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创新传统文化保护

2018-05-26 09:48黄艳琳
卷宗 2018年10期
关键词:保护与传承创新与发展传统文化

黄艳琳

摘 要: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和创造源泉。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华传统文化以其独有的民族特性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发展。然而,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传统文化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危机。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应以科学发展的观点和创新的精神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使其成为中国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的主流,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创新与发展

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传统文化,是指“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1],如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文、忠孝观念等,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文化遗产。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和而不同,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足以使每一个炎黄子孙引以为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继续前进的重要作用。因此,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显得意义重大。

文化会随着时间的更迭,在不断地延续和衍进,进而形成新的模式。只有不忘本源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地创新。文化创新是中华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动力,只有做到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用文化创新实现包容发展,才能促进中华文明的提升,才能“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一、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定位、作用和影响

众所周知,文化是动态的、发展的,没有创新和发展的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根本无法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可能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和改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创新,吸收其他优秀文化的精髓,才能获得新的生命力,才能不断发扬光大。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是简单地复制保存,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绝不是立竿见影的“神丹妙药”,如果一味地抱残守缺、墨守成规,那是不可取的。

弘扬传统文化是指在整理、开发和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着力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阐发、普及推广和传承保护,推动形成整体推进的战略态势[2]。我们弘扬传统文化,就是要弘扬其中富有生命力的先进文化成分,抛弃其落后成分,着力探索和创造传统文化建设的新形式、新方法、新手段,把继承传统和创新有机结合。比如,“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是我国古代民族传统文化中最普遍、最重要的道德规范,我们要在筛选的基础上传承和弘扬,而不是全盘接受,盲目传承。

二、立足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将传统文化传承与党的方针、政策、路线相结合

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区别各民族的独特标识,是一个民族最基本的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我们要立足五千年中华文明史,进一步深刻理解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在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方面要与党的方针、政策、路线相结合,从而树立国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认同中华文明的时代意识和振兴中华文明的使命意识,同时对加强国民的道德修养也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如传统文化中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和而不同”、“多行不义必自毙”、“不以一眚掩大德”等,都在党的政治路线中有所体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政府报告和重要讲话中强调弘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强调“文化自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文化自信就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些重要论述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关于传统文化传承的理论观点和战略思考,是指导新时期文化事业发展的根本指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华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是源头,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核心价值观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支撑,核心价值观承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蕴含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

三、创新文化的传播方式,借助大众传媒和现代传播技术,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我们在深刻认识继承和保护传统文化重要性的基础上,必须大力创造文化的新的当代表达形式,提高文艺作品的表现力,利用科学技术,顺应互联网时代要求,借助大众传媒和现代传播技术,确立合作、互通、共享理念,增强传统文化传播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和力、吸引力,扩大辐射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让文化融入我们的生活,让文化的传承与世界的发展接轨,从而扩大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提升国人的民族自豪感,提升世人对生命的认知和精神境界。

在当今社会,网络应该成为对外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塑造我国良好国际形象的重要渠道。“互联网+”与传统文化深度结合,积极利用高科技手段,主动输出带有本民族特点的优秀文化,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让世界真正了解、喜欢和向往中华传统文化,让网络成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平台。

四、充分利用文化礼堂阵地,将优秀传统文化因素进行本土化改造,增强传统文化的感召力

截至2017年底,浙江省已建成农村文化礼堂7916个,总建筑面积约6.34平方千米。农村文化礼堂是“百姓的精神家园”,承载着仪式、娱乐、宣教等功能,在弘扬主流价值、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化礼堂的建设,通过动员全体村民收集村史村情、崇德尚贤、美丽乡村等资料,将村民们传统老化的思想理念及作风逐渐纠正过来,提高村民的文化认同的同时,也增强了村民爱国爱家的情感。文化礼堂在保护、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结合地域特色,通过农村文化建设与村民生产生活有效结合的方式,能够快速与我国的传统文化道德以及地方文化精髓相融合。同时,文化礼堂的建设更有利于农村传承更多优秀的文化遗产,并把这种优秀的传承文化以村民可以接受的方式传递给广大村民,以实现农村建设的核心价值,提高村民们的文化修养。

我们要坚持把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纳入百姓日常生活,并使其渗透到群众的思想意识之中,文化礼堂是建在百姓家门口的文化阵地,充分利用好这一“文化阵地”,将凝聚着我们民族赖以生存大智慧的优秀传统文化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渗透、教育、提升,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文化自信和坚定自觉。

文化创新说到底是全民族生活方式的创新,为此,应当通过文化交流形成更具包容性的生活方式,进而促进对当代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为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刘长林.中国系统思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13

[2]齐正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部分思考[J].读书文摘, 2017(17)

猜你喜欢
保护与传承创新与发展传统文化
河洛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