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中笔墨与美感的共性

2018-05-26 09:50王晔
卷宗 2018年11期
关键词:墨法墨色笔法

摘 要:“书画同源” 之说在中国书画界早已形成共识。这两种传统的中国文化彼此相辅相成, 相互影响。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对书画的理解并运用同源的理论便可以使两者互相吸取养分, 增进书画的技艺。在中国书法史和中国绘画史上,这个问题一直是个不断探讨进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重要理论观点。尤其是宋元以后,有所发展的文人画家对于笔墨的重视,又从新的角度申诉了书画同源的观点,强调了绘画用笔本身独立的形式趣味和审美意义。以及书法性的审美范式是基于中国书法传统而形成的审美标准、经验程式和规范体系,它之所以成为中国画的审美基质取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逻辑。

1 书画笔墨的共性

1.1 书法与绘画的共性

书法与绘画虽然表现为不同的艺术形式,但在其艺术的本质和精神、笔法、墨法、章法、用具用料等很多方面都有极其相似之处。尤其在笔法线条、造型结构和艺术品境上都存在着许多的共性。就这些来说,在书法中的五大书体篆、隶、草、行、真, 与中国画技法中类似,例如工笔技法与写意技法、山水与画鸟、人物、翎毛等不同技法的分类。在书法与中国画的相同之处随处可见。比如在技法上的相同之处,书法的篆法与工笔描法在用笔力劲道上的一致; 书法中的楷、隶与中国绘画中的没骨画法、兼工带写的技法、气韵上都俱有的气定神闲、从容不迫的感觉; 书法的行书与国画小写意又都有活泼灵巧、意趣相通所共同具有的特点; 还有书法草体与国画大写意笔法的精神、气韵相连等种种关联。在笔法中书法和中国画的这样关联更加比比皆是。比如书法中有圆笔法、方笔法、中锋、侧锋、逆锋、折钗骨、屋漏痕、锥画沙、拔灯草等各种样式;中国传统绘画中则有勾、勒、点、描、皱、擦等各种笔法。叫的名字虽然不同, 用的方法也有他们自己的特色, 但是这当中的用笔的规程、玄妙的运笔、以及基础的训练方法, 却几乎是一脉相承、互通有无。总结书法和中国画的运笔就可以看出,它们的程式基本上就可归结出以中锋、侧锋、逆锋、拖锋等方法,只是在运笔时的快慢缓急不同,或者是运笔时运用的稳、跃、压、挑、按、顿等不同的劲道,从而就会形成不同长短、粗细、浓淡等不同的线条。这些具有节奏、韵律美感的点、线、面正是造就书画独特魅力的所在。

1.2 书画的技法与笔墨

谈书画技法,自然就离不开墨法, 墨便是中国书法与绘画结构的韵律,在墨的方面来讲,书法讲究的是黑白,绘画重视的是墨的气韵,这种笔墨关系成为了构建中国书画艺术的灵魂。清代著名画家石涛曾经说到:“黑团团黑墨团团,黑墨团中天地宽”。就可以看出这种墨色的干湿浓淡的变化是中国画是极讲究的,这就是书画界常常说到的“以墨为彩”、“墨分五色”。所谓的这种“以墨为彩”、“墨分五色”就是指笔墨运用中的干湿墨法,其中湿墨法的运用会在墨色中呈现出深浅不同等的变化, 这样在绘画当中就是不用其它颜色作为辅助, 也可感觉到墨色所焕发出的奇光异彩;而干墨法的运用让人感受到的是墨色无尽的变化,与飞白的韵律之美,这些灵动的气韵正是墨法的独特魅力所在,也是墨法与笔法相互完美配合的结果。书法中的墨法虽不像绘画的墨法那样变化莫测, 但也同样讲究通过运笔的疾徐、留驻等方法来体现枯润和浓淡的变化。墨色充分的体现了笔法的运用,笔法则作为了运用墨色的基础。从这点上也体现了书法与中国画技法血脉相通、相依相连。中国的“笔墨”传承了数千年,是中国书画的灵魂,有非常强烈的独特性和民族性。这也是进一步认识“书画同源”的基石。

2 书画的美感与创作

第一节 书法与中国绘画的共性美感中国书画的美感是中国五千年来文化沉淀的精华,也是一种文化魅力之源。它不但是一种形式美,更是一种内涵美。这种美感是飞动与虚境的辩证统一,这两种张力也构成了中国美学的生命律动。中国画和书法的共性是形式美上的线条美, 线条也是构成中国画物体与书法形式美的一个重要组成因素。线条在中国绘画与书法表现语言上是主要的造型的方法,它用来塑造图像的结构和描绘字体的组成, 这种线条美便是书画独特的艺术魅力之處。线条不同变换的方式横竖、粗细、波碟、轻重、阴阳、虚实、明暗、曲斜、刚柔、长短、疏密、方圆、浓淡、动静、滑涩等变幻莫测的造型, 在中国玄幻的意境中几乎表达了宇宙空间中虚空的万物。在艺术语言上这种不同的线条也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情感。例如:相对圆滑的线让人觉得外柔内刚,垂直的线与水平线垂直有种向上的延伸感,水平线则像大地一样稳重,曲线条和倾斜的线条就会产生动感。同时在线条粗细上也有感情的变化:粗线条体现刚健、有力, 细线条体现柔弱、纤秀等等感受。这些不同的线条艺术语言, 赋予了线条独特的生命特性,从而对于审美对象来说增强了艺术的描绘能力, 丰富了审美主体内容、使审美感受更加强烈。线条不仅仅文化的精华的浓缩,也是艺术语言中寄托情感意识的表达。线条成为表现物质世界和情感世界统一的完美手段。在艺术表现意态上既无确定内涵却又内涵丰富的情感表现形态。这种无形之形、无状之状正是我国几千年来意象内涵深处的一种思维活动, 也就是我国对线条意识独有的神妙之处。

第二节“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感受“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 是中国书画不朽理论, 这里的“造化” 就是指大自然等客观事物的描绘, 而“心源”是指人内心感悟以及精神的领悟, 也就有了师法自然的意思。在中国书画艺术中, 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一理论得以充分的论证与运用。;唐代怀素狂草“吾观夏云多奇峰, 辄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飞惊蛇入草, 一一自然”的创作体会;清代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精神;东汉书法家蔡琶过鸿都门, 见工匠们用扫帚刷墙写字, 而研创飞白笔法常被后人运用于画中。 笔画中露白,从中体会到像用枯笔写成的样子, 从而形成其独特的风韵。书画创作不断的从自然中汲取所需养分, 成为书画共通之处源源不断的灵感源泉。

参考文献

[1]《汉字书法之美》 蒋勋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形式生命与精神视觉》 张浩著安徽美术出版社

[3]《康定斯基论点线面》 康定斯基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飞动之美—中国文化对动势美的理解与阐释》 薛晓源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历代名画记》 张彦远著

[6]《中国美术史教程》 蒲松年著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7]《美的历程》李泽厚著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作者简介

王晔(1987-),女,汉族,河北邯郸市人,助教,美术学硕士,单位:安徽科技学院,研究方向:中国工笔画。

猜你喜欢
墨法墨色笔法
《李思训碑》笔法临析(十)
写意青蛙
无色中的有色——李立扬诗歌中的中国画墨色之美
笔法与临摹
如何使墨色有变化
俱天成,极奇妙!——闲聊画面石的独特笔法
从“书画同源”探析书法与绘画之间联系的多种可能性
渴望
胶印机墨色智能控制技术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