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职能作用做民族文献的传承者与保护者

2018-05-30 11:50王芳
中文信息 2018年5期
关键词:保护者传承者少数民族地区

摘 要:地方民族文献是少数民族地区文献典籍资源的特色和精华,其收集整理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笔者从目前文山地区地方民族文献收集保护和存在的问题入手,认为目前文山地方民族文献生态环境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图书馆应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图书馆传承与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职能作用,采取多种办法,实现地方民族文献收集与保护工作的科学发展。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 图书馆 传承者 保护者

中图分类号:G2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05-00-02

民族地方文献是特定民族、特定区域的一切文化遗产的载体记录,是形成民族地区图书馆特色馆藏的关键,是我国各民族民俗风情、文化内涵的历史见证,它对研究开发民族地区文化资源发挥地方优势,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地区经济、文化建设及编撰地方志书等具有不可估量的参考价值。一直以来,地方文献资源的建设工作都被各图书馆作为特色馆藏建设的重点工作,对如何收集、保护民族地方文献,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图书馆传承与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职能作用,是少数民族图书馆研究的重要课题和工作重点之一。

一、文山州壮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地方文献资源状况及特点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文山州)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民族文化底蕴的地区。有壮、苗、彜、瑶、仡佬等10种世居少数民族,其民族的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底蕴丰厚,特定的人文自然环境,孕育了有别于其他地区的民风民俗。我州地方文献资源不仅丰富,而且特色鲜明。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历史构成了本地区地方文献的一大特色。壮剧、瑶族祭祀文化、彝族文献、铜鼓文化、民歌、岩画、三七文化等等都是本地区独有的文化。还有广泛流传在民间的口碑文献——存在于人脑之中,通过口耳相传形成并保存的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史料价值,看似无形,实则有形的文献。比如,苗族传统文化,由于文山地区的苗族居住的地理环境及苗族的心态等因素,他们比较完整地保留着自己的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发展,今仍保留着自己的语言、习俗、服饰、音乐和舞蹈,承传着自己的伦理道德、审美思想、思维习惯,但先民没有自己的文字记录文化发展史,多以口碑流传,口碑文献蕴藏丰富。苗族的“芦笙文化”是古籍文化的精典之一。

文山州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产生了类型多样、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的地方文献。具体来说有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地方出版物,包括各部门以及个人的正式出版物和非正式出版物;二是流传于民间的经书、剧本、家谱等,如壮剧剧本、少数民族经书、彝族文献、碑碣等;三是,用简易图形符号记载和代代相传的具有史料价值的口碑文献,如坡芽歌书、铜鼓文化,壮族那文化等。这些民族文献有内容丰富、分布广泛、一些少数民族文献因私人收藏保管不善、收集难度大面临失传危机。

文山州地方民族文献有内容丰富、分布广泛、一些少数民族文献面临失传、私人收藏保管不善、收集难度大等特点。

二、少数民族文献收集对策

少数民族文献收集整理工作是利国利民,传承民族文化遗产的一件大事,是图书馆建立特色资源库的关键,此项工作的开展对民族地区图书馆乃至本地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文山州图书馆加快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工作,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制约了图书馆对地方民族文献的收集工作。面对许多少数民族文献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濒临解体及失传,图书馆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在抓好基础业务工作同时有计划、有领导、有组织的采取多形式、多层次的广泛收集工作,而不是消极等待、孤军奋战。

1.制定收集计划

为使民族地方文献收集工作有序开展,应制定文献收集计划。在制定收集计划时,应考虑经费预算、参与收集的人员、收集重点和范围。

2.建立地方呈缴制度

地方呈缴制度,就是政府出于一定需要明文规定,凡出版部门的一切正式出版品均应在限期内向指定的有关机构呈缴一定数量的样本。对于地方出版物的收集建立呈缴本制度,是最为有效的方法。1987年,云南省委宣传部转发了省文化厅(1987)云文群字第345号文并作了批示,重申凡我省各级各单位编印的一切书刊资料(包括内部资料、民族文字资料、各种志书、报刊等,均应及时完整地给省图书馆赠送样本。 这个文件的下发:极大地支持了省图书馆的工作,宣传了图书馆在社会上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对搜集收全我省民族地方出版物起到了积极作用。1988年云南省新闻出版局也在“关于各报纸、期刊缴送样本的通知”中,进一步明确了全省各报刊社(编辑部)要给省图书馆缴送样本的规定。据了解,云南省楚雄等地州就建立了地方呈缴本制度。文山州至今还没有完善的呈缴制度。

目前文山州每年在新闻出版局申报备案的出版物有连续出版物18种,正式出版物年均50种出版,由于没有呈缴本制度,图书馆只能收集到一小部分,目前我们收集的办法是到书店购买和接受捐赠,由于邮局投递和所发份数的前后不一等多种原因,连续出版物经常残缺不全,影响了入藏质量和使用价值,虽然每年只有18种,但几乎收集不全。居于这种情况,图书馆应主动取得政府的帮助,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完善的地方呈繳本制度。

3.加强横向联系

民族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凭一馆之力是不可能将所有的文献都收集齐全,必须不断加强横向联系以保证收集工作顺利进行。我们应该主动与当地档案局、民宗局、地方志办、新出版局、社科联、学术团体科研单位联系,建立收集文献网络,谋求更大范围的地方文献共享。同时,还要加强与当地党委、政府的联系,争取他们的支持,形成长期有效的收集机制,充分了解各单位每年出版计划及出版信息、私人收藏情况等以保证对地方文献的全面收集。

4.加强与本地民俗专家联系

对于流传于民间的家谱族谱、经书、剧本等的收集工作,在收集之前应想当地民俗专家、少数民族文化研究者了解情况,避免收集的盲目性。一是了解民族史料的分布。比如壮剧剧本的收集工作,有多少业余戏班等。孕育于清乾隆、成形于道光年间的壮剧是壮族人民所创作,为壮族群众所喜爱的既古老又年轻的少数民族剧种,流行于广西西部和云南文山州的富宁、广南一带,云南壮剧主要集中在文山境内,有三个分支,富宁土戏、广南沙戏、文山乐西土戏,传统剧目有一千多个,剧本主要保存在业余戏班和老戏班班主手中,大多为手抄本。要想把这一千多个剧本收集齐就必须依靠壮剧学研究专家,向专家了解剧本的保存状况,方便及时收集,不走弯路。二是向民俗专家了解各少数民族禁忌。收集少数民族地方文献免不了要走村串寨,而各个少数民族都有一些禁忌,如果不了解的话,不尊重民族习惯的话,在收集过程中也许会适得其反,事倍功半。加强与民俗专家的沟通联系是非常必要的。这有个例子,文山州图书馆工作人员在收集地方文献的过程中,一次偶然的机会向一位壮族专家了解到了文山州现存少数民族碑碣情况,如《裁定夷民倮民纠纷告示碑》、《永远裁撤夫马碑记》等一些非常有价值的碑碣的内容、存放地,让图书工作人员及时了解了情况并对碑碣内容进行了拓印收藏。

5.定期开展征集活动

对非正式出版物、非公开发行或非卖品等方面的文献宜采用征集的方法,也是收集地方文献的一种比较好的方法。图书馆应制定计划,每年或者两年举办征集活动。在征集过程图书馆可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对征集对象给予一些免费的服务,比如免费为收藏者修复古籍、装裱字画。通过几年来参加古籍修复的培训,文山州图书馆已培养了一批古籍修复人才,已具备古籍修复的能力。在举办征集活动是可以把这一资源充分运用进去,我们几年前就做过尝试,为民间艺人、壮族麽公,修复剧本和经书、家谱族谱等,修复完成后经收藏者的同意,复制收藏了包括《陈氏族谱》、《麽公经书》、壮剧剧本等十余种少数民族地方文献。这项工作的开展,使得许多私人收藏者和地方收藏机构经常找到馆,要求帮助修复和主动捐赠。

另外,还可以采取复制、交换等方式收集。对于一些比较珍贵的文献或者是孤本,可以采取复制的方式收集.比如收藏于档案馆的由云南省早期苗族革命家王德三撰写的《苗夷三字经》、还有一些家谱、经书的收集,就可以采取复制的方式收藏。

三、少数民族地方文献的保护工作

文献保护是指为使馆藏文献免遭自然的和人为的损毁延长文献保存期限和使用寿命,尽可能保持其原来形态的技术和措施。收集到的文献还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只有通过整理并加以鉴别与评价,并有计划、有重点地对文献进行保护。据以往收集的经验,收集到的壮剧剧本、经书、祭祀用书、画大多保管不善破损严重,对于这类文献,在入藏之前应加以修复,实在修复不了的可以请教省馆修复专家给予帮助。对于载体形态不同的文献如何妥善保护和传承,可采取以下措施加以保护。

1.制定文献保护细则

必须制定切实有效的整理、保护条例,包括文献破损与修复、防尘、 防火、防盗、防光、不同载体的文献的保护措施,如光盘、线装书、字画的保护;以及对管理人员制定保护文献规章制度、读者借阅制度等等。

2.建立专库或者专柜进行收藏

目前,文山州图书馆已成立地方文献室对地方民族文献加以保存和阅览,对于比较珍贵的文献资料设立专柜专人保管保存,用复印本提供读者阅读查询。

3.提高管理人员的文献保护意识

文献保护是图书馆最基本的职能之一。据2013年县以上公共图书馆第五次评估定级工作各县汇总资料显示,文山州公共图书馆共有117个工作人员,本科以上学历只有21人,占总人数的18%,图书馆学专业的只有1人,文献保护方面的专家更是“凤毛麟角”了。不管多么有效的保护措施都需要人来实施,管理人员的素质高低决定着文献保护的质量,所以必须培养一批文献保护方面的人才,加强馆员的职业教育,积极选送管理人员到上一级部门参加专业知识培训,培养多层次专门人才,努力提高管理人员的文献保护意识和责任心,以满足文献保护工作的需要。

4.利用现代化技术进行保护与管理

对珍贵的历史文献进行数码扫描.再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设备进行处理,使纸质文献达到存储、检索、传递、再生等自动化的目的。近年来,文山州图书馆找准切入点,进行特色文献资源库的建设,对珍贵的历史文献进行数码扫描。文山州图书馆早在2002年就做了一些尝试,开发了“文山州地方文献管理服务系统”对地方文献进行数字化管理,通过多年的收集工作,“文山州地方文獻管理服务系统”已初具规模;把收集到的铜鼓图片制作成“文山铜鼓”多媒体演示进行收藏;另“文山州碑碣”多媒体数据库、碑碣拓片展示工作也正在筹备过程中。对于比较珍贵的文献资料进行扫描、还有收集到的一些零张散页通过加工后存放于管理系统中,提供读者查询,原本归入特藏库进行保存保护。

总之,保护和传承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图书馆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应结合实际,积极主动、采取多层次、有计划对地方民族文献进行收集与保护,逐步建立具有文山以壮族、苗族文献为特色的少数民族文献资源库,切实担当好民族文化的传承者与保护者的角色。

参考文献

[1]尚砚彤.民族地方文献资源——加快西部大开放进程的催化剂.2011

[2]彭延练.张茂豪.论民族地方文献的采集.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

[3]倪佳.共享与参与: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文献建设策略.湖南社会科学.2011.6

[4]黎方.何朴清.云南壮剧.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王芳(1971.5-),彝族;云南文山州广南县人,本科,云南省文山州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猜你喜欢
保护者传承者少数民族地区
弘扬中国精神 坚定文化自信 树立民族形象 做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喜迎二十大 同心护未来”
——你我都是未成年人的保护者云签名活动启动
蔡思雅 古老木偶背后的年轻传承者
陌路“保护者”
少数民族地区大学数学范式教学探析
天柱县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考
秦岭野生动物的保护者
建设美丽中国与移民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铁人精神”的传承者
民族艺术的坚守者与传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