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难”背景下我国高校专业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8-05-26 09:50何露丹
卷宗 2018年11期
关键词:生成机制调整机制就业难

何露丹

摘 要: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社会的一大难题,许多大学生一毕业就面临失业,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与其所学专业有关。追溯到专业设置上找原因的话,我国高校专业设置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专业设置预测机制缺失,生成机制老旧,建设机制失效和调整机制失灵等。要从源头上改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需要从高校专业设置方面努力,建设专业预测机制,更新生成机制,完善建设机制和改进调整机制,从而减轻大学生就业难题。

关键词:专业设置 预测机制 生成机制 建设机制 调整机制

1 当前我国专业设置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1 当前我国专业设置现状

截至2017年,我国高等学校共2914所,普通本科院校共2631所,专业大类92个,专业种类达506种。2016年2月23日,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发布《2016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其中开设高校数大于5个的专业有372个,开设高校数只有1所的专业有39个。由此可见,高校专业设置特色不鲜明,重复率高。

根据《2016年中国高校本科专业开设高校数排行榜前200名》可知,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布点数较多,新兴专业如大数据,有机农业,生物工程等专业布点少;基础性专业布点多,应用型专业布点少。

据《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知,2016年本科就业的“绿牌专业”有:软件工程、生物工程、通讯工程等;“红牌专业”有:心理学、化学、法学、美术、音乐等专业。可见,理论性专业就业难,应用性专业就业形势乐观。

1.2 当前我国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

预测机制缺失,不能敏感洞察市场需求。从以上分析中不难发现,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设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及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但明显存在一定滞后性。仅仅是从当前的市场行情出发,市场上什么行业吃香,就开设相关专业,没能预测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行业结构的变动方向及未来可能需要的专业类型,没有超前性。而且,培养时间漫长,不能与时俱进。

1)生成机制老旧,缺乏科学论证。首先,目前高校新增的专业,大多是为了求大求全,扩大学校规模,盲目跟风,而没有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忽略了地区经济特色,以及自身的办学条件。结果培养出一批专业功底先天不足的学生,使其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造成社会上严重的结构性失业。2)建设机制失效,相应的对接机制缺位。一般而言,学校一旦生成某个专业,会在初始阶段进行必要的调整维护,之后便形成惯例,按此前的模式进行下去,没能及时调整,这是不科学的。在当前我国众多专业中,理论性专业多,应用型专业少,高新技术专业少。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出的学生,动手能力差,实践能力差,缺乏创新观念,造成结构性失业。同时,师资力量不过硬,图书资料不健全,实验室设备简陋,实习基地缺失等一系列对接制度缺位,大大降低了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的质量,不能适应社会需求。3)调整机制失灵,没有自主特色。专业一旦开设以后,需要实时的监测专业的运行情况,及时根据监测反馈信息,作出相应调整,促使其更加完善,日臻成熟。就目前情况而言,大多数学校只考虑了开设专业的必要性,而未对已生成专业进行监控,没能根据监控提供的反馈信息调整招生人数,专业课程设置及专业规模,没能研究已有专业与新兴专业的融合点,从而充实壮大本专业,发展为最前沿的专业。

2 完善专业设置的措施

2.1 建立高校专业设置预测系统,超前设置社会发展所需专业

专业设置的预测系统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需监测行业发展趋势,职业岗位需求状况以及毕业生的规模及就业情况。具体而言:

1)预测行业发展趋势,明确专业设置的定位。从宏观经济发展情况出发,分析其发展趋势,以此为导向,为专业设置指明方向。目前来看,高新技术行业,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应用技术等产业发展势头较好,而且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应加强高新技术及应用技术方面的专业设置。2)预测岗位需求状况,为招生规模提供参考。在明确了产业变化趋势后,围绕发展良好的产业,预测未来新兴的职业岗位,并以此为依据,预测需要开设什么专业,研究相应的课程设置,确定教师人员的配备,规划近几年招生规模等,保证达到供需平衡。3)监测毕业生就业情况,保证专业开设的科学性。对上年度学生的就业情况包括毕业去向,就业率,就业对口情况等因素进行监测及分析;明确继续开设的专业,改进后可以继续开设的专业以及需要淘汰的专业等,对每年的红绿牌专业做到心中有数,果断裁剪过时的老旧专业,积极开设新兴专业,保证开设的每个专业都具有鲜活的生命力。4)在对行业、职业和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分析后,对专业设置的方向就更加明确和清晰了。在此引导下,预测社会发展所需的专业,从当地的区域特色和办学条件出发,超前设置符合自身特色又适应社会需求的新兴专业,为社会输送所需人才。

2.2 更新专业生成机制,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科学论证

明确所设专业类型后,需要着手开设此专业的相关准备工作。将所收集的行业、职业和市场动态变化趋势情况进行科学分析,仔细论证,将可行性分析的相关材料详细地报备相关主管部门审批。主管部门在批准某一专业时,要进行市场调查,科学论证,综合分析该校的办学能力及条件等情况,对某校是否能够开设某一专业,能否保质保量地培养出合格人才的能力进行正确的评估。为保证审批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可以引入企业和第三方评估机构,形成主管部门、企业及第三方专业机构的联合审批小组,在彼此协商论证的基础上,慎重批准,保证专业设置科学有据。

2.3 完善专业建设机制,建立科学有效的对接机制

在确定了可以开设某一专业后,高校还需做好一切与此相关的对接机制。1)有相关学科专业为依托,保证专业的正常开展。相关学科是一个专业的支柱及前提。有相关学科作支撑,此专业才有开设的可能性。2)有过硬的师资力量。师资力量对培养出的学生的质量至关重要。师资规模保证专业课程任务的完成;教师专业知识的扎实,专业技术的熟练,教师的三观及人格魅力都深深影响学生的质量。3)有科学规范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方案既是未来工作的蓝图,也是檢验培养人才质量的标准。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高校一定要有科学规范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严格依此方案培养人才,确保人才质量。4)有相应的经费、教室、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实习基地等办学条件。这些条件缺一不可,否则难以保证人才质量。5)还要有监测专业运行的机制,定期举行教师例会,实时监测专业运行情况,并及时反馈专业运行中的不足,为改善专业运行提供良好建议。

2.4 改进专业调整机制,灵活动态地适应市场需求

高校要敏锐的洞察市场变化趋势,结合高新技术,调整专业发展方向。

1)加强校企交流协作,从企业主体对市场变化的要求来调整专业课程内容,专业培养方式,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2)分析学生的就业情况,以此为基础,调整专业招生规模,改善专业结构,大力发展前途广阔的专业,果断淘汰过时专业。3)紧盯高新技术发展趋势,找出其与各个专业的融合点,用新技术,新手段教授新内容,培养与时俱进的高质量人才。4)完善学生重选专业的制度,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提高专业对口的工作选择,保证毕业生的就业率。为确保培养出的学生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知识创新,科技进步及学科发展的需要,更好的满足人民接受高质量教育,找到对口工作的需求,高校专业设置的整个系统,预测机制,生成机制,建设机制和调整机制需要协调工作,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确保设置的专业科学高效,有理有据,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

参考文献

[1]吴荷平,顾现朋高校学生专业结构性失业及其应对策略[J].教育评论.2016.(5)

[2]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M].教育部.2012年9月

[3]廖莉萍.就业视野下的普通高校专业结构设置与调整[J].煤炭高等教育.2012.11(6)

猜你喜欢
生成机制调整机制就业难
欧盟理事会就碳边界调整机制达成协议
参透并购交易价格调整机制
刑事犯罪现场的大学生犯罪心理生成机制探讨
“网络育人”价值生成机制建构
美国失业保险待遇调整机制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
新农保基础养老金动态调整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