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精准扶贫所应包含的若干基本内涵及落实步骤

2018-05-26 09:50肖贵成
卷宗 2018年11期
关键词:留守学生黔南精准扶贫

摘 要:从贵州省黔南地区少数民族留守学生审视时下精准扶贫一词的诸种界定并非规范,精准扶贫的内容除了经济之外尚包含精神、知识技能、卫生健康、机会权利、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等更多方面,由此,我们在践行“精准扶贫”时,势必要从上述几方面进行方为妥当。

关键词:黔南 留守学生 精准扶贫

作为经济较为滞后的贵州黔南州,留守现象亦非常普遍。尤其是留守学生数量较全国其余省份较多,何为留守学生?借鉴相关文献我们认为:父母一方或两方外出的滞留于黔南州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的少数民族学生均在留守之列。由此,我们本次课题研究对象不仅仅包括留守儿童中的民族中小学生,亦包括其余类别的民族学生。此概念中不含如下四类学生:

第一,外地留守于黔南州的学生。第二,黔南州地区由父母带到所在地或亲朋所在地区学校的学生。黔南州所在地的汉族学生。黔南州所在地学校的外来少数民族学生。

目前研究者及政策执行者对精准扶贫的界定局限于经济方面,即落实到户,帮助他们走出经济贫困的现状而完成时代任务。例如:邓小海在其论文中对精准扶贫即作如下界定:“通过为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和实施信息化管理,以做到对扶贫对象的准确识别,深入分析扶贫对象的致贫原因,明确落实帮扶主体的责任,逐村逐户釆取有针对性的扶持措施,确保达到稳定脱贫的目标。”;2014年山西省扶贫开发办公室《精准扶贫基本内涵》说明:“精准扶贫是党中央、国务院针对全国现在扶贫对象识别不够准确,底数不够清楚,扶贫措施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等问题,决定在全国建立的扶贫开发管理新机制。”我们认为单就“贫”而言即不能将衡量指标局限于经济一项,还应包含文化、历史、政治、社会等各个方面,这实属全面小康所应有之意,也是和谐社会建设能否最终实现的重要衡量指标。而贵州黔南地区少数民族留守学生之“贫困”现象,便是目前“精准扶贫”所亟待重新审视的一种现象,鉴于对“精准扶贫”此一概念的界定,我们认为,贵州省精准扶贫,非近年所能完成,势必要经历一个较长期的过程。

在少数民族集聚的黔南地区,学生留守现象十分普遍,留守学生较之非留守学生固然有其优势,比如这类学生多数较其余孩子吃苦,自立性强,具备更为坚强的意志力及积极乐观的学习心态等。优势背后,留守学生存在的问题也十分明显。贵州省政府在未来几年内要最终解决农村贫困人口问题,与全国其余地区人民一道步入小康,“精准扶贫”政策正在各个村寨全面落实。此种情况固然值得庆贺,然而留守学生的贫困问题远非经济困难解决了就能根本解决的事情。

笔者曾到黔南州一所民办高中调研,能来这所学校求学的同学应该说都是不差钱的。不然每年五万元左右的学费开支对于一般家庭就难以承受。与不差钱有反差的是:这里的孩子智力素养、道德文化素养等各个方面较之笔者任教过的河南、江西、广东甚或隔壁的广西南宁的同学存在较大的差距。分析原因笔者认为至少有如下几方面。

历史社会文化的一直滞后。贵州省历史中大部分时间是被中央忽略不计的省份。建省前土人自制,建省后六百年来中央虽派遣官员参与管理,然汉族与少数民族的融合过程及其复杂,汉族多居住在城镇,而少数民族多分布于农村。夷人自制的政治文化格局在某种程度上论并未得以根本改观。直至目前我们深入偏远山村调研亦能发现村寨村长同时往往也是村寨文化(如花灯、宗教信仰、)的领导者,政权、族权、宗教文化权、教育权多维一体的历史印迹依然可见。历代中央对贵州的“忽略”及少数民族文化政策向为固步自封的一面导致了贵州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长期滞后。

民族文化、宗教信仰具备守旧的一面。贵州尤黔南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各个民族均有自我独特的文化发展历史。一方面各民族文化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各个民族互相交流与发展。另一方面各个民族文化中存在着如何去粗存精、革新发展的问题。笔者获悉一位苗族自然神的信仰者竟然是某县的文化局长,在贵州省“非遗”网站就贵州省苗寨发生火灾事件发表评论“是因为当地村寨居民没有按时敬山神”之类的观点。我们不能苛责于每位文化界的领导均具备先进的理念,我们也不否定宗教信仰自由,但我们也绝不希望看到一位掌控着一个地区文化权的党的干部在公共场合做如此的宣传。此一个案足以使我们深感在保护、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的时节所应该秉承的原則与方向。

贵州黔南地区教育滞后。就黔南地区而言,大专毕业生尚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考进事业单位或公务员,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而在教育较为发达的地区不要说专科生,二本生就业已经远比贵州黔南地区的专科生难。毕业生就业较为容易的情况从另一面证明了黔南地区教育的相对滞后。科举制度遍布于黔南各少数民族地区乃是明清之间的事情,少数民族科举取士者凤毛麟角,少数民族孩子接受理学教育乃有避免压迫之嫌。教育在黔南地区历史的滞后性影响至今。这种情况从学术理论、社会团体、民族文化发展概况、各少数民族接受各种形式的教育理念等很多方面均可以获知。教育的大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目前滞后的黔南地区教育跟不上经济发展的现状。

以上分析可知,黔南地区少数民族留守学生因“贫”留守,而此一“贫”所应包含的基本内涵我们认为至少有如下几个方面:经济贫困。精神贫困。知识技能贫困。卫生健康贫困。机会权利贫困。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贫困等。依据上述贫之内涵,我们认为面对贵州黔南少数民族留守学生的“精准扶贫”理应包含经济、精神、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机会权利及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等。

落实步骤

利用国家“精准扶贫”策略,联合社会各种力量使得黔南少数民族留守学生在经济上“彻底”脱贫。加强民族文化宣传普及力度,民间各文化团体、政府各级文化管理部门及相关教育部门各司其职,相互联合。为黔南少数民族留守学生营造更为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培养他们爱国爱民族的精神品格。进一步夯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综合素能之根基,扩大教育规模与办学形式。各级各类学校能够基本满足培养与发展学生及社会继续教育者知识技能之需。政府加快相关少数民族留守学生的医疗保健体系建设与实施力度。家庭、社会及各教育部门加强宣传卫生保健的重要性,提高黔南少数民族学生的健康意识。充分利用贵州省良好发展机遇为各级各类留守学生寻求搭建生活、学生、就业等平台。使得更多少数民族学生能够像较发达地区学生一样获取更为公平的机会与权利。针对各级各类少数民族学生“精准扶贫”,制定可持续发展规划。使得他们彻底摆脱上述贫困状况,共享美好社会建设成果而努力。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会上再次提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针对黔南地区少数民族留守学生如何打营?无论从社会现状审视还是从理论舆论来看,对少数民族留守学生问题的关注与研究远远不够,此类群体自产生以来一直处于边缘化地带。留守学生成年累月见不到家长的现象在黔南地区尚十分普遍,一位小学三年级的同学问老师自己的父母长什么样子;同班的一名孩子每天跑六公里尚往返于求学的路上;多少高中留守学生还在课堂上静静地发呆,丝毫没有学习意识;近年贵州省接连发生的留守学生自杀事件绝非偶然。树立信心,打营黔南地区“精准扶贫”之硬仗,理论先行,践行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徐兆宏.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作需要“精准”发力[J].中小学校长.2016.04

[2]网络助学不虚拟 精准扶贫献爱心——“英子姐姐”的网络助学路[J].中国火炬.2017.01

[3]余时彪.借“精准扶贫”之势 助留守学生乐学[J].贵州教育,2017,(15)

[4]邹开建、王葳.沉湖镇教师与留守学生一对一“精准扶贫”[N].孝感日报 2016.02.19

[5]邓小海.旅游精准扶贫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5,05

[6]邓小海.旅游精准扶贫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5,05

作者简介

肖贵成,博士,黔南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研究方向:中国戏曲史,民族学。

猜你喜欢
留守学生黔南精准扶贫
山·水·乡愁
——黔南示范小城镇集锦(之二)
梦回黔南
黔南文艺界3-4月大事记
图解黔南五年 高歌猛进
如何提升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辅导案例
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思考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