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DA在我国的应用和推广研究

2018-05-26 09:50夏晓林
卷宗 2018年11期

夏晓林

摘要:基于RDA在中国实施的现状,本文从认知RDA、知其所以然出发,分析了RDA在中国不易被全面理解、掌握的主要原因,从而认识到,我国全面实施RDA并非易事,任重而道远。最后从从实际出发,提出了一些建议,为RDA在中国的应用和推广献计献策。

关键词: RDA; 编目规则;中国;应用和推广

1 背景

最新国际编目规则《资源描述与检索》(RDA-Resource Description and Access)自2010年6月问世以来,历经考验并被越来越多的国际编目机构认可、接受。我国也紧随国际形勢的发展,对RDA的研究和引进做了大量的工作。目前,我国外文文献的书目数据里正在慢慢增加RDA元素。但是占我国文献主体的中文编目还没涉及RDA,且大多数西文文献编目员对RDA的了解还很浅显,多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会按套路走,被动地接受对某些字段的改动。为了提高RDA的认知度、加快RDA的本地化进程,本文基于中文版RDA并结合实际,提出了一些在中国推广、应用RDA的建议。

2 认知RDA,知其所以然

为了适应网络环境下编目复杂多样的信息资源,国际编目联合指导委员会(JSC)再次修改了《英美编目条例第二版》(AACR2),并命名为《资源描述与检索》—RDA。RDA吸取了其它国际编目规则中的合理部分,创造性地为数字世界的资源描述与检索提供了新的国际通用规则。

2.1 RDA的构建基础和原则

RDA以FRBR —《书目记录的功能需求》的概念模型为理论基础或功能目标, 以ICP —《国际编目原则声明》为编目原则[1]。

2.1.1 理论基础

为了适应信息技术带来的新型信息资源和信息资源网络的存取方式,1998年国际图联(IFLA)发布了《国际编目原则声明》(Functional Requirements for Bibliographic Records —FRBR),FRAD《规范数据的功能需求》是其扩展模型,其核心点和共同点就是FR——功能需求。FRBR有两项重大成果:一是制订了以用户需求为基础的书目记录框架,该框架包含一个实体—关系模型,用于识别书目领域里的所有事物以及事物间的关联方式;二是确定了满足用户在查找时对不同类型书目和规范数据的要求[2]。RDA 在编制过程中,吸收了FRBR里的这些精华,RDA的每个说明都以满足用户需求, RDA是一部实践FR理论的编目规则。

2.1.2编制原则

RDA在其前言部分就明确说明:“IFLA《国际图联提出的编目原则》在RDA中贯穿始终 [3]”。 《国际编目原则声明》(Statement of International Cataloguing Principles)源自1961年的“巴黎原则”,历经改进,由只涉及文字内容的作品扩展到包括各种文献类型;由只涉及款目的选择和形式扩展到包括图书馆目录所使用的书目数据和规范数据的各个方面。国际编目原则以国际上的主要编目传统为基础,同时兼顾FRBR的概念模型,其总的原则包括9大原则:⑴用户的便利性;⑵通用型;⑶表达性;⑷准确性;⑸充分性与必要性;⑹有意义;⑺经济性;⑻一致性与标准化;⑼集成化[4]。几乎同一时期,RDA编制联合指导委员会(JSC)为RDA的编制和发展制定了 “ RDA的目标与原则”,其核心内容就是“最大限度地为目录用户提供便利”,具体可归纳为8个方面:⑴区分性;⑵充分性;⑶相关性;⑷表达性;⑸准确性;⑹责任归属;⑺通用性或实践性性;⑻一致性[5]。RDA的目标原则贯穿在RDA的整体设计中。

RDA的功能目标对应FRBR —《国际编目原则声明》的用户需求,RDA的编制原则对应ICP—《国际编目原则声明》,RDA是对其它国际编目标准的继承和发展。

2.2 RDA的内容

RDA的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描述实体的属性,第二部分是描述实体间的关系,包括资源与实体的关系以及同一组实体相互间的关系。

2.2.1实体的属性

实体的属性即此实体有别于彼实体的本质特性,是描述、识别资源的基础。RDA的第1-16章是记载FRBR/FRAD所有三组实体的属性,记载每组实体的属性包括:识别实体的元素、描述实体的元素以及提供获取与检索信息的元素三部分。比如识别作品载体表现和单件的元素有题名、责任说明、版本说明、出版编号、出版说明等18个元素及众多子元素;描述载体的元素有媒介类型、载体类型、应用材料、制作方法、版面设计、字体大小等21个元素及众多子元素;提供获取与检索信息的元素有5个,分别是获得方式、联系信息、获取限制、使用限制、统一资源定位[6]。体现各组实体属性的元素及核心元素,RDA都给了非常具体、详细的说明,在此就不一一列举。

2.2.2实体的关系

实体间的关系,是AACR2的隐缺部分,也是RDA汲取FRBR的重要部分。RDA总共37章,其中第17-37章(共21章)是描述关系,可见其对关系的加强,对数据关联度的重视。

RDA秉承了FRBR中三组实体间的各种关系,包括两方面:一是资源与实体的关系;二是同组实体之间的关系。资源与实体的关系即是资源的固有关系,包括资源的基本关系、资源与责任关系、资源与主题关系(目前还没完成)。同组实体之间的关系包括第一组实体间关系、第二组实体间关系和第三组实体间关系三部分(如图一所示)。

资源的基本关系是指作品、内容表达、载体表现和单件四个实体之间的内在关系。作品与内容表达的关系即作品通过内容来表达,内容表达实现了作品的创作;内容表达和载体表现的关系即内容表达由载体来表现 ,载体表现体现了内容表达;载体表现和单件的关系即载体表现被单件代表,单件代表载体表现[7]。总体关系就是:作品通过内容来表达、由载体来表现,单件是作品载体表现的一个具体代表或例证。一部作品通过内容表达到载体表现,再到单件,这一过程体现了由作品到资源的转化,实现作品/资源的价值。

第一组实体与第二组实体间关系即资源与责任关系,主要表现有:责任者是资源的创作者、生产者、贡献者、拥有者、出版者、发行者等;同时,资源则是被创作、被生产、被出版等。

第一组实体与第三组实体间关系即资源与主题关系,目前还没完成,待续。

第一组实体间关系指作品、内容表达、载体表现和单件四个实体之间的相关关系,包括相关作品、相关内容表达、相关载体表现和相关单件。一部作品因其不同的内容表达或不同的载体表现,都会产生与其相关的相关作品,比如一部作品的改编本、译本、电子版本和印刷本等。

第二组实体间关系即個人、家族和团体之间的关系,比如相互间的身份、上下级等关系。

第三组实体间关系即资源与主题关系目前还没完成,待续。

RDA强化了目录的基本目标和相互关系的重要性,它超越其前身—AACR2的重要一点就是“对受编内容来说很重要的关联关系。”[8]

3 充分理解、掌握RDA并非易事

RDA 作为一部最新的国际通用编目规则,自2010年6月推出后,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对其是否被采用持不同的态度,目前在欧洲国家已经有一定的市场。 RDA在我国尚处介绍引进、了解研究和试用阶段,关注者以少数编目人员为主,在应用方面的还处于起步、摸索阶段。因为,尽管RDA是对其它国际编目规则继承和发展、有诸多超越其它编目规则的先进性,但它还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国际性编目标准。

3.1 语言障碍

RDA的官方语言是英语,容易被英语国家所理解、接纳,像我国这样的非英语国家,对一般的普通编目员来说,要准确的理解、掌握其概念、术语、规则等非常困难。

3.2 概念抽象、繁杂,不易理解

RDA的本意是要表述简单、易于操作,可事实上,各种规则的表现过于繁杂,既有总论,又有分论,分论到5级之多。有些条文、术语反复说明,重复出现在不同章节,比如,对作品、内容表达、载体表现和单件这一组概念的解释同时出现的至少有5次,1.1.5、5.1.2、17.1.2、18.1.4、24.1.2,还有分别出现时的各自解释。概念抽象、专业性强,不易理解,比如对“关系说明语的”解释:关系说明语是指指示资源和与该资源相关的由规范检索点和/或标识符所代表的个人、家族或团体之间关系本质的标识符。还有像实体、物理实体、单件等术语的说明,不是一般专业人员能轻易弄明白的。

3.3 内容结构导致编目思维的变化

RDA采用FR家族的模型结构为创建基础,以实体—属性—关系为体系,以RDA为标准的编目是以作品为核心来创建目录,其4个目录层次是作品、内容表达、载体表现和单件。而现行的编目数据是以基于文献类型创建的,不同的文献类型有不同的著录规则。这种编目思维的转换还需要编目员在工作实践中慢慢习惯。还有疑惑就是,从作品的一个单件,也无法判断这一作品是否有其它的内容表达和载体形态,因此也就无法完全描述其所有“关系”。

3.4 较多的“交替”、“可选”

RDA的特点之一是“包容性”和“灵活性”,这体现在有过多的“可选”和“交替”规则。很多同行担心:如此多的“可选”规则,如果各编目机构选择了不同的著录方式,那么因此而产生的不同数据势必会影响到资源共享和联合编目。

本人认为,编目规则上的差异,绝大部分不是不可调和。编目规则可以是共通的,编目实践肯定是有差异的。RDA是可以通用的国际编目规则,适用于对各种资源的描述和检索,为其主要用户编目员提供了书目数据的总体框架。至于实践中的具体操作细节上,描述/著录的祥、简上,可采用RDA中的“交替”和“可选” 规则处理,对具有本国特色的特定资源,可采用RDA中的“例外”规则解决。这些都不会影响国际交流和资源共享。我们现在编目文献时下载套用的数据,也都要经过修改而后才形成自己的馆藏数据。

3.5 技术上的问题

RDA Toolkit是商业运作模式,使用具有较高的费用。RDA工具包发布已有5年多时间,我国真正使用过它的人为数甚微,绝大多数编目员连见都没见过它长什么样,而只能是通过自学一些研究性资料并在实践中慢慢摸索,通过几条本地规定和少许范例来知晓它,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RDA的掌握和使用。

4 中国化RDA的计策

编目规则的改编对图书馆是一件大事,除了规则本身需经考验外,更需要同行们的积极努力。RDA以其全新的理念和诸多优势有望成为网络环境下新的国际编目标准,中国要全面实施RDA需要我们在思想、组织、技术等各方面做好准备。

4.1 思想意识上

认识到编目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坚定在中国实施RDA的必然性和信心。改变规则是为了适应资源多样化的需要,是为了国际化和资源共享的需要。在国际编目大环境下,没有统一的规范标准,都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做出来的数据别人也看不了、用不了、交流不通,那我们的工作还有什么价值?只有顺应时代的发展,融入国际化的潮流中,积极主动地采用新的国际编目规则,这样,我们的工作才能被别人认可、接受,我们的工作才具有更大的意义[9]。

4.2 统一组织领导

长期以来,我国存在对编目规则执行不统一的问题。就刚刚引进的RDA来说,在可下载的RDA数据里,就有因各行其是而产生的数目数据不一样,比如,CALIS将出版发行项著录在264字段,而国图还是用260字段,这让套录数据、寻求参考的编目人员很是疑惑,给我国编目界造成混乱、浮躁的感觉,不利于RDA在中国的推广。因此,如趁引进、推广RDA这一契机,以国图为代表的RDA中文翻译工作组的成员们认真合计,成立一个相对固定的、长期的“中国编目领导委员会”,负责制订中国图书编目的新规则——“中国版的RDA”,更重要的是推行、实施新的编目规则,注意国际动态,与国际发展保持一致。借鉴RDA工作组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方法。既不“拿来主义、照搬照抄”,也不“全盘否定、另起炉灶”,应该在遵从国际化的基础上保留自己的个性特色。

4.3 提高RDA的认知度

目前RDA在我国的认知度仍然很低。即使在图书馆界,对RDA的概念和意义不清的也是大有人在。而就是为数不多的编目员,想学习RDA也不是件容易的事。短期的、名额有限的培训很难解决问题[10]。因此,希望“中国编目领导委员会”編写适合中国编目员的RDA教材,尤其是能有一本与MARC21格式相结合的RDA编目使用手册,能让自学者在实践中体验、领会RDA精髓。

4.4 技术系统的跟进

因种种原因,我国绝大多数编目员都是从不同渠道得知RDA Toolkit的诸多优点,但却没见过它的模样。若能首先成立RDA技术工作组,由国家出资购买一套RDA Toolkit,再由技术工作组采用RDA工具包的理念,重新构建适合中国编目员使用的工具包,创建中国版本的RDA Toolkit,再有偿提供给全国各编目机构使用。同时RDA技术组负责这个工具包的维护、更新等各项事务,保持与国际编目的同步发展,为我国书目数据的国际化担当重任。

5 总结

科技发展使地球变得越来越小,国际交流越来越平凡,国际编目一体化也会越来越近,我们必须正视现实,积极参与国际编目规则的推广、实施,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新生事物发展的曲折性,能预知在我国全面推行、普及RDA,并非易事,还有很远的路要走,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放下一切杂念,为一共同目标——中国编目国际化而努力。

参考文献

[1],[8]芭芭拉·B·蒂利特.RDA与中国:编目的国际化[J].张钰羚译.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11):14-21.

[2]王绍平.RDA与中文编目规则[J]. 国家图书馆学刊,2011(2):9-15.

[3],[5]RDA发展联合指导委员会 主编.《资源描述与检索(RDA)》[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4):3-5

[4]周德明 主编.RDA:从理论到实践 [M].海洋出版社,2014(4):20-24.

[6]周德明 主编.RDA:从理论到实践 [M].海洋出版社,2014(4):36-44.

[7] 李 蓓 周宇葵.RDA 的实体及关系解析[J].《新世纪图书馆》2014(2):31-34.

[9] 顾犇.从RDA想开去[J/OL].数字图书馆.[EB/ OL]. 2015:12-20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hhCHMbE3T_FqT45ney0oAze3zI8Vj_p9J7T1aJP-MkMuhuLPyr_qAOXvKLN965rqdWKx3S-EVrabGSgVf0PhfMb3rtxtduE-sl7tsflInbC

[10] 罗榊. RDA在中国的实施设想[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4(1):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