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安魂曲》的出版价值 探究

2018-05-28 05:24沈学甫
出版广角 2018年9期
关键词:哈金安魂曲南京大屠杀

【摘 要】 南京大屠杀是中华民族记忆中不可磨灭的历史事件,美籍华裔作家哈金的作品《南京安魂曲》从人物特性和历史环境等方面对该事件进行真实描述。文章以哈金的《南京安魂曲》为研究文本,对流散作家和华裔文学进行探究,通过深入研究《南京安魂曲》的写作特点,突出该作品的出版意义与文献价值。

【关 键 词】华裔作家;哈金;《南京安魂曲》;南京大屠杀;流散

【作者单位】沈学甫,天津城建大学外国语学院,南开大学哲学院。

【基金项目】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资助项目(TJZX16-003);南开大学博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330-96172067)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23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09.026

一、华裔作家哈金与流散文学

哈金,原名金雪飞,出生于1956年。改革开放后,他参加高考并考入黑龙江大学英语系,随后在山东大学获得美国文学硕士学位,并于1985年留学美国。在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哈金选择留在美国波士顿大学教书,并从事教学领导工作。在美国,哈金开始使用英语进行文学创作,并于1999年凭借长篇小说《等待》(Waiting)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National Book Award),同时他也是第一个荣获该奖项的华裔作家。哈金的文学作品代表了华裔作家文学史上的一个写作方向、一种文学思想。哈金对于文学的努力和尝试,使得他坚持立足文学本体,注重作品的文学性。对于哈金而言,他身处中西方两种文化的边缘地位,二者之间的距离感赋予他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敏锐的洞察力,也正因如此其文学作品蕴含了无限的创造力。哈金远离故乡使得他的流散文学作品充满漂泊的沧桑感,并且使他成为极具代表性的美国华裔作家。

“流散”一词来源于“Diaspora”,也有“驱散”“流离失所”之译,其前缀“dia-”是指分隔或分离。该词最初是专指犹太人大规模移民和散居的现象。如今,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各国之间人口流通加速,族裔域外散居情况变得常态化,“流散”这一术语也逐渐消除了流亡和后殖民色彩。正因如此,“流散”一词的使用范围也逐步扩大,用来泛指所有的移民群体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和流动。“流散”一词也从原有的表示“犹太人被迫流亡的命运”的专有名词“Diaspora”,转变为表示泛指“在自己家园之外生活的种族和人群”的名词“diaspora”。从词源上来看,“流散者”一词所包含的是远离故乡、漂泊在外的人。它与“放逐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放逐者”虽然也是与故乡分离,但他们无论是在情感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都与故乡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内心深处是想要回到故乡去的,能够坚持遵循故乡的传统,并且与现在居住地的文化保持一定的距离。但“流散者”则不同,他们失去了对故乡的归属感,处于从一种文化向另一种文化过渡的状态,且这种过渡不是暂时性的,而是一种永久的、不可解决的漂泊之感。著名的文学理论家爱德华·W·萨义德在《知识分子论》中提到了“流散者”一词,他称之为“在地理上,永远背井离乡,不管走到天涯海角,都一直与环境冲突,成为格格不入、非我族类的外来者。在心理上,对于过去难以释怀,对于现在和未来满怀悲苦”[1]。

随着移民热的不断兴起,那些定居在异国他乡的作家或学者借助文学这个平台来表达自己流离失所的情感和经历,这些以“流散”的角度进行文学创作的作家通常被称为流散作家,他们独具一种去边界化(deterritorialization)进而再塑边界化(reterritorialization)的写作手法,他们可以从两种不同的文化中自由抽离出来,但又能做到分别从二者之中汲取养分。流散作家往往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进行创作,他们既可利用他者的眼光审视本土文化,也可以鲜明的民族特性居于世界文学之中,以此来表达漂泊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他们站在局外人的立场抒写异域风光,或者反思文化差异之间的困惑和烦恼,这也使得流散作家的作品成为全球化时代世界文学进程中一道亮丽的创作风景线。华裔作家哈金就是海外华人流散文学中的杰出代表。

我们通常将流散作家的文学作品称为流散文学,这些作家受到两种不同文化的熏陶以及个人不同经历的影响,使流散文学具有跨文化的特性。此外,流散文学的特殊性在于,“它是生成于异质文化土壤上的一种文学现象,它蕴涵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文化的要素,但又是将异质文化的要素汇聚在一种文学事实上,并用一种文学现象呈现出来”[2]。哈金的流散文学气息包含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他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学因子,另一方面他又沉浸于西方英语文化的氛围之中,二者互相浸染且互相影响。

华裔文学是流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到华裔文学,首先我们要弄明白华裔作家的概念。所谓美国华裔作家,指的是血统上是华人,但身份是美国国籍的作家。以哈金为代表的华裔作家,他们对故乡的感情仍存,这一深厚的情感使得他们不会轻易抛弃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些作家保留了对故乡的情结,这也使他们更有可能以他者的角度来重新审视中国社会的现状。作为一名华裔作家,哈金的文学作品在中西方的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其著作《南京安魂曲》也越来越受到各国学者的关注。

二、《南京安魂曲》的悲剧意蕴的界定

在《南京安魂曲》一书中,哈金对南京大屠杀的悲剧做出了历史性的回顾,以还原真实性的视角来阐释其小说悲剧的源流,揭示了书中灰色影像的存在。哈金独特的悲剧意蕴形成于“世界荒谬,人生痛苦”的整体气氛之中,其悲剧色彩也采用了现代文学关于悲剧的思维模式。同时,哈金也在作品中表达了浓厚的悲剧气氛和悲伤情怀,这一切都界定了哈金小说的悲剧意蕴。哈金在描绘社会人物与外部环境所形成的悲剧方面,以殘酷的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作为《南京安魂曲》的关注点,形象地表现出当时人们的生活环境充满了各种苦难。由此可见,哈金创作的小说以人物事件及其所在的环境为主要研究内容,他更多关注的是人的基本生活、生存现状等实际问题,揭示当时社会的外在困境和人们内心的焦虑情感。因此,哈金作品的悲剧意蕴以人的外部存在和内心世界作为主要切入点,将人物置于社会的具体环境之中,其悲剧的作用主要在于“描绘人的渺小无力的同时,表现人的伟大和崇高”[3]。

哈金并没有刻意去安排南京大屠杀的悲剧情节和激烈的战争冲突,而是从悲悯的角度来看待生活并且正视世界,小说的故事情节只是他悲剧意蕴的表现而已。哈金在文中增添了他对人生的关注和对哲学的思考,这也促使《南京安魂曲》由文本的悲剧上升为现实存在的悲剧,进而使作者和读者都笼罩在悲剧的氛围之中。悲剧也就因此界定了其特殊的意蕴。阅读《南京安魂曲》一书,不仅可以让读者对小说人物产生怜悯的关切之感,同时也引发读者的思考,这是一种对历史、对人生的反思。我国著名学者余华对该书做出了如下的评论:“我相信这些强烈的冲击将会在时间的长河里逐渐风平浪静,读者在此后的岁月里回味《南京安魂曲》时,就会与作者一起感受记忆的隐隐作痛。”[4]

三、《南京安魂曲》的出版意义

1.重温昨日,不忘历史

哈金的作品通常采用第三人称叙事的方式,这样有助于作者对叙述的对象进行更为真实的描述,结合南京大屠杀等一系列历史事件,以历史人物的不幸描绘出符合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景象,以朴实的语言体现生活的本色。作为华裔作家,哈金曾体会过相同的背井离乡之苦,对过去的事件难以释怀,才写出一部部与历史记忆相关的作品。也许,华裔文学出版的一个重要意义就在于它可以不断提醒我们牢记那些可能会被时间逐渐抹平的伤口。正如著名哲学家赫伯特·马尔库塞所言:“忘却以往的苦难就是容忍,而不是战胜造成这种苦难的力量。在时间中治愈的创伤也是含毒的创伤。”[5]如果我们想要深刻铭记历史事件,最佳的方式就是借助文献叙事。只有把那些与人类生命息息相关的历史细节记录下来,才可以让我们逐步学会抚今追昔,不断前行。重新面对昨日的真相,补充历史的细节,思考往事给整个民族带来的一切,这也是《南京安魂曲》最大的出版意义与文献价值。也正因如此,荷兰文学批评家塞姆·德累斯顿强调:“文学是为历史作证的最佳途径,我们绝不能忘记这些历史事件。”[6]

2.探究人性,集体记忆

作为泯灭人性的一个标志性符号,南京大屠杀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一页。然而,文学方面有关南京大屠杀的作品却少之又少。我国很多著名作家都曾写过抗日战争题材的文章,却绕过了南京大屠杀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反而是一些华裔作家仍在坚持描述这一历史悲剧,哈金的《南京安魂曲》就是如此。探究该书的主要人物特性有助于我们深入研究其文化意义和审美价值,这不仅是对历史灾难的铭记和反思,也是对人性劫难的探究和质问。正是由于《南京安魂曲》这类著作的出版,才拉开了人们逐步正视和反省这场大屠杀的序幕,当然,如果仅靠此书为这一人类的污点“写下一个合适的结局”,或许也并非易事。它还需要等待无数有良知的后辈学者进行不断思考、书写,使其成为全人类的一个集体记忆,而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记忆。我们要在当今社会形成一种具有共识性的集体记忆,所有人都能够以史为鉴,避免历史悲剧重演。但集体记忆也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而不是一种不变的存在。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曾说:“每一个集体记忆,都需要得到在时空被界定的群体的支持。”[7] 面对这份沉重的集体记忆,作为个体的历史言说者,作家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在用心探究人性的同时,用文字来记录这场悲剧的史实。

3.中西融合,连接世界

哈金的作品不仅为华裔文学的发展融入了新的元素,还将世界的目光逐渐聚焦到华裔作家的作品上。值得注意的是,哈金对中国历史的关注和普世精神的強调使其作品具有较高的出版意义,对中西方文学融合也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文化的融合逐渐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华裔作家对中国文化也有较为客观且全面的了解。随着中西方学者交流的不断加深,华裔文学促进中西方文化走向融合的脚步也不断加快。哈金的《南京安魂曲》体现了中国文学正在逐步与世界文学互相融合,巧妙地展现了二者融合的必要性,同时也为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相连接提供了借鉴之路。哈金的作品之所以获得认可,是因为他站在全人类的高度上,以真实的角度去思考人类的历史和未来,从而吸引全世界更多读者的关注。哈金在其作品中展现出一种可以超越国家和民族界限的国际化含义,他所描述的关于人类内心深处的故事,能够给不同国家的人们带来认同感。我们可以说,这种认同感是借用语言的魅力,让其他国家的人们根据中国人民的境遇来感受中国的民族特征。哈金的创作既有跨文化的视野,又结合中国实际,以中国人的故事反映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对后世思考中国文学如何与世界文学接轨具有一定的文献参考价值。

四、结语

哈金出版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对华裔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同时也是华裔文学史上独具特色的人物。他讲述南京大屠杀时期的历史事件,描写当时人们的悲惨生活,反映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回忆,引领我们重新回顾历史,思考过去,呼吁人们珍惜当下的和平生活。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仅局限于对过去事实的呈现,更重要的是揭示新生活的可能性及对美好未来的启示。在新时代的文学创作中,我们需要倡导以文化平等、文化包容为中心的多元文化主义思想,哈金的作品也许不能解决历史问题,但其积极的文学理念能够引领世界走向更为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美]爱德华·W·萨义德. 知识分子论[M]. 单德兴,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2]刘洪一. 流散文学与比较文学:机理及联结[J]. 中国比较文学,2006(2).

[3]朱光潜. 悲剧心理学[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4][美]哈金. 南京安魂曲[M]. 季思聪,译. 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

[5][美]赫伯特·马尔库塞. 爱欲与文明——对弗洛伊德思想的哲学探讨[M]. 黄勇,薛民,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6][荷]塞姆·德累斯顿. 迫害、灭绝与文学[M]. 何道宽,译. 广州:花城出版社,2012.

[7][法]莫里斯·哈布瓦赫. 论集体记忆[M]. 毕然,郭金华,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哈金安魂曲南京大屠杀
见证南京大屠杀暴行的欧美友人
The BoaT rocKed BuT The earTh didn’T MoVe
酒与安魂曲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侨界寄哀思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