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发展经验对大连自贸区建设的启示研究

2018-05-30 10:48张点解柠羽王闯
辽宁经济 2018年11期
关键词:上海自贸区

张点 解柠羽 王闯

〔内容提要〕 上海自贸区成立四年多来,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自贸试验区发展经验。同时,大连自贸区作为第三批成立的自贸试验区,其发展与上海等老牌自贸区相比有所不足,因此大连自贸区应该借鉴上海自贸区发展经验促进自身发展建设。本文从通关模式和港口建设两个方面对比分析上海自贸区与大连自贸区发展现状,得出大连片区应借鉴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改革实践案例,不断再造政府监管、服务模式,提升市场准入效能,并探索“大连准自由贸易港”建设等经验启示。

〔关键词〕 上海自贸区 大连自贸区 通关模式 港口建设

一、上海自贸区和大连自贸区发展态势分析

(一)上海自贸区发展态势

国务院于2013年9月27日,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涵盖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上海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上海浦東机场综合保税区四个海关特殊监管区。试验区总面积达28.78平方公里,并于同年9月29日正式挂牌运营。

2015年,国务院批准上海自贸区扩区方案,上海自贸区实施范围将扩展至120.72平方公里。试验区面积在原有的28.78平方公里基础上,新增了34.26平方公里陆家嘴金融片区、20.48平方公里金桥开发片区以及37.2平方公里张江高科技片区。2017年3月30日国务院正式出台了《全面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上海自贸区进入改革“3.0版本”,自贸区建设由此跨入到一个全新阶段。按照“3.0版本”改革方案要求,上海自贸区将继续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先行先试,争取到2020年建成一个便利营商、自由贸易、高效监管的自贸试验区。

(二)大连自贸区发展态势

2017年3月31日,国务院正式批准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确定实施范围119.89平方公里,其中大连片区包括大连开发区区块28平方公里和大连保税区区块31.96平方公里,共59.96平方公里,全部位于大连金普新区内。2017年4月10日,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大连片区正式挂牌,这为大连地区的经济金融发展掀开了新的篇章。

在同批设立的七个自贸区中,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承载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使命,而占据辽宁自贸区面积一半的大连片区,发展基础良好,经济运行稳健,因此任务更重、责任也更大。

二、通关模式经验启示

上海自贸区建设初期,海关的自动化作业率为12.8%,海关特殊监管区作业无纸化率仅为8.4%。通过近五年通关模式的探索创新,目前这一数据已经分别提升至56.2%和87%,并且有98%的企业实现了报检无纸化。海关特殊监管区内已实现当天入境商品当天入区,进境时间较上海全关均值水平下降78.5%,出境时间缩短31.7%,区内物流成本平均下降约10个百分点。此外,海关、国检等部门在张江设立专门监管区域——上海张江跨境科创监管服务中心,在区内建立关检联合申报大厅,聚焦高科技企业的通关模式创新。

在单一窗口建设方面,上海自贸区运行四年多来,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经过两次升级,不断再造政府监管、服务模式,提升市场准入效能,区内逐步确立了高标准、国际化、便利化的通关监管服务模式。单一窗口涵盖范围从最开始的检疫、海关两部门扩展到了20多个部门和单位。截至2017年1月,在上海海关通过“单一窗口”办理的货物申报业务达到95%,船舶申报业务达到100%。

大连自贸区成立一年多来,通关模式有所创新性发展。在2018年元旦起实施《中国(辽宁)自贸区大连片区管理办法》文件中,提到大连片区应借鉴上海自贸区通关模式创新发展的经验,建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缩短通关时间,提高通关效率。2017年全年,大连自贸区海关平均进口通关时间较上年压缩85.08%,缩短至4.25小时;出口通关时间为0.86小时,同比压缩76.88%。目前,大连自贸区为缩短通关时间,提升口岸竞争力、吸引力,凸显海岸优势,加强海关统一执法和企业合规申报水平,正在积极探索“海关归类智能导航”服务体系,为自贸区开创企业专用申报通道智能化。虽然国家给予自贸区很多便利的政策,但是大连自贸区的通关模式,同时相应的通关体系急待完善。

大连自贸区要借鉴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改革实践案例,不断再造政府监管、服务模式,提升市场准入效能。加强电子口岸的公共平台的作用,压缩货物的进出口和运输工具的通关效率,多方面举措完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的功能,简化通关手续,可将涉及实现贸易许可,资质登记涉及贸易监管部门业务合并入“单一窗口”业务办理范围之内,并逐步建设出口退税的功能,以此进一步加强口岸监管执法力度完善通关流程。

除此之外,应借鉴上海自贸区通关一体化实践经验,在大连片区内开展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的通关监管服务模式。尽快完善监管体制,开创适应大连自贸区发展的货物分类监管模式,探索建立保税展示交易平台。完善国际贸易服务体系,面对跨国业务,可根据交易市场设立两个结算中心并建立具备整合物流、贸易等的运营中心的监管分部。

三、港口建设经验启示

上海港口积极转型升级,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打造物流、仓储、贸易全产业链,吞吐量稳居我国亿吨大港首位。集装箱吞吐量占上海港40%以上的洋山深水港年吞吐量达到1500万标准箱,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单体码头之一。目前,已进入设备安装和调试阶段的洋山港区四期工程,将成为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最大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一旦开港运营,洋山四期的吞吐能力将达到400万TEU,同时上海港年吞吐量将超过4000万TEU,接近于美国全部港口吞吐量总和、全球港口年吞吐量的10%。

此外,上海自贸区3.0版本改革方案的突出亮点之一是提出设立自由贸易港区。国家也将赋予自贸区更大改革自主权,大力支持自由贸易港建设。目前,上海自贸区正在按照党中央的部署筹划建立自由贸易港。最终方案一旦通过中央审批并准予实施后,上海自贸区将允许开展离岸贸易。在此基础上,分拨中心、大宗商品储存运输以及高端服务业、离岸金融相关业务都将迎来发展机遇。届时,上海自贸区将对上海市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的建设产生有利影响。

大连自贸区政策落地后,海关、贸易等一系列政策红利凸显。大连港作为大连自贸区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不断地发展落实“国际物流通道建设”“转口贸易”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间保税货物流转”等30项自贸区政策,改革发展红利得到充分释放。大连港为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持续推进港口保税和国际中转等相关业务,并且取得大量突破性成果。2017年大连港完成3.72亿吨的货物吞吐量,同比增幅4.8%;完成3.5万TEU的过境箱量,同比增幅94%。虽然更多进出口集装箱汇集于大连港,但是其综合实力仍然有待提高。其国际航线相对较少,国际化地位不强,并且未建立适应自贸区发展的海关监管机制等问题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

大连港航线途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伴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在此业务上应努力开辟新的增长点,促进中欧班列的高质量发展,积极开辟新线路。在海关监管方面,应探索建立多式联运海关监管中心,将各种货物运输方式的仓储、中转、配送等业务合为一体进行综合性海关监管。

此外,大连片区要借鉴上海自贸区探索“自由贸易港区”建设的先行先试经验,争取更大区内改革自主权,积极开展大连自由贸易港的筹办工作,全面对标香港、新加坡、鹿特丹等国际先进自由贸易港,在服务贸易、投资融资等方面积极开展制度创新,探索建设“大连准自由贸易港”。

(作者单位:大连民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张永辉

猜你喜欢
上海自贸区
上海自贸区三周年绩效梳理与展望
上海自贸区离岸金融中心路径选择及风险防范
上海自贸区对中国物流地产发展的影响探讨
黑龙江省复制上海自贸区税收政策可行性研究
上海自贸区跨境债券问题研究
对上海自贸区税收法律制度的分析
对上海自贸区税收法律制度的分析
上海自贸区的贸易自由化与贸易便利化研究
浅析上海自贸区金融服务业的开放和完善
浅析苏州对接上海自贸区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