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拓展海洋经济新空间的对策建议

2018-05-29 18:07
大陆桥视野·上 2018年5期
关键词:大连市海洋一带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大连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大连市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超过20%,海洋经济已成为大连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且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十三五”期间,在全球经济缓慢复苏、我国经济深度调整以及东北地区再振兴的多重背景下,大连市海洋经济应主动适应形势变化,积极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与此同时,“一带一路”对沿海城市海洋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是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因此,大连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城市、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战略支点、“一带一路”东北亚地区的重要海铁联运交汇点及出海口,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深化大连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在宽领域、高层次的开放合作,拓展海洋经济新空间,从而带动大连市经济发展实现新突破。

二、大连海洋经济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优势与不足

通过调研,明晰大连市海洋经济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势与不足。核心优势:一是区位优势。大连市地处黄渤海之滨,背依中国东北腹地,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是东北亚经济圈中心位置,是中国东部沿海重要的经济、贸易、港口、工业、旅游城市,更是中国东北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最大的港口城市。二是发达的海陆空集疏运体系。优良的港口、千万级的机场、密集的铁路网和高速公路网共同提供了强有力的交通网络支撑。三是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发展平台。工业体系完整,船舶重工竞争力强,农业现代化程度高;海洋经济已形成产业平台、功能平台、交易平台和载体平台等平台体系。四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基础良好。2015年大连地区(含中央、省公司)前六大出口市场是日本、东盟、欧盟、美国、新加坡和韩国;中国香港、日本、新加坡、美国、韩国分别是大连实际使用外资来源地的前5位,合作发展前景良好。五是海洋经济要素齐全。大连市不仅具有良好的海洋资源,而且拥有多家海洋经济相关研究机构,可以为大连市海洋经济融入“一带一路”提供坚实基础。关键不足:一是海洋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传统海洋产业与新兴海洋产业的比例失调,新兴海洋产业比重过低。二是海洋资源开发压力过大,后备资源不足。岸线和海域开发程度较高,海洋生物资源日渐衰竭,渔业资源严重退化。三是海洋环境不容乐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以及石油泄漏等环境隐患依然存在。四是海洋科技投入及创新能力不足。缺少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尚未形成完备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五是开放型经济体制不完善。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方面还面临着较多障碍。

三、对策建议

(一)把握”一带一路”建设实施的核心需求,提升海洋产业研发的新高度。

一是实施“科教兴海战略”,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等条途径提高大连海洋产业研发水平,建立“官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体系,完善海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体系,全面提升大连市科技创新发展的“含金量”。二是依托众多海洋类院校和海洋研究基地等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海洋高端产业,将大连建设成为我国先进的海洋经济科教研发基地。三是进一步加大海洋研发投入,拓宽融资渠道,完善投融资体系,加大对海洋研发项目的信贷支持。

(二)抓住“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主要短板,开拓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市场。

一是加强同东亚、东北亚国家和地区的远洋渔业合作。二是打造区域性国际滨海旅游城市。充分挖掘并利用好“一带一路”等海洋特色历史文化底蕴,突出大连海洋文化魅力,建设文化内涵型滨海旅游城市。三是朝鲜半岛政治环境较为复杂,大连加强与韩国、朝鲜的合作,将有助于朝韩关系的改善和朝鲜半岛的稳定,促进中朝韩三方在海洋经济方面的合作,助推韩国的“欧亚倡议”与我国的”一带一路”建设相结合。

(三)识别“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互补优势,寻求海洋产业合作的新渠道。

一是加快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互联互通。首先,与俄罗斯、朝鲜、韩国、日本等相关港口以及国内相关港口合作,推进东北亚港口战略联盟,与美国、加拿大、挪威等国家合作,探索北极航线建设。其次,推进大连市港口与铁路、航空、公路等联运物流节点设施建设,积极与国内亚欧大陆“桥头堡”港口合作打造联通“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出海口。深化与东南亚港口联盟的合作,建立和完善东南亚海上航线。二是借助与东北亚地区的釜山、神户、海参崴等重要港口的贸易往来基础,将面向东北亚的海上开放格局与面向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的陆上开放格局有效衔接,将大连打造成双向枢纽城市。三是加强与不同国家优势领域的合作发展,包括日本的海洋石油勘探、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和海洋高新技术产业领域,韩国的海洋生态与环保产业、海洋生物医药业等新型海洋产业,朝鲜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等。四是加强同东南亚沿海国家和地区合作。利用越南海洋渔业集聚程度高和劳动生产率水平低的特点,开展渔业合作,发展高端深水养殖和海产品加工业,建立境外渔业基地;利用文莱与马来西亚的海洋油气业优势,探索投资等新的合作开发方式。

(四)服务“一带一路”内陆地区的出海需要,拓展门户城市服务的新腹地。

一是依托中蒙俄经济走廊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推进“连满欧、连蒙欧、连海欧”三大通道建设,发展跨境物流,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二是组建大连东北亚口岸商品交易中心,搭建内陆地区与东北亚地区商品交易的综合服务平台,促进跨境经贸合作。借鉴上海启运港退税政策,进一步增强大连港口的集聚效应和辐射带动能力,促进东北地区与环渤海黄海地区区域经济的互联互通。三是结合大连港的比较优势,加强同营口、天津城市的紧密合作,进一步扩大自身辐射能力。

(五)完善”一带一路”建设互动的合作机制,搭建海洋经济开放的新平台。

一是打造海洋技术合作平台。首先,打造国际海洋科技研发基地,以大连国家海洋环境检测中心为依托,推动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海洋科技共同研究中心,加强在海洋环境监测、海洋资源调查、海洋环境修复以及新兴海洋产业开发领域的技术合作研究。其次,建设国家海洋技术交易市场,为各国以及各地区海洋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提供交易信息,积极组织大连市与国内外相关海洋技术以及海洋产业实施转移与合作服务。二是打造海洋产业合作平台。首先,制定国际海洋产业合作行动计划,明确大连市参与国际合作的战略定位以及重点领域,探索长期合作以及协同创新模式,重点开展国际远洋渔业、滨海旅游发展、港口航运网络、海洋新兴产业等领域的合作。其次,合作建设临海产业园区,积极与韩国、日本以及南亚、东南亚等国家的相关地方政府以及企业合作規划建设临海产业园区,创新管理模式,共同组织开发与运营。三是在大连建立国际海洋会展中心。首先,积极筹办各种以“海洋”主题的大型会展活动,整合展会资源,创办国际海洋合作论坛,积极吸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参与会展活动。其次,大力发展大连市滨海旅游产业,通过政策引导以及资金扶持鼓励大连旅游企业与“沿线”国家展开合作,积极筹办旅游论坛,结合大连市实施“蓝色海湾”行动计划,加快滨海旅游业重点突破。

(六)强化”一带一路”建设参与的绿色形象,构筑海洋生态发展的新屏障。

一是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促进海洋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提升海洋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提升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完善治理陆源污染和海洋污染防治体系,减少重点海域污染物的排放量,加强同周边地区和国家的海洋污染协同治理。三是加快发展海洋优势产业,培育新型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促进船舶工业绿色发展,重点发展风能、核能、太阳能、海洋生物质能等海洋清洁能源产业,实施滨海特色旅游带精品战略,探索高端、现代的海洋休闲垂钓渔业。

猜你喜欢
大连市海洋一带
半夜响起敲门声
爱的海洋
“一带一路”:大美友邦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重庆在“一带一路”中的地理位置
重庆与“一带一路”的缘分
大连市技师学院:挂牌大连市职工技能培训实训基地
大连会展协会第一届会员大会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