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不改扶贫初心

2018-05-31 10:25本刊报道组
老区建设 2018年5期
关键词:贫困户村民工作

□ 本刊报道组

为虹桥村资助兴建的雷竹种植基地

资助滨江镇金沙村残疾人李有才饲养牛

崎岖山路上留下了他一串串坚实的脚印,崇山峻岭中留下了他一颗颗辛勤的汗水,脱贫致富的农民家中留下了他一阵阵爽朗的笑声。他就是71岁高龄依旧坚守在扶贫一线上的退伍军人陈正山。

20年来,他先后在7个村委会50个村小组开展扶贫工作,在10个村小组开展新农村建设,有110余户贫困户在他的帮扶下走上了致富路。

20年来,他争取市公安局扶贫资金162万余元,政府部门扶贫款128万余元,新农村建设资金290余万元,用于贫困村脱贫。

20年来,他把农民当朋友当亲人,在他们碰到困难时,及时伸出援手。资助余江县马荃镇杨柳村10岁畲族女孩庄翌芸重返校园,10多年不断。

乡村在巨变,而他仍然坚守着,为了心中的那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更为了当初那发自肺腑的扶贫誓言。

崎岖山路上留下了他一串串坚实的脚印……

崇山峻岭中留下了他一颗颗辛勤的汗水……

脱贫致富的农民家中留下了他一阵阵爽朗的笑声……

花开花谢、寒来暑往,20年,乡村在巨变,而他仍然坚守着,为了心中的那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为了当初那发自肺腑的扶贫誓言。

他叫陈正山,今年71岁,2008年退休。从1998年起至今,他担任市公安局驻村扶贫工作组组长20年,即使在退休后也在坚守。20年间,陈正山奔波在山水之间。文坊镇虹桥村、龙虎山镇豪岭村、马荃镇红岩村、潢溪镇朝阳村、锦江镇光荣村、锦江镇黄壁村、滨江镇金沙村……他先后在7个村委会59个村小组开展扶贫工作,另外在10个村小组开展新农村建设。

20年来,在陈正山的努力下,争取市公安局下拔扶贫资金162万余元,争取农林水、民政、交通、教育、卫生等政府部门拔付扶贫款128万余元,支持贫困村脱贫。他还争取新农村建设资金290余万元。

20年来,鹰潭市公安局先后4次获得“全市扶贫工作先进单位”,10余次获得“全市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陈正山两次获得“江西省新农村建设先进个人”,并多次获得“全市扶贫工作先进个人”,2016年,陈正山被评为“感动鹰潭年度人物”和“鹰潭爱心十大人物”。

坚持不懈:20年坚守在扶贫一线

1998年元月,时任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副支队长的陈正山欣然接受了市公安局驻村工作组组长的任命,从市区来到偏远山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那一年,陈正山51岁。

“做群众工作不能只停留在嘴上,而是要落实在行动上。”陈正山说。

1998年元月,刚刚上任的陈正山率驻村工作组来到贵溪市文坊镇虹桥村扶贫,当时该村有6个村小组未通电,用上电灯是群众迫切的期盼。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老陈干的第一件事,就是筹资买来电线杆,两个月后就让村民告别了油灯,点亮了群众心中的明灯。

2001年,陈正山在龙虎山镇豪岭村开展扶贫工作,老陈印了“警民联系卡”800张,发给村民,随时随候联系,这在全省还是第一次。

20年在农村工作,让老陈俨然成为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要做好农村工作,关键是和群众打成一片,努力为他们解决困难,既是责任,也是义务。”老陈明白,作为下派到基层工作的党员领导干部,在群众心目中代表了党的形象,他严格要求自己和约束工作组,不索拿卡要,不拖拉推诿,不敷衍了事。

陈正生家在市区。驻村以来,他大多时间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家中的事情很难顾上。2004年,老陈的妻子在184医院生病住院,打电话给丈夫,结果老陈赶到医院看望一眼就又匆匆回到了村里;2006年,妻子再次生病住院,孩子不在身边,给老陈打电话,但他仍然白天坚持下乡,晚上回来陪伴妻子……这样的事情太多。“我不是一个好丈夫,但愿群众觉得我是个合格的共产党员。”老陈含着眼泪说。

2008年,陈正山退休了,当时,老陈的孙子出生才几个月,儿子、媳妇在外工作,妻子身体不好,家人都劝他回家休息,含饴弄孙。“我知道家人需要我,但是群众更需要我,我是一个共产党员,组织信任我,希望我继续工作,我就要坚决服从。”陈正山说。

他参军22年, 服从命令为天职,即使在退伍后。

初心不改:帮老百姓脱贫是第一责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扶贫开发中,陈正山始终坚持立足实际,精准帮扶发展经济,积极建立长效的发展项目。

1998年,在文坊镇虹桥村开展扶贫工作中,老陈积极跑农技部门学习技术,引导村民种雷竹,经济效益显著,帮助10多户农民增收,现在,该村雷竹种植面积已达500余亩,成为了全市有名的特色产业;村民熊义江想办企业,但没有启动资金,陈正山帮助他申请扶贫贷款,创办木竹加工厂,由于管理得当,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现已发展成为有60余名员工、年营业额达1400余万元的加工企业,带动村民脱贫。

2011年转战豪岭村,陈正山积极从市公安局协调资金,在豪岭村建成了水渠,解决了40多亩田的灌溉问题,被村民赞为“警民渠”;该村天鹅湖景色优美,依托龙虎山旅游优势,驻村扶贫工作组因地制宜,组织村集体开发天鹅湖,发展旅游产业,村集体年创收6万余元。

帮助一人致富,带动一群人脱贫。为了帮助豪岭村退伍军人周长青摆脱贫困,陈正山动员他到小英王家村学习葡萄技术,帮助他筹集资金,最初建了5亩葡萄园,成为龙虎山种植葡萄第一人。现在,周长青的葡萄园已扩大到80亩,年收入30余万元,他还做起了苗木供应和技术指导,带动了周围60多户农民致富。依托龙虎山旅游业发展,陈正山帮助村民周永仁建起了生态农庄,现在农庄每天都能接待100多游客。在周永仁的带动下,而今,豪岭村已有十多户农民建起了“农家乐”,村民收入明显提高。

精准帮扶,让群众走上致富路。2015年以来,陈正山驻余江县锦江镇黄壁村开展扶贫工作,争取市公安局资金26万元,争取水利专项资金20万元,危房改造资金7万元,帮助该村制定三年产业规划,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依托优势,组织200多户农户成立黄壁村红芽芋合作社,2015年合作社增收180余万元;帮助种粮大户倪有样成立农民种粮专业合作社,争取优惠政策,如今合作社种植面积由400亩发展到上千亩,带动周边数十户人家致富。村民徐细毛,身体残疾,生活十分贫困。在走访中,他了解到徐细毛以前养过鸭子,有一定的技术基础。于是,在陈正山的帮扶鼓励下,徐细毛饲养了2000多只鸭子,彻底摆脱了贫困。

2016年,陈正山接过了贵溪金沙村驻村扶贫工作的担子。金沙村共有贫困户29户,挂点单位工作组结合各贫困户的特点,在充分尊重意愿的基础上,多举措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走脱贫之路。村民王爱兰,丈夫去世,女儿残疾,生活陷入困境。王爱兰一直租住在鹰潭,以捡破烂为生。陈正山积极联系,实施就业帮扶;金沙村山林资源十分丰富,养牛是该村一大产业。陈正山结合这一特色,大力推进黄牛养殖产业发展,成立黄牛养殖合作社,发展2—4户养牛大户建立养牛扶助资金,解决扶贫对象养牛中的实际困难和防病治病、资金不足等问题,对养牛户进行奖励,预计三年时间发展全村养牛达1000头。村民李才有一家人都干不了重活,没有任何经济来源,陈正山争取扶贫资金给李才有家买来了一条母牛,现在母牛已经产仔了,“今年下半年卖牛仔可以收入几千元钱。”李有才高兴地说。

据不完全统计,20年来,在陈正山的帮助下,有110余户贫困户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爱心不辍:扶贫济困传递温暖亲情

“做好扶贫工作,有责任心,更要有爱心。”陈正山说。在扶贫工作中,陈正山把农民当朋友、当亲人,在他们碰到困难时,总是及时伸出援手,尽力扶贫济困。

2006年,在余江县马荃镇杨柳村雷家村小组开展扶贫工作时,有一对畲族夫妇,两人都是残疾,由于贫困,10岁的女儿庄翌芸辍学在家,陈正山得知情况后,拿出700元钱,为女孩买来书包、衣服等,亲自送女孩重返校园。此后10年,陈正山每年都资助她上学,现在,庄翌芸已在上饶师范专科学校上大学了。

与村民一起搞调研

2001年,在龙虎山镇豪岭村,老陈拿出2000元钱,买来了两只羊,送给贫困户徐林养殖;孤儿熊志兵,当年5岁,陈正山让他与自己吃住在一起,后来将他妥善安排在亲戚家。现在,该孩子已经长大,在美运公司上班。

金沙村村民鲁厂发的孙子在新疆读大学,费用较高,陈正山与市交警支队联系,每年为孩子争取解决1万元学费,大大减轻了这个家庭的压力。鲁厂发说:有了挂点单位的帮助,家庭生活条件改善很多,致富的信心越来越强。

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文坊镇村民琚某夫妇,在外出时发生车祸,陈正山开车将他们送往鹰潭人民医院抢救;村民雷某生病,陈正山将送往鹰潭184医院住院,还拿出2000元钱让他及时做手术;村民陈义、冯生根两人身有残疾,陈正山每年拿出几百元钱,扶助他们十多年;他帮助数十位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就学等。

正是这一桩桩的实事好事,解决了一件件老百姓的难题,把党的温暖送到农村的角角落落,点燃了村民们脱贫致富的热情。陈正山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使命,用他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一位民警为人民服务的深厚情怀。

俗话说,人生七十古来稀,但对于今年已经71岁的陈正山而言,却正是继续大干一番的好时候,精准扶贫,永远在路上。他依然扑下身子、撸起袖子,战斗在扶贫攻坚的第一线。

猜你喜欢
贫困户村民工作
西瓜种植让村民过上“甜蜜”日子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杜造海:从贫困户到脱贫致富带头人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重视“非贫困户”的满意度
不工作,爽飞了?
播州区委离退局开展春节走访慰问挂帮贫困户
选工作
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及参考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