钙化的形成原因及鉴定要点(二)

2018-05-30 00:44撰文王红旗
收藏界 2018年2期
关键词:作伪古玉玉质

撰文/王红旗

盘玩时,钙化部分会慢慢还原回玉性,少则数月,多则数年,会慢慢通透、润泽。

玉器的钙化过程,是一个物理的变化过程。变化的过程中,仅仅是玉质内部的分子晶状结构排列和微量元素发生了变化,其化学性质没有发生本质的改变。所以,在盘玩时,玉器会慢慢恢复其分子结构的稳定性,它的物理特征会慢慢发生变化,逐步恢复到趋向于原来的面貌。这就是古玉的奥妙所在,也是众多玩玉人对古玉趋之若鹜的原因之一。

钙化后的玉器都会有沁色,盘玩时,原来钙化部分看不见的沁色会呈现出来,作伪钙化的玉器,盘玩无明显变化。

这是由于玉质发生钙化,本身玉质已经变得疏松,沁色会更容易侵入,这是其一;其二,本来沁色的形成(大约100 年左右)早于钙化(大约600 年)产生,玉器在没有钙化之前,可能已经产生沁色,钙化后,玉器变得不通透,沁色被物理表象掩盖而看不出,盘玩时,随着玉器慢慢恢复原貌,沁色也慢慢显现出来。

钙化部分灯光打过,不会通透(片状钙化程度差的除外),但钙化过渡的边缘部分则通透,过渡自然。伪古玉界限分明,无过渡。 ①

①秋山玉炉顶 上海博物馆

钙化的玉器,可能同时还会伴有地弯、氧化突起等现象产生。这一点将在“形变的鉴定”一节中详细说明。

1. 所有出土的生坑钙化的古玉,直接对着玉器呵一下气闻后或是用热水烫后再闻,都会有一股浓浓的土香,无任何异味。

2. 钙化后的玉器还会产生一种鲜见的现象,那就是在玉器表面形成一种附着物,牢牢地附着在玉表,和玉器融为一体,且微微高起玉表。一种是半透明状的瓷化物,另一种是黑色的点状物,刮之不去,盘而不掉。

这种现象,正是土壤中含Al、Si、Fe等胶体的溶液同玉质内部发生置换反应,“渗透胶结”过程中凝结在玉表形成的一种现象,这也是检验出土古玉的一个铁证。

3. 利用原料所带的原生皮作伪的玉器,一是界限比较明显,生硬无过渡,二是盘玩时无明显的变化。

4. 利用氢氟酸腐蚀作伪的玉器,一是死板、无包浆,二是灯光打过,貌似钙化的部位是透光的,这是因为氢氟酸腐蚀,仅仅是破坏了玉器的表面,而没有真品古玉那样自外而内通体钙化。将它用开水烫后闻一下,会有刺鼻的化工产品气味。

5. 利用火烧、生石灰埋烧、貌似钙化的原石等作伪的,鉴定起来相对简单,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生硬、死板,无入土特征,盘玩时无明显变化。

②双龙首璜 上海博物馆馆藏

小结

玉器的钙化现象,虽然在收藏的过程中,数量相对较少,但是,钙化的玉器,反而为新老的鉴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依据。只要掌握了钙化的规律,比如:钙化后必有包浆,一定有沁色,钙化的部位通体不透光等。只要碰到钙化的玉器,以此规律并结合入土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再结合加工工艺综合判断,就不会误判和错判。

真 伪包浆统一,孔、镂空处、阴线内一致 包浆不统一,镂空处、阴线内无包浆自外向内通体钙化 表面一层、中间夹心原玉质开窗部分过渡自然 界线明显有阴阳面,阴面钙化较阳面重 无阴阳面盘玩有变化 无变化钙化必有沁 伪钙化不一定有沁钙化必有裂,变化自然 油炸、火烤裂生硬,原石几乎无裂可能同时伴灰有皮沁等、其裂他、特土征蚀、土咬、不会同时出现几种特征可能同时伴有地弯或氧化突起现象 一般不会出现有土香 有化工产品气味

猜你喜欢
作伪古玉玉质
石性与玉质
明清时期书法鉴藏中的作伪现象
玉质天成
企业招聘中的面试作伪行为及其应对策略
宋代影青瓷作伪的现状调查
牛 人 荆歌
书画作伪
公主传奇(大结局)
溥仪的本领
怎样养护古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