姊妹们自主创设的“伙伴互动”式的自主性 “学习方式”上。

与朝笏、戒尺高压下的只为“应试选举”读书背书、讲书、做八股文章的封建传统教学方式形成强烈反衬的,是大观园中宝玉和姊妹们自主创设的 “伙伴互动”式的自主性 “学习方式”。作者以家庭文化活动的形式,对这种 “学习方式”做了极其生动的描绘,赞美、向往之情洋溢于字里行间。宝、黛背地里悄悄地品读、欣赏、背记交流那些 “违规”的 “杂学” “闲书”,就属于一种 “伙伴互动共生”的 “学习方式”;黛玉教香菱学诗,也不失为一种 “师生平等对话讨论”, “重在启发、引导和鼓励”,学生 “主动探究领悟”的学习方式;平日里一旦有机会,姊妹们一起比赛、互评、制谜、撰联、赋诗等即兴活动,也可视为游戏式互动性的学习方式。

最耐人寻味的是对诗歌情有独钟的作者,匠心独运地让大观园的才女才子们创立了一个 “海棠诗社”。 “诗社”既是一个自发、自主、民主平等的 “文学社团”,也是一种 “合作学习”、 “伙伴互动”的自主性学习形式。充分体现了他们在个人自由极少的环境压抑下,对自由思维和表达的补偿性追求。他们 “只有在诗的创作中才有较自由的思维空间,以独特的想象驰骋进行宣泄补偿,表达在现实中难以抒发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折射出自主性平等交流探讨型学习方式的愉悦性和高效性。

自主性学习的目的与需求,是学习主体产生学习欲望、意志和动力的源泉。相反,强加给学习主体的与其志趣、需求相悖的学习目标只能使其厌学弃学,即便强迫就范,也只能是被动应付,敷衍搪塞。如贾政等强加给宝玉的与其自主需求相悖的 “学习目的”,宝玉一直未曾真正认同过,因此,在被迫就范的 “学习”行为上,始终持软反抗的态度,虚应搪塞而已。

同时,这种教育方式也闪烁着作者鞭笞强制性的被动学习,褒扬自主式主动性学习的学习观。

五、总结

儿童只有对有浓厚兴趣的事物才会主动追求,他们的才智也因此得以显露和展示。如果教育者对其热情鼓励,及时引导,即会使他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并取得成功。儿童对于不感兴趣的事物从情感上就有隔阂,思想上视为负担,成人如果强迫他接受,就会在情绪上更对立。

贾宝玉是个早熟的儿童,性情颖慧,他对于色彩又有着高于常人的感觉力,他对脂粉的喜好、乐于制作以及肯下功夫是很自然的表现。一方面,家长们把自己的愿望理想强加给孩子,把他们自己想做而未做的事情,想实现未实现的理想让孩子来做,让孩子代替自己去实现,全不顾孩子自己的兴趣爱好、愿望和理想;另一方面,他们又为儿童制造一个模式,用这个模式去套,套得住的是好孩子,套不住的是坏孩子。不懂不了解少儿心理生理发育过程中的自然现象,一旦察觉便大惊小怪,并上升到道德品质高度去批评、责罚,以致少儿心理背上沉重的包袱,影响了健康成长,甚至因此而葬送了一些孩子的一生。

对于一些有异于一般少儿表现、个性鲜明突出的孩子,认为调皮不听话而对之冷漠,致使这些孩子的积极性、上进心大受挫折,造成了他们的成长缺陷。对于那些模式套得住的孩子,则根据模式要求不断塑造,使他们的个性进一步磨灭,对其成长同样留下了缺憾。实际上,因遗传、环境、经历的不同,每个人都自然地有着自己的个性,人类社会就是由各种各样不同个性的人组成的。作为一个民族,如果衣着、言谈、举止都趋同,还有什么生机勃勃而言?这不仅对个人,从总体上讲,对社会的前进也是很不利的。尊重个性,宽容个性,对人,应该 “顺人之天以致其性”,这是人类进步、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猜你喜欢
贾政宝玉红楼梦
宝玉不喜欢的男生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论宝玉之泪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宝玉受笞
宝玉问路
别样解读《红楼梦》
贾政也有温情时
也说贾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