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堂教学启迪

2018-05-29 00:41滕安兰
广西教育·A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启迪思维

滕安兰

【摘要】本文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例,介绍启迪学生思维的方法:对比思考,促使学生探索思维出口;递进思考,引发学生合理推演;总结思考,帮助学生建立思维认知;延伸思考,拓宽学生多向思维。

【关键词】《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多元思考 启迪 思维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2A-0104-02

小学生学习思维比较单一,而且具有较强的直观性,难以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他们在阅读文本时,常常注重情节、人物理解,对文本深层含义缺少进一步解读的意识。再加上他们的生活经历尚浅,思想深度不够,思维难以抵达文本核心,导致学习感知肤浅。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时过高估计学生的认知能力,在教学引导过程中,人为地拔高引导的起点,对学生思维引导也常常出现一些不对称的问题,导致学生思维肤浅,甚至出现学习思维混沌的状况。

要想拓展学生的思维,教师需要给出清晰的引导路线,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宽广处,才能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笔者曾听过一次赛课,一位教师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堂教学中,很好地发动学生对文本中的爬山虎进行深度思考,使学生逐渐启动学习思维,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个性探索,多维度地发展了思维。下面是师生对话片段:

师:课文题目里有“绿绿的爬山虎”,课文中也两次提到“爬山虎”,而本文所发生的事情都与爬山虎没有什么直接联系,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

生:我认为是作者要借助爬山虎渲染气氛,营造一种更为适应的环境。

师:环境描写这个点找得好,作者还有其他用意吗?

生:我认为作者反复多次提到爬山虎,这里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意味,作者是希望自己能够像爬山虎一样,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

师:这个设想是比较深刻的,难道只是对自己而言吗?

生:这些爬山虎长在叶圣陶先生的院子里,自然与叶圣陶有关系,作者肯定是借助描写爬山虎,进一步点赞叶先生的人品和文品都像这绿莹莹的爬山虎,纯净、热情、富有奉献精神。

师:如果从作者和叶圣陶两个人角度来思考,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

生:爬山虎因为阳光照耀而生机勃勃,作者在叶老教导下深受鼓舞,就像这爬山虎一样充满生机和活力。

师:经过多重思考,我们对课文题目设置有什么看法呢?

生:爬山虎是一种思维连接,其寓意深刻,从表面上看有些文不对题,其实不然,作者是借助爬山虎点燃绿色希望,写出对叶老的崇敬之情。

师:从爬山虎自身秉性角度展开思考,你还会想到什么呢?

生1:爬山虎有倔强执著的性格,这是一种最难得的精神品质。作者借助爬山虎的描写,表明不懈追求的决心和信心。

生2:作者这么关注爬山虎一定是有用意的,说明爬山虎对作者形成的影响是剧烈的。从爬山虎品质展开深度考虑,我们会有更多的发现。

……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执教教师始终利用思考问题展开引导,而学生也紧紧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学习探究。其中的师生互动,从表面上看是一种问答,其实这是深度思想交流。教师指到哪里,学生的思维就跟到哪里。设计思考问题时,教师有充分的考虑,让学生始终围着问题转,而且在教师控制范围内,这就是一种教学艺术了。教师不仅有充足的预设,而且根据学生即时产生的观点步步为营地展开引导,促使学生顺着教师引导的方向展开思考,顺利解决一个个谜团,最终走向文本核心,找到解决迷惑的思考路线。

一、对比思考,促使学生探索思维出口

教师提出思考问题:文本几次提及爬山虎,而多个事件都与爬山虎没有直接的关系,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针对这个问题,学生最先想到的就是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再深入一点就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这其实是一种对比思考,将爬山虎的生命力和作者受到叶老教诲获得鼓舞力量形成对比,或者是作者由此引发比喻,将自己比喻成那爬山虎,充满绿色的希望,健康地成长。

教师抛出问题时,学生是没有什么方向感的,关键要看教师如何提示和引导。设计问题时,教师有意识地指出思考方向,这才是最为关键的。说爬山虎和作者所写事件好像没有关系,这就是一种暗示,告诉学生二者不仅有关系,而且关系不一般。学生顺着这个方向展开思考,自然会发现环境描写的作用(即借景抒情)。由此可见,问题设计和抛出都是有一定技巧的,教师的引导性要体现出来。

二、递进思考,引发学生合理推演

学生能够找到借景抒情这个点,已经表明学生的思维向纵深挺进了。当教师继续追问“难道只是对自己而言吗”,一下将问题拓展开来,促使学生继续思考,将叶老和爬山虎联系到一起,叶老就像这爬山虎一样,有旺盛的热情和惊人的生命力、感染力,叶老严谨的治学态度与爬山虎的某些内质精神也有了契合。虽然学生对这个点还把握不够深刻,但教师的引导目的已经达到,学生的学习思维开始升华了。

当教师让学生就“从作者和叶圣陶两个人的角度来思考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展开思考时,学生给出了更为具体的感知结果。“爬山虎因为阳光照耀而生机勃勃,作者在叶老教导下深受鼓舞,就像这爬山虎一样充满生机和活力。”这样的思维感知虽然说得有些模糊,但能够让小学生达成这样的感悟已经难能可贵了。很明显,这里是教师的递进性引导,从作者到叶老,从叶老到“作者和叶老”,思维行进步步深入,学生的认知也越来越明晰。

三、总结思考,帮助学生建立思维认知

教师让学生对整个思考过程进行总结,这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前面的思维探究都是为这最后思维升华服务的。让学生自己说出文不对题,让疑惑被揭开,这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前面并没有提及“文不对题”这个问题,而是引导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展开系列思考,逐渐厘清了思考路线,最终实现思维认知的建立和升华。

在一般课堂教学设计中,常常是学生回答问题之后,由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从而帮助学生理顺思维,这里却不是这样,教师发动学生自己梳理思维路线,得出思维结果,不仅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同时也是对学生思维的归结性处理,帮助学生建立思维认知体系。课堂上师生互动最为频繁,教师作为主导者,需要科学设计引导路线,而设计的含金量有多少,全看学生的思维结果。

四、延伸思考,拓宽学生多向思维

教师让学生结合爬山虎的精神品质展开思考,这是一种拓展性引导,目的是调动学生多向思维,对思考对象展开更深层次的追索。学生学习思维大多比较直接,教师引导至什么地方,学生就会想到这个地方,如果教师没有明示或暗示,学生学习思维自然就缺少基本的动力支持。在具体教学中,教师需要對学生的学习思维方向有准确把握,适时发动,给出方位,矫正坐标,这样才能确保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够顺利抵达目标范围。

学生从爬山虎的特性品质展开关联性思考,很快想到作者的思想品质和爬山虎的性格精神具有趋同性。这是教师明确引导的结果。爬山虎有诸多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学生从爬山虎和作者的联系中获得思维启迪,不仅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也是对思维习惯养成的重要促进。在以后的学习经历中,学生对作者笔下的景色描写会有特殊的敏感性,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意识会随之生成。教师的教学引导有多重技巧,让学生自觉建立关联意识,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其探索价值是显著的。

小学生的学习思维相对感性,教师引导学生从感性走向理性,需要有递进式的教学设计,跨度小了效率不够,跨度大了容易出现脱节。而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堂教学设计中,执教教师对学生的思考有足够的预设和判断,在上述教学片段中也能够看到执教教师的引导游刃有余。在这节课上,教师引导顺畅,学生思考紧紧跟上,说明教师的引导是恰当的、自然的。

(责编 黎雪娟)

猜你喜欢
启迪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季羡林的养生启迪
广义RAMS解读与启迪
从甲午战争得到的启迪
从“第一个文明多样性时代”所获得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