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已知诠释未知

2018-05-26 09:50聂森
卷宗 2018年11期
关键词:心理特征小狗比喻

摘 要:用已知诠释未知是人们的一种共同的心理特征,这种心理特征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得犹为明显。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必须牢牢把握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并且加以恰当的应用,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喻和对比是用已知诠释未知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已知 未知 诠释 比喻 对比 电气课程 中职学生 年龄特征 心理特征

当闰土向迅哥儿讲述“猹”这种动物时,鲁迅先生是这样描述他的感受的:“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的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先生无意之中揭示了人们一个共同的心理特征:就是人们对于未知的事物,总会用已知的去诠释。猹是鲁迅所未知的,而小狗是见过的,所以他就很自然地认为猹状如小狗,当然他也清楚肯定不是小狗,所以加上一个“很凶猛”以示区别。其实这种用已知来诠释未知的现象,无论在现实中还是文学作品中,比比皆是。《圣经》里讲述上帝造人,说的是上帝按自己的模样造了亚当,不过圣经的作者应该是没有见过上帝的,所以准确的说法是圣经的作者按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上帝的形象。历史上许多神话传说何尝不是这样,比如说雷与电,古时候的人是不知道这其中的原理的,所以按他们所知创造了雷公与电母的形象。一个反向的例子就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问世以后在推广中为什么会遇到了那么大的阻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所描述的理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实在找不到对应的东西来诠释。所以连许多大科学家都表示无法接受,在当时甚至有一篇《一百位教授签名证明相对论错了》的雄文。就更不用说颠覆了人们认知经验的量子理论了。

用已知诠释未知是人们的一种共同的心理特征,这种心理特征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得犹为明显。因此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必须牢牢把握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并且加以恰当的应用,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当人们能够用已知诠释未知时,他就会对这个未知有探究的兴趣进而去掌握这个未知,但如果人们面对未知却总是找不到已知的诠释,多数人是会选择放弃的,相对论与量子理论掌握的人那么少,找不到诠释这个理论的日常生活经驗不能不说是个重要的原因。有过教学经验的教师可能都遇到过学生叹息学不懂,所谓不懂,究其原因,不就是找不到那条样子很凶猛的小狗吗?!

闰土并不负有教授“猹”是什么东西的责任,他只会按自己所知而讲下去,而迅哥儿对闰土的讲述又极感兴趣,所以立即自行脑补了一个“状如小狗而很凶猛”来诠释“猹”这种未知的动物。从教师与学生这一面来看,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对于学生而言,基本上都是未知的。首先我们无法保证学生都极感兴趣,其次就算有学生自行脑补,能不能正好有那么一只很凶猛的小狗来对应教师的讲述也很不确定,所以教师的教学效果是很难保证的。学生如果总是找不到那条小狗,多数学生可能就会选择放弃。解决这个问题比较合适的方法就是“比喻与对比。”就是说要主动帮学生找一条小狗而且还要让他显得有点凶猛。所谓找一条小狗就是说要有这么一个与未知对应的已知,而显得有点凶猛就是要对二者进行比较,找出相同与不同来。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学生的“不懂”,并且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树立学习的信心。

在相当多的课程教学中,电气类课程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实从电气这个名称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电气的气字到底是个什么意思呢?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一般把那些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感觉得到的东西称为气,比如说“正气、脾气、娇气、傲气、邪气”。电后面加上个气字来组词,这个气字其实就是表明电的特征: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却有这么个东西。对于有形有质的东西,描述起来是很方便的,总能找到类似的,闰土对“猹”的描述,要吃、会逃、反抗等等,迅哥儿把他想象成一只小狗并不算太离谱,因为肯定是动物,有嘴有脚还会咬人,更何况还加了个“很凶猛”,不能不说这简直是天才的想象。但无形无质的呢?只怕就难了。

电气一类的课程,有许多概念与理论甚至名称都比较抽象,以中职学生的年龄与认知经验,他们很难找到那只样子显得有点凶猛的小狗。对于教师来讲,尽可能的多找一些对应的小狗就非常必要了。

在《电工基础》的课程教学中,对于电路的一些基本概念,比如说“电路、电流、电阻、电压、电位、电动势”等,特别是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学生是相当头痛的。如果他们没有找到使自己能理解的相应参照,就算迫于各种压力而强行记住,但这些知识很快将会被遗忘,更重要的是这些基本概念在后续的学习有基础性的作用,如果不能牢固掌握就会对后续的学习产生灾难性的影响。不过很明显,没有教师的帮助,以他们的年龄与见识,是找不到那条样子很凶猛的小狗的。在这里,比较合适的方法是用“水”以及水的一些基本性质来进行比喻和对比。电流类似于水流,电压类似于水压,电位类似于水位,电阻类似于水在流动时受到的阻力。解释电压以及有电压才有电流时,可以问学生,平常的经验是“水往低处流”,但住在高楼里的住房里水龙头为什么会有水流出来,学生自然就会想到是因为管子里的水有压力;对于“电动势”这个概念,是学生感觉很难理解的,若能在作了前面比喻后顺势问一句,这个“水压”从何而来呢?学生就会想到肯定来自于其他外力的作用,由此再讲解“电动势”实质上是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学生就会豁然贯通。讲到“电压”与“电位”的联系与区别时,学生是很挠头的,如果教师总是从概念中同义反复:电压就是电位差,电位差就是电压,那学生不仅理解不了,可能会干脆放弃。如果这个时候能告诉学生,衡量一个人的身高可以用多少米,衡量一幢楼的高度也可以用多少米,衡量一座山还是多少米,但这些衡量的起点相同吗?一个人的身高是从脚底量到头顶,一幢楼的高度是楼底算到楼顶,可一座山呢,这山底怎么确定呢?于是人们就规定以海平面作为起点,算零米。由此很自然地导向较复杂的电路,先规定一个参考点,规定其电位为零,电路中别的点相对于参考点的电压就是这一点的电位。这样一讲,学生就自然而然愉快地接受了这些知识。

在讲解基尔霍夫定律时,第一定律是电流定律:对于电路中的节点,流入与流出节点的电流始终是相等的。可以通过这种比喻来说明,水管路中的三通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可以询问学生,如果流出三通的水比流入的少,那么少的那部分去哪了?反过来,如果流出三通的水比流入的多,多的水又是从哪来的?事实上这两种情况都不可能,只剩下流入与流出相等。第二定律是电压定律:对于一个回路来讲,从回路中某点出发,回到起点,电压的变化为零。也可以通过一个比喻来解释这个结论,比如一个人从教室出去,先上五楼,再下一楼,再上到六楼,然后回到三楼自己所在的教室,这个人的高度有没有发生变化?没有吧!学生就一下子接受了第二定律的结论。

再比如电磁感应的讲授,在中职学生所学习的电气基本理论中,电磁感应可以说是最抽象难懂的,同时又是极其重要的,必须牢固彻底掌握的,他是后续课程学习的基础。说电磁感应难以理解难以掌握其实从他的发现过程就可以知道,1820年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后,人们就一直在寻找他的逆效应,直到1831年才由法拉第(还有亨利早一年)发现,整整十年,做这个事的还都是些大神级别的人物。所以要求这些无论是天赋还是知识素养层级特别是探索未知的兴趣上,都远远不如那些大神的学生们,在几节课的时间内掌握电磁感应的基本原理,没有一条特别凶猛的小狗基本上是做不到的。这条小狗就是一个弹簧!在讲解楞次定律时,学生们对于原磁通、感生磁通、感应电流等方向的变化感到特别的纠结,简直是眼花瞭乱。而楞次定律本身又极抽象难解,他是从结果倒推原因,很不符合这个年龄段学生的认知习惯与心理特征,而楞次定律最要紧的是“阻碍”一词。这时候把“弹簧”请上场,就会有相当明显的效果。讲弹簧之前,先讲楞次定律,最好做几次方向判别,让学生们晕上一阵,提起学生的胃口之后再讲弹簧,学生们对弹簧基本上是知道的,多数人也玩过,容易理解,这时候就问学生,当压缩弹簧时,从弹簧那一面来看,对手的作用力方向如何?当把弹簧压缩后手往回缩的时候,从弹簧那一面来看对手的作用力的方向又是怎么变化的?天赋稍微好点的学生肯定会一瞬间理解,甚至不用再把弹簧拿来与楞次定律进行对比。对于那些反应稍慢一些的学生,可以准备些弹簧发给他们,让他们在反复的压缩与拉伸中去感受这种方向的变化,从而加深对楞次定律的理解与记忆。而对于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磁通变化率成正比。难以理解的是磁通变化率,学生们往往只從磁通变化量去思考,不太可能想到变化时间的快慢,这个时候拿一个弹簧压住,告诉学生跳起的高度类似于电动势的大小,演示突然松手与缓慢松手后弹簧跳起高度的不同,从而说明这个变化时间快慢的重要性,效果就立竿见影了。

对于《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这门课程来讲,理论性与实践性都相当强,本身课程的名称对于学生来讲就很陌生,而课程内容对于学生来讲很难看出有什么内在的逻辑性与连贯性。所以教师在第一堂课就必须给学生解释清楚这门课程在他们所学专业中的地位,以及这门课程内在的逻辑性。不然的话,学生们就很难树立起学习的信心与决心!但是,要解释清楚这些又何其艰难,就只有一次课,专业性的讲述肯定不可能做得到。只能采用比喻与对比来实现。《语文》这一门课程,学生们从小学学到初中,肯定是相当熟悉的,正好可以拿来作比喻与对比,学习语文,首先是学习字与词,再就是学习句子与语法,再就是学习范文。而《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这门课程在章节设置上恰好与语文的学习过程有类似之处,可以告诉同学们,本课程的第一单元常用低压电器类似于语文的字与词,学习字词主要是字义词义笔画结构读音与应用,那么低压电器的用途就类似于字词的含义,结构组成类似于笔画,图形符号与代号类似于读音,选用方法类似于字词应用。完整掌握字词的关键是多写多记,同样的掌握低压电器的方法也一样。第二单元基本控制线路类似于语文的句子与语法,不同的组合构成不同的含义。掌握句子语法要多理解多使用,那么掌握基本控制线路的方法也差不了很多。第三单元常用生产机械控制线路类似于范文,而且还基本都是应用文,就象请假条检讨书一般有固定的格式,顶多就是一篇说明文,根本没有范文那么复杂。这样一讲,学生就基本上可以克服畏难心理,还能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树立起学习的信心。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电气实习教学中,有一个最困难的问题,尤其是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下,学生们普遍都比较懒惰,一个动作学会了,很难要他们重复反复进行。但学会了一次并不代表熟练掌握,必须进行多次重复反复的训练才能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这个时候就要采取方法了,方法还是通过比喻与对比,尽量使同学们接受教师的观点。可以询问学生:走路算不算一项技能?回答算是的居多,回答不算的要让他们知道走路是一项最基本的生存技能。再告诉他们这项技能完全掌握的标准是走路的时候不摔跤,然后问他们:你们从小到大,走了十几年了,谁能保证自己现在走路不摔跤呢?学生们是不敢保证的。由此引伸开:走路这样一个简单的技能,而且走了十几年了,你们都无法保证自己已经完全熟练地掌握,那么眼下的操作你们就这样浅尝即止,怎么能保证在今后的工作中熟练应用呢?如果不能熟练应用你又怎样在社会中生存下去呢?虽然这样一讲很难完全改变学生懒惰的习惯,但至少同学们能够接受这个观点,总会有几个学生能明白这个道理,从而克服自己那种怕累怕苦的心态,树立起反复操作的信心。而且在后续的教学中,面对教师对反复操作的督促,学生们也不会对教师产生抗拒与逆反的情绪,从而减少教师与学生的对立。

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必须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思维特征,尽可能多的采用学生所熟知的事物或事理来讲授课程内容,特别是那些比较抽象的电气概念,尽量采用直观简单的东西来进行比喻与对比。就是说,要尽可能的用已知来诠释未知!

参考文献

[1]劳动版《电工基础》。

[2]《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

作者简介

聂森(1965-),男,汉,湖南省益阳市,教师,职称:中级,大专,湖南省益阳高级技工学校 。

猜你喜欢
心理特征小狗比喻
谈谈“如意提梁”创意色彩与文化心理特征
有这13个心理特征的人,可能有潜在家暴倾向
农村中小学生书法前期心理特征及其应对策略
小狗的憧憬
比喻最爱
小狗走丢了
什么是比喻
医疗纠纷不同阶段患方主要心理特征及应对策略
再析比喻义的“像……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