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思辨 把理讲透

2018-05-29 08:49于钟民
求学·素材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名言汗水老李

于钟民

【题目一】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今人多用“飘若游云,矫若惊龙”来评论王羲之书法的飘逸隽秀。《世说新语·容止》载:“时人目王右军飘若游云,矫若惊龙。”这两个比喻实际上是说王羲之仪态举止俊逸潇洒。

2.“天才等于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很多人都知道这是爱迪生说的,不过这句名言的后半句却很少有人提及:“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

名言是丰富的文化与精神财富。有些名言在流传过程中可能存在语义转移、断章取义等现象,对这些名言应当如何认识、对待?请围绕此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文体明确,不少于800字。

【解题方法】

一、通读材料,整体把握

本题乃是有明确写作任务的新材料作文题,题目用了两则关于名言的材料。第一则材料说“飘若游云,矫若惊龙”这句话本来是比喻王羲之仪态举止俊逸潇洒的,结果现在多用来评价他的书法了。这说明后人未按名言的实际本意来用,由评其人转变成评其字了。第二则材料是爱迪生谈天才是如何养成的,完整的表述由两句话构成。只看前一句,汗水占99%,容易让人觉得汗水更重要,而看后一句才知道,爱迪生其实并不这么认为,他认为那1%的灵感才是最重要的。很多人只知道前一句而不知后一句,由于断章取义,对原话的理解出现偏差也就在所难免了。

在写作要求中,“对这些名言应当如何认识、对待”是话题,也是命题的核心所在,它明确了考生的写作范围和写作语境。这里的“这些名言”是指那些“在流传过程中可能存在语义转移、断章取义等现象”的名言。同时,它也揭示了两则名言的内在联系:前者属于语义转移,后者属于断章取义,它们都是在流传过程中发生的“失真”现象,都偏离了名言最初的本意。

二、审题细致,明确要求

在对类似本题这样的多则材料题进行审题时,首先要注意抓各则材料的共性或差异,找到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题目将几则材料放一起,说明它们之间是有相互联系的。它们的关系主要有并列关系、依存关系、主次关系、取舍关系和条件关系等。辨明这些关系,有利于构思作文。本题的两则材料属于并列关系,是名言在流传过程中发生的两种不同的“失真”现象。其次,要抓关键词句,关键词句能反映材料的主旨,要全面理解材料就必须准确地理解关键词句。本题的关键词句是“这些名言”,它有特定的含意,脱离这个含意来谈容易以偏概全。高考作文虽有降低审题难度的趋势,但审题依然还是作文的一个考查内容,要写好作文首先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分析、概括、归纳能力。

审题时,还要注意看写作要求。本题文体虽无显性的规定,但有隐性的指向。在题干中有“对这些名言应当如何认识、对待”,意在引导学生写成“论述类”文体。这既能检测考生对文体的审题能力,也能考查考生的思维水平。当然,为体现考试的公平性原则,考生写成其他文体(要符合文体特征),只要能表达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得到相应的分数。

三、立意深刻,说理透彻

立意首先要切合题意。由于名言产生在过去,那其在流传过程中“存在语义转移、断章取义等现象”是在所难免的。对于这种现象怎么看,材料中没有给出一种明确的观点,这就给考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对于名言在流传中出现的各种情况我们应持什么态度?秉承什么原则?这是需要考生深入思考的,也是符合立意方向的。如果没抓住“这些名言”,而仅抓住“名言”就来大谈它是一笔怎样的“文化与精神财富”,会带给我们怎样的好处,就会偏题。同样,如果作文只探究名言当初为什么会发生语义转移,或者只探究导致断章取义的原因,这样的立意也是偏题的。

好的议论文,立意还应深刻。这就要求立论和说理要有逻辑性、透彻性和思辨性。行文注意讲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就是逻辑性。考生确定了某一观点,然后对他所持之观点进行纵深方向的深入思考,这就是透彻性。比如采用“对名言的语义适当转移也可以”的观点,就不能只停留在“转移”带来的好处上,而要进一步谈如何才算“适当转移”。此外,在分析论证时,还需要一分为二、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问题,这就是思辨性。比如采用“对名言要以古鉴今、古为今用”的立意,除了探讨古为今用的意义,还需探讨如何才能平衡尊重原作和与时俱进的关系,辩证地看待两者的关系……只有这样说理,文章才会比较透彻。做到立意深刻,是对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表达水平的一个考验。

【题目启示】

一、注意培养独立思考的品质

材料中如果有明确的观点,原则上可以降低审题立意的难度,考生通过比较,容易选边站队;如果没有提出明确的观点,那就需要考生勇于亮出自己的观点。面对问题,要想鲜明、清楚地表达和说明自己的观点,平时除了多阅读、多摘抄,还要多关注生活、关注时事,勤于思索和分析,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高中学生正处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培養独立思考的品质,一方面有利于培养独立人格,避免陷入人云亦云的盲从;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素材和思想的积累,以便举一反三,提高作文水平。像本题,考生如果缺少生活积累,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写作时就会捉襟见肘。

二、注意培养思辨的能力

缺少思辨能力,写作时便容易导致观点偏颇,思想走极端。近年来的高考作文显示,许多考生对相关话题缺乏客观、冷静、理性的思考,不具备论证思维的基本范式,导致缺少整体结构感、空洞而又欠严谨的“伪抒情的文化散文”泛滥。要想文章出彩,写出深度与个性,就要具备处理一系列辩证关系的理性思考能力,比如这样一些关系: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表象与本质、对立与统一、内因与外因、量变与质变、主要与次要、主观与客观等。近年高考作文的命题导向,多重视学生思维品质的考查,特别是思辨能力的考查,所以我建议广大考生平时可以多练习论述类文章,以提升自己的思维与表达品质。

【佳作看台】

荡浊濯清

钦州一中 黄馨影

“别低头,皇冠会掉;别掉泪,坏人会笑。——莎士比亚”。这句烙上名家之名的伪名言曾在各大社交网络平台疯狂流传,引得众人啼笑皆非。而这不过是语言运用里的一个缩影。名言的语义迁移、断章取义现象比比皆是。如何对待我们身边的名言名句关系到我们汲取哲学智慧及自我阐发的思辨之路。

名言之所以为名言,是因为它蕴含着启迪的哲思,抑或有摄人心魄的美妙表达等。名言的变化也常带目的性,却并不是全都能为我们所用的。因为语义的迁移或断章取义并非都有其正确性。

那么经过篡改的名言就不能令我们从中受益了吗?非也。如“飘若游云,矫若惊龙”,我们的确多见为形容王右军书法之飘逸隽秀,但这样的语义迁移并非全无道理。这句话本形容人的仪态举止,而谁说王羲之的精神气质没有投射到他的作品上来呢?迁移过后仍能精准表达事物本身的品质或道理名言,我们还是能进行吸收的。而像爱迪生名言只得一半,亦可以理解,其并没有对原话本身进行改变,而是只提及前半句,可看作是一种善意的截取。因为它能够给人以鼓励,是换一种方式实现了其本身的价值。就像拿破仑也曾形容中国是头沉睡的雄狮,却鲜少有人知道他被忽略的后半句“还好没有醒来”的侥幸。这样的断章取义是有其机理与启迪的益处在的。

但我们也需要警惕对名言的“不尊重”。即使部分“改头换面”的名言仍有可取之处,也切忌擅自“动刀”。既然我们不能保证改变过后的名言是否还能维持其正确性,那就先做孜孜不倦的学习者。部分改变是对名言的更远的阐发与润色,原封不动亦是对其本身与作者的一种纯粹的尊重。对名言轻易改动的风气是不应流行的,因为收到的或许不仅是众人的啼笑皆非,甚至有可能起到反作用。如此一来,名言不仅失去其本身的价值,没有达到分享推广的效果,还是对原作者的一种变相的“亵渎”。

因此对待名言,我们仍需谨慎。杜绝随意变换改动,也不要一味排斥随着时间发展变了样的名言,毕竟能够经过时间的积淀与大浪淘沙流传的,都有它新的价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我们才可在名言的清幽森林中荡浊濯清,洗涤心灵。

多多浸淫于名言中吧,沉思之时耳畔传来轻逐篆烟的叶声,这是内心与哲思遥相呼应的呼唤。

【得分】56分

【作文点评】

这篇文章切合题意,紧紧围绕如何对待名言展开论证,是一篇思辨性很强的考场佳作。文章开篇从一则伪名言入手,说明名言误传的后果,引出正确对待名言的重要性。第二段简述名言虽好,但对它进行“迁移或断章取义并非都有其正确性”。这里的“并非”一词用得准确,它是部分否定,不是全盘肯定或否定。那是不是迁移后的名言“就不能令我们从中受益了?”第三段开头就说“非也”,接着通过材料中那两句名言“我们能进行吸收”是因为“迁移过后仍能精准表达事物本身的品质或道理”,说明名言迁移应遵循的原则。第四段承接第三段,提醒我们即使掌握了迁移的原则,知道名言迁移有可取之处,也切忌因此擅自“动刀”。最后两段呼应开头、升华主题,强调对待名言需有谨慎的态度。在对待名言的迁移问题上,文章始终做到辩证看待,不偏不倚。比如文章先说名言迁移并不都正确;接着说即使正确迁移有好处,也要“杜绝随意变换改动”;最后再提醒对待名言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全文思路清晰,层次分明,观点有序推进,最后水到渠成。文章除了思辨能力强,开头的引例和文中拿破仑的例子,也用得很好,说明作者平时注重写作素材的积累。

文章在语言运用方面也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第一段最后“自我阐发的思辨之路”一句表意不清。第三段开头一句的“篡改”一词是贬义词,这里没用对。

灵感与汗水

梧州高中 唐华镱

“我今天要教大家一句名言。”老师说着,在黑板上写下:天才等于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大家一看,这不是爱迪生的名言吗?这是妇孺皆知的呀!突然,老师在那句话后面又写: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大家一看,开始窃窃私语起来,“怎么还有后面这句话呢?”“那到底是汗水重要还是灵感重要?”当迷惑的眼神都投向老师时,他只是笑而不语,让大家摸不着头脑。

下课后,三个好朋友老李、小王和小吴聚在一块儿,讨论着刚才老师说的那句名言。“我觉得汗水重要。都说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只要付出努力,就能得到成功。”老李率先给出答案。“我不这么认为,”一旁的小王说。他头脑精明,两颗眼珠子转个不停,“我还是觉得灵感重要些。”这时,最老实憨厚的小吴说:“我认为两者都重要吧。”三人争执不下,谁都不能说服谁。最后老李说:“要不这样,咱哥仨来场比赛,各自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做,看谁能在期末考试中拿到最好的成绩,好吗?”小王和小吴点头赞成。就期中考试来看,他们三个都是中等水平,所以,他们每个人都摩拳擦掌,想用行为去证明自己的理解。

自那以后,老李更加拼搏。早上,当别人还在被窝做梦时,他的身影已在教室里晃动。下了晚自习,别人都在宿舍了,他还在桌面上奋笔疾书。他写过的题垒了一堆又一堆。同学们都佩服他的毅力与勤奋。再看小王,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努力了,因为他相信灵感是最重要的。他每天只盯着课本看,等着灵感像天上掉下来的馅饼那样砸到他的脑袋。最后再看小吴。小吴不仅按照老师的要求把每天的作业完成好,还根据自己薄弱的地方与出错较多的地方有针对性地写一些题目来巩固。写完后,他把出错的地方一一记录在本子上,有空就向老师请教。就这样,每个人都默默地积蓄着力量,争取在期末考试中考出好成绩。

时光飞逝,窗外嫩绿的叶子渐渐变黄,秋风一吹,金黄的叶子铺满大地。接着,凛冽的北风和光秃秃的树枝宣告着期考的到来。三个人走上考场时都胸有成竹,信心满满。可成绩揭晓后,令人大跌眼镜:老李还是和上次一样,没有进步;小王名落孙山;小吴金榜题名,考进前三。三个人来到老师的办公室,请求老师解释这一切的原因。

“其实,你们每个人的行动我都看在眼里,”老师说,“老李是最刻苦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他只懂得刷题,却不会总结,就像吃了很多东西不易消化一样,自然不能在考场上游刃有余。”老师说完,老李惭愧地低下头,自己确实只会埋头苦干而不知变通。“至于小王,你思维敏捷,可惜没有扎扎实实去努力,一些基础的东西都弄错,又怎能去啃下难题呢?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扎实的根基才能支撑起万丈高楼啊。”听完老师语重心长的话,小王恍然大悟,知道了灵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练习与经验中得出的。“而小吴,正因为他踏踏实实,既有努力,又懂得总结与反思,并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思维方式,考场上自然灵感涌動,顺利拿下高分了。”

“最后,我要告诉你们的是,汗水与灵感缺一不可。小王与老李正是因为理解名言时只看到局部而忽略全局,才导致了失败。理解名言时必须统观全局,准确把握意思。爱迪生的话没有否认灵感的重要性,也不意味着汗水不重要,正如小吴的理解,二者缺一不可。我们理解时要结合自身实际,才能做到完美。”

【得分】53分

【作文点评】

对于任务型新材料作文,学生通常更倾向于写议论文,而本篇采用小小说的形式,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理解名言时必须统观全局,准确把握意思”“我们理解时要结合自身实际,才能做到完美”。老师这段关于如何正确看待名言的话既是评价三位学生的,也是对主题的“点睛”之笔。

文章的人物描写较简单,小吴老实憨厚,小王精明,老李和老师的形象不够鲜明。语言略平淡,个别语句还可以再改进,比如老师那句“你们每个人的行动我都看在眼里”不符合常理,老师不能眼睁睁看着两位学生做得不对而不理,一直等到他们找自己才说出他们失败的原因,可以改为“听了你们的描述,我明白是怎么回事了”。总之,能在短时间内写出符合题意的故事真是难能可贵,这也为那些形象思维见长、善于叙述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

猜你喜欢
名言汗水老李
还钱路漫漫
“段子手”老李
送给年轻人的5句话
你吃了吗
你吃了吗
人生因汗水而美丽
名言
名言趣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