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学结合的大三实训类课程改革探讨

2018-05-28 11:10李晓雨刘志峰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8年9期
关键词:工学结合毕业生

李晓雨 刘志峰

摘要:该文首先分析了在高职层次的毕业生群体中,学生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诸如“毕业焦虑症”等心理问题的根源,对解决方法进行了探讨,认为应当立足整个教育教学实践,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而不仅仅局限于心理疏导层面。随后重点简述了基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在大三实训类课程中的具体应用,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实施,同时也是帮助毕业生克服毕业前心理问题的良好途径。

关键词:工学结合;毕业生;实训课改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8)09-0130-02

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直接关系到学院的生存与发展,而就业质量主要取决于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实践和能力培养,这是与学院的教育教学工作密切相关的。如果把培养学生比作铸剑,在经历过大一大二两年的熔炼和锻打之后,大三毕业生们在最后一学期的课程学习,就是铸剑的最后一道也是最关键一道工序:淬火。这一阶段的学习实践情况,会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实习就业质量。

而在这一阶段,无论学生的学习心态,还是课程特点,都与大一大二时期有很大区别,对于授课教师来说也是一场考验与挑战。在高职层次的毕业生群体中,学生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诸如“毕业焦虑症”等心理问题,不但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影响了平时的生活和学习,成为各高校日渐重视的问题,是历年毕业生工作的重要议题。对于上述问题,国内外有许多研究,但大多局限在心理学的范畴,主要研究的是这些心理问题对毕业生生活、性格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如何正确从心理方面疏导等。能否通过合理的课程教学改革有效缓解或解决类似心理问题,尤其具体到某些实训类课程教学改革方面,都没有做更深入的研究。

笔者从事毕业生课程教学多年,接触了众多毕业生,对此深有体会。认为如何更好解决上述问题,不单纯从心理疏导、就业帮助方面入手,而是要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研究,要立足教育教学实践全过程,尤其最后一学期的教育教学非常关键。可以主要从最后一学期的课程学习入手,通过对教学内容和方式等全方面的改革,以情境化教学为基础,通过聘用企业讲师、参与企业实际项目等多种形式,将优质企业资源引入学校,通过情境化由易到难的实践操练,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 “提前上岗”,使学生充分接触和了解企业生产实际,能在较短时间内融合三年知识技能,达到更好的学以致用,树立起对自己能力水平的自信和对毕业后工作的准确定位,从而克服毕业前心态浮躁、急功近利、很难静下心认真学习对就业有所恐惧等心理问题,更好地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增强学生实习就业的信心,从一定程度上摆脱“毕业焦虑症”的困扰,实现更好的就业,可谓一举两得。

本文接下来将以如何给大三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毕业生上好网站实训课为例,从毕业生的学习心理、网站实训的课程特点和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探究三个方面,具体进行相关分析探讨。

具体研究的基本思路是,以教学实践为基础,适时检测教学效果,与毕业生保持充分及时的交流互动,第一时间得知学生心理变化与学习掌握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形式,以达到最优化,同时总结归纳,反复验证,得出确切结论。

简而言之,即在学生中开展调研——教学改革实践,效果对比——分析变化,总结归纳——再度实践检验,形成一个有效递增的环。

首先,从毕业生的学习心理上分析。大三毕业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还在校但又即将走向社会,正处在从一名学生到一位社会职业人的人生重要转折点上。很多毕业生面对相对激烈的实习就业压力,不可避免地存在很多心理问题,并直接影响了到平时的学习生活。

笔者在与众多毕业生的交流谈心时发现,这些心理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浮躁焦虑,学习没耐心,静不下心来。除了小部分同学准备专升本继续深造或家里已给安排好工作,大部分毕业生选择就业并自主择业,对未来多半有些迷茫,不确定性多,考虑问题很多很杂,心理冲突和矛盾明显,普遍浮躁甚至过度焦虑。对待学习,不能像大一大二时能静下心来认真学习。尤其程序设计类的课程,代码一多就乱码。二是基础参差不齐,部分基础薄弱、缺乏自信甚至自暴自弃,部分打算非本专业就业,内心放弃专业学习,分类施教,势在必行。除了部分基础好的同学比较游刃有余,部分同学前两年没有打下良好基础,接触对基础有一定要求的综合实训类课程时,觉得之前两年时间都没学好,这两个月也学不成啥,缺乏学习的信心,甚至有些自暴自弃。而还有少部分,不打算在本专业就业,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已不放在心上。三是矛盾心理明显,极度渴求学习。有的同学是对虚度两年时光的悔悟,但更多的是面临未知的就业和社会挑战,底气不足,急切希望通过最后时期的学习再多掌握一技之长,多一些把握,多一些砝碼,以更好地应对招聘企业的挑选,在就业工作的道路上走得更顺畅有力。

其次,从网站实训的课程特点分析。一是实训课,重在实践,需要做出实用性的作品。理论知识部分在大一大二的前导课程中都已基本学完,实训课不是重复学习以前的知识,而是在以前的知识基础上去实践,最终做出具有一定应用价值的作品;二是综合课,既是众多前导课程的知识合集,又从中提炼出了新的知识技能。网站实训课是在学习了静态网页、PS平面设计、数据库和动态网页等课程后开展的,上述课程基础不够好或某一门课程相对薄弱或课程间相互联系结合不够紧密,都会切实影响到该课程的学习实践。而这对于学生以前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三是课程中所涉及的技能日新月异,具体授课需要紧跟形势,不拘泥于教材。IT技术日新月异,尤其建站技术更需要紧跟市场主流的变化,而教材经过撰写、审核、出版、发行,需要一定的周期,其中的知识技能多半与主流变化和市场需求有所脱节。所以实际教学内容,更多受市场和企业需求的变化需要不断进行更新,才能保证学生学到的东西,能跟上市场和行业发展趋势。

最后,针对以上两点分析,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总结归纳出几点方法,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学习交流研讨。

一是教学内容的选取,以务实和高效为原则。务实,就是以实际项目为案例,所有教学案例都是仍在实际应用中的项目和产品,小的练习也是取自一些企业的面试题。高效,主要是网站实训课程内容的创新,采用最流行的wordpress框架技术建站,充分利用wordpress建站快速、功能完善和主题模板多的优势,让学生能更快上手,即使编程基础稍差,也能在较短时间内独立完成网站建设。

二是教学内容的整理提炼,力求“短平快”。短是代码短,建站需要编程,编程离不开写代码,代码过多会导致学生丧失信心和兴趣,所以充分利用了软件工程中的代码复用思想,保证学生在掌握好尽可能少的关键代码的基础上也能做出较好的程序,这需要教师反复对教学内容高度提炼升华。网站功能简洁实在,适合新手快速掌握建站技能,缺点是功能多样化较弱,依赖于框架和插件。快是见效快,每堂课都有直观可见的功能实现,一两周就可以完成一个网站作品。这样可以让学生时刻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尤其是技能的提高。这样可以更好地切合心态浮躁、迫切需要瞬时可见的进步来增强就业自信的大三毕业生的需要。

三是教学方式多样化,让学生有更多代入感。可以通过场景模拟、身份代入等方法,预演企业工作场景,利用学生急需更多技能傍身的心理,充分引发求知欲,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以朋友般谈心的方式引入教学内容,谈一下自己或朋友在该行业的亲身工作经历,适时地提出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某同学进了一家家具制造企业,做计算机系统维护(历年就业数据表明,我院毕业生在非行业领域从事计算机相关工作的较多)。有一天老板说,小李啊,我们公司需要做个网站,既然你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这事就交给你了,越快越好。你该怎么办?接下来,先听取同学们的想法,然后一起讨论,一步步引导到教学内容上,最后用实践证明,这样做网站是最快捷的,也是最容易掌握的。

具体实施,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将企业的经典案例引入课堂,教材上的案例受限于出版发行等时间因素,要落后于市场需求,尤其涉及一些最新技术的,企业的案例更具有时效性和现实性,同时也让学生近距离了解企业项目及企业情况,相对更受学生欢迎。第二阶段,企业推进中的项目入课堂,将企业还在进行中尚未完成的项目中不具保密性的部分独立出来,让学生来完成,选取其中完成比较好的作品,由企业点评。一方面,让学生更进一步接触企业项目开发流程;另一方面,也让企业了解学生的真实水平,对下一步参与教学有很好的参考作用。第三阶段,企业导师进课堂,因为IT行业有编程环境就可以工作的特性,让企业工程师带着企业项目进课堂,采用企业项目培训合作的方式上课,让学生更深入接触并参与企业开发实践的具体过程,同时企业也可以从中发现挖掘企业需要的好苗子,加以重点培养,为下一步的人才招聘先做好准备。第四阶段,优秀学生入企业,无论怎样情景模拟或仿真,课堂环境和企业工作环境,总是有区别的,在经历过前三个阶段后,最后让学生完全脱离学校的原有环境,进入企业的工作场所中来,既是上课,更是工作。由于IT类企业一般规模不大,不可能全部学生同时进入企业,所以前期分批次,后期主要是表现比较优异被企业选中的学生进入实习阶段,学生进入企业也是熟悉了解企業选择企业的过程,双向选择完毕,就真正进入实习工作。主要难点在于教学内容选取、课程编排和企业对接,需要学校和企业的沟通衔接。

综上所述,通过具体实施上述方案之后,较好地调动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切实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水平,增强了学生实习就业的信心,就业质量也得到了很好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 光明日报, 2010-07-30.

[2] 刘英.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M]. 哈尔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0.

[3] 刘晓明, 杨如顺. 高职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及模式选择[J]. 职教论坛, 2003(14).

猜你喜欢
工学结合毕业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201名新大中专毕业生入职昌飞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毕业生上演现实版“欢乐颂”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