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AI产业各具优势“融合”应大于“竞争”

2018-05-30 09:49梼杌
中国对外贸易 2018年5期
关键词:人工智能融合

文 | 梼杌

随着AI领域的热度越来越高,在欧美公司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中国科技公司如何适应并推动国际AI领域的发展成了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探讨的重点。特别是中美AI产业中的比较问题,市场上很想急切的分出高低。

大多专家表示,2018年将是人工智能爆发式增长的一年,中美贸易摩擦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人工智能制高点的相互角逐。

AI产业中美各具优势

对于中美AI产业的比较问题,BrainCo首席执行官韩壁丞表示,中国一直在努力,并且总有一天会超越。在资金方面,2017年,全球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总共达152亿美元,中国占到48%,而美国是38%。未来5年里,中国还将投入1500亿美元,从国家层面去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在企业融资方面,云知声、华为、face ++等一系列公司近期融资了几亿美元。

“这个现象在美国是很难见到的,中国投资力度的增大一定会推进整个产业的发展。”韩壁丞说。

从投资角度分析,纪源资本管理人童士豪认为,中美AI竞争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

“硅谷在AI技术最为领先,但谷歌有一块业务是其自身没有的,这就是数据,而亚马逊在这一方面掌握了大量的消费者数据。”童士豪指出,对于阿里和腾讯而言,他们掌握的数据甚至要多于美国科技公司。

童士豪以腾讯为例讲道,腾讯会把生活中多方面的数据通过微信和QQ建立更完善的数据库。因此相对而言,中国公司的数据量将越来越大。

可以看到,中国在AI领域取得了很多优势。但是,Drive.ai联合创始人王弢表示,“从技术公司归属地来看,大多数AI技术仍然是美国公司的专利。”王弢举例道,比如,谷歌、亚马逊等高新科技公司都聚焦在北美。从学术原创贡献来说,近几年基础性质上突破的科研成果也是源自北美。中国在商业应用上很厉害,但是基础知识还是跟随在美国后面。

云知声首席执行官黄伟则认为,AI是一种能力,在不同阶段的侧重点不同。在基础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着重的还是如何运用这一方面。

“在中国有更多的工程师,更努力的人才。”黄伟指出,随着顶尖科研人才逐渐开始将目标转向中国的实验室和互联网企业,大量训练有素的工程师和科学家源源不断的为中国人工智能提供新鲜血液。

黄伟表示,鉴于中国有着大量的数据、人才和资本涌入,而美国在AI方面有有着扎实的基本理论作为支撑。中美之间对于AI的竞争更像是同学间对于成绩的竞争:相互比较,相互超越的结果一定会对全球生活方式起到翻天覆地的变化。

美企“大佬”看好中国,合作是趋势

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近日表示,中国规模生产的卓越能力吸引他把业务带到中国。随着中国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全世界正目睹中国的创造和研发实力。

“现在,中国以高质量制造著称,而且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引领创新。”库克称,中国不再只是简单的制造,它承载着梦想,全球商业界在这里向这些成就致敬。

“在App Store可以看到,全球创新者社群在中国的蓬勃发展。中国的开发者社群,无论是数量、下载量,还是收入上,均排名全球第一。”库克评价道,它们是一种新的劳动力,且正在利用一个开放的平台,接触到全球155个国家和市场的客户,并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力。

“人工智能将会对经济社会带来巨大影响,对各个国家和产业带来巨大变化。”谷歌公司首席执行官桑德尔·皮猜认为,没有一个国家、没有一个产业能够单独完成这项工作,每个人都应该参与其中。

皮猜指出,在这方面,中国已经参与了很多,包括如何让人工智能改变未来。

“中国的科学家在全球的学术期刊中做了很多贡献,对于人工智能的开发作出了很多努力。”皮猜坦言,在AI开发中,谷歌希望和世界上最好最尖端的人才合作。很多案例都来自中国的科技社区,很多技术涉及到一些传统文化,比如,中国的围棋、上千年历史的游戏等等。

AlphaGo自诞生以来,就使得围棋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让人们成为更加厉害的围棋大师。皮猜称,这是技术的能力,让世界各地的人们更进一步追求自身的极限。

谈到人工智能的挑战,库克指出,企业代表的不仅仅是营业额和利润,还必须为应对中国和整个世界所面临的挑战做出贡献。比如,创造惠及所有社区的新经济机会,支持教育作为促进公平和环境保护的手段。

“要应对这些挑战,我们必须共同努力,合作与协作,让创意变得更好。”库克说。

没有必要对人工智能过度焦虑

对于当前热议的“人工智能取代人类工作”的问题,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教授邢波表示,人工智能还在初级阶段,人类过度的焦虑是没有必要的。许多工作仍然需要人类本身宝贵的思考,难以替代。

“人工智能现阶段的功能主要用于视觉场景识别、语言场景识别、自然语言处理与翻译、工业机器人互动等等,但是一些深度的视觉学习是技术暂时无法达到的。”邢波说。

现阶段的人工智能发展模式主要有两种,邢波介绍,第一种是针对特定项目,建造者发明对应的人工智能算法与解决策略;第二种,他认为更符合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开发可持续、可多次利用的人工智能。

“现阶段,关于人工智能的未来,我们的社会在进行关于就业、安全、利益的激烈讨论,但焦虑是不太有必要的。”邢波坦言。

邢波指出,人工智能仍然处在“中世纪阶段”,开发者仍在尝试不同的方法与研究,许多相应结果仍有待研究。对于人工智能的普及,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新的工作将会应运而生,人类一定程度上不可能被科技取代。”邢波建议,政府、社会、人民需要对于新兴科技保持理性,同时,资本、政策、教育应紧随潮流,助力科技的快速发展。

LINK·链接 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

正视优势与差距

2017年,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下称《规划》),提出了面向2030年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部署构筑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先发优势,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作为人工智能技术理想的应用领域,自动驾驶以及智能交通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在《规划》中被重点强调。

《规划》指出,中国发展人工智能具有良好基础,无人驾驶等逐步进入实际应用,人工智能创新创业日益活跃。加速积累的技术能力与海量的数据资源、巨大的应用需求、开放的市场环境有机结合,形成了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独特优势。

不过,《规划》同时指出,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人工智能整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缺少重大原创成果,在基础理论、核心算法以及关键设备、高端芯片、重大产品与系统、基础材料、元器件、软件与接口等方面差距较大;科研机构和企业尚未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圈和产业链,缺乏系统的超前研发布局;人工智能尖端人才远远不能满足需求;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设施、政策法规、标准体系亟待完善。

猜你喜欢
人工智能融合
我校新增“人工智能”本科专业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破次元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