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y=kX+b巧破高考政治大题

2018-05-30 01:27刘檀汉
大东方 2018年1期

刘檀汉

摘要:建立逻辑方程式:将材料中所精选的有效信息利用命题人的思维进行表述,然后用教材的专业术语对此文段进行“打磨、润色”。

关键词:教材专业术语;命题人逻辑思维;材料有效信息

高考日益改革的大背景下,高考政治题已不再是一个纯粹靠死记硬背记忆书本来得高分的过程,而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课本中的专业术语与试卷所给材料互相交融,一段答题中既夹杂着少量的教材专业术语,同时融入了大量的材料语言。与此同时,答案语言透露出了严密的逻辑演绎与高超的思维层次。

例如:2017年的全国一卷文综第40题(政治):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2017年春节期间,大型文化类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成为陪伴人们欢度新春佳节的一道文化大餐。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为己任,仅仅抓住受众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在赛制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大胆创新。比赛诗词涵盖《诗经》、楚辞、唐宋诗词、毛泽东诗词等,主要选自中小学教材,聚焦爱国、仁义、友善等主题。参赛选手来自各行各业,有学生、教师,有工人、农民、公务员,有海外华人、外国留学生。嘉宾现场点评,或分析诗词的深刻内涵,或发掘诗词的道德价值,或讲述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赛会设置竞猜、“飞花令”等环节,启用水雾台、大屏幕展示等舞美设计,应用新媒体互动、多屏传播等技术手段,打造出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节目的播出,引起强烈的反响,总首饰观众超过11亿人次,引发新一轮中国诗词热。

《中国诗词大会》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功案例,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其成功的原因。

此题参考答案为:选择艺术价值高、影响大、代表性强的诗词,集中展示中国诗词的魅力;重视发掘诗词的深刻文化内涵,引导人们向美向善;运用现代传播技术手段,注重互动性和趣味性,增强吸引力、感染力;激发民众内心的中国诗词文化晴结,引导民众广泛参与。

不难看出,参考答案中教材上的语言少之又少,仅仅只是几个关键术语:艺术价值、文化内涵、传播技术。其余大量的文字来源于材料,并通过命题人特殊的表述而融合。

由此可见,一份高考政治试卷,其综合题答案构成无非三个部分:

一、教材的专业术语二、命题人独特的逻辑思维三、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答案的生成绝不是一个想当然的过程,这个生成过程是由逻辑演绎推理而来的。它是一个特定思维将教材术语与材料的有效信息进行有机归纳、融合。最后得出一段具有严密逻辑的文字。

既然答案的生成是一个严密的逻辑演绎过程,那么我们可否通过一个特定的程序对试卷进行分析处理,最后得出较为准确的答案呢?笔者认为,这是可以的!数学同样也是一门讲究严密逻辑推理的学科,霍金也曾提出一个可行的猜想:运用数学方程来解释宇宙运行的规律。由此,笔者大胆假设,将数学方程式引入到政治答题的解答过程中来。下面,笔者将利用y=kx+b这一基本方程对此猜想进行解释。

我们将b这一恒定值类比为综合题答案所需要的专业术语,换言之,就是教材语言。而定值K,笔者认为将其类比为命题人的出题意图,也便是其独到的思维逻辑,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一个成人的思维是由多年以来的社会经历潜移默化而形成的,是不会再经历太大变动的,我们常说的思维惯性也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可将之视为一定值。而“x”这个变量,我将之视为年年变化的试题。之所以将定值K类比为命题人思维,而不是b,笔者认为现今的高考题中更多的是对材料进行剖析,也就是命题人的思维与材料有效信息关联性最大。因此,将方程类比到政治综合题的分析解答中来,从理论上来说是具有极大的可行l生的。

由此理论猜想,对于所有考生在备考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一、重视与熟悉教材语言。有部分学生甚至是老师片面的认为现高考题已脱离教材,纯粹的考查对材料的理解与对考生能力的检验。笔者认为,教材虽已不再起决定性作用,但教材中的部分术语对回答問题仍占据一定的份量,因此,教材仍不容忽视。

二、把握命题人的思维,这是众多老师在平时讲课时提及的问题,但究竟如何把握命题人的思维,笔者认为,这像是一个逆向反解方程的过程:考生应当高度重视对历年真题的研究。例如:对~=2018届考生来说,2017年及以前的高考试题、答案、教材术语是可知的,换言之;y=kx+b中的y(答案)、x(试题)、b(教材术语)是可知的,也完全可由历年真题的答案中去探究,命题人在命制答案的过程中对试题材料是从哪些角度进行分析的?他的切入点是什么?以及他的表述逻辑层次和语言风格。从而反解出k(命题人思维)。

三、深入理解材料的有效信息,一份政治试卷的综合题阅读量是巨大的,对材料信息的解读是极其重要的。答案的主要来源是材料,去粗取精是进行剖析的关键所在,从大量文字中精选出有效信息,进行归纳、整合在答题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步骤。

四、这也是画龙点睛的一步:“建立逻辑方程式”,即:将材料中所精选的有效信息利用命题人的思维进行表述,这时可得出一个较粗糙的文段,然后用教材的专业术语对此文段进行“打磨、润色”从而可得出一个较接近于参考答案的答案。之所以是较接近,是因为在命制答案的过程中有或多或少的客观因素对结果有微小的影响,但那绝不会使最终答案有太大的变动。

综上,现今的高考政治综合题考查层次上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对所有考生提出了新要求,这也与考纲上“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考向高度稳合。这样的新情况下,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只要我们将y=kx+b思想与政治答题进行巧妙把握运用,那么棘手的政治大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作者单位:重庆市中山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