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视角下的事业单位改革

2018-05-31 02:49姜娜
商情 2018年14期
关键词:经济学事业单位改革

姜娜

【摘要】事业单位作为国家公共服务性机构,由于其非盈利性质使得其社会活动有着其独特性,正因如此,随着市场化的日益深入,事业单位的体制出现了诸多的不适应,笔者将从经济学视角对于事业单位体制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方向进行一定的分析,希望能给相关的工作和研究起到一定的借鉴和启发。

【关键词】经济学 事业单位 改革

一、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由于事业单位不具有实行政治统治与组织管理经济的职能,不具有生产功能,没有生产收人,不实行经济核算,当然也就不是一种经济组织,发展事业便成为政府的一项职能。国家包办一切事业是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种非经济化的定位,必然会导致将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活动排斥在经济活动之外,并将事业发展与经济发展割裂开来。

这种公共事业活动与经济之间的严重脱离,主要表现为:政事不分,职责不清;管理模式单一,管理机制僵化;管理自主权不到位;机构性质行政化;价值取向偏离;管理不规范;人员无法进行合理流动;分配激励机制不健全;等等。而造成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概括起来有以下几各方面:事业活动的非经济化;事业主体的国办化;事业机构的行政化;事业经费的供给化;事业资源配置的非社会化;事业目标的计划化;事业运行机制的非效率化;事业管理体制的非法制化;事业职能范围的扩大化。

二、经济学基本原理的运用

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转换政府职能,实行政事分开、政企分开、企事分开,建立独立的市场主体,实现权力主体、责任主体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而要真正实现政府职能的转换,就必须改革传统的事业单位体制,实行精兵简政,精政简事,在重新界定国家事业职能范围的基础上,合理收缩、适当强化和有效转换政府的事业管理职能。同时,必须转变观念,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逐步将现有部分事业单位推向市场,实现企业化管理。另外,还要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事业单位的运行效率,改变现有部分事业单位福利化的发展趋势,从而进一步净化和收缩国家事业职能的范围。要对事业单位进行改革,主要的办法就是改制。目前事业单位的改制从根本上是由国家承担无限责任向承担有限责任转变,也是从计划、半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与国企的改革很相似。事業单位的转制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改制将促进事业单位主体角色的转变,体现了经济学原理中“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关系”,“市场是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主体”。而这种主体地位的建立是我们改革的最终目标。实行政事分开、政企分开、企事分开,建立独立的市场主体,实现权力主体、责任主体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这种改制,最终使得事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同步,使主体在市场中能够清晰的体现价值,使得行业在市场中能够被客观的评价,同时也促进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

其次,改制将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体现了经济学原理中的“激励成本”、“机会成本”的概念。事业单位改革涉及产权制度、劳动人事制度、社会保险制度、监管制度和政府职能等诸多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标志。事实上,由于人们通过比较成本与利益做出决策,所以,当成本或利益变动时,也就是在事业单位改革时,所触及的利益变化时,人们的行为也会因此改变。这就是说,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即经济学中常说的“激励成本”。然而,在分析任何一种政策时,我们不仅应该考虑直接影响,而且还应该考虑通过激励发生的间接影响。如果政策改变了激励,那就会使人们改变自己的行为,通过市场这个“无情的手”来判断伴随着每一种可能的选择而来的“机会成本”。

第三,改制有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体现了经济学原理中“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当前,我国的社会领域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对事业单位改革将推动社会事业的发展,使得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体现了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作用。

三、浅议事业单位改革趋势

针对以上分析的情况,事业单位改革一方面需要对于事业单位进行重新定位,从观念上去正视市场经济对于事业单位的影响,并从中去寻求改革方案。并且拓展利用政府的支撑导向作用,从产权改革、举办与管理体制、拨款机制等多方面放维度的进行分析。

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对于事业单位的发展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探讨事业单位的产业化前提是能在文化、教育等公益型和半公益型的事业单位运作中看到其生产的属性。在近年来无数事例可以证明,对于事业产业的投资同样可以得到让人满意的收益。确定事业单位改革方向及其可行性之后,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事业单位改革的趋势。

(一)产权制度的改革

产权制度改革意味着事业单位的体制与机制的双重改革。一方面是政府职能转变,政事分离,政府通过法律法规,政策调控或者长线与短线的规划,对于事业单位进行调控,对于有政府参与出资的事业单位形式权利与义务。另一方面,对于事业单位进行产权制度改革,通过对于《事业法》的进一步优化,使得事业单位在市场运作之中能够实现自我发展的同时也能有足够的自我监督和自我约束能力。而这一点对于事业单位过往的管理体制的诸多牵绊而言,是需要花费足够的精力来解决和实现的。

(二)政府与市场的双重变革导向

事业单位的在市场中的定位并非是随波逐流,而是需要计划和导向的,提前的计划部署对于事业单位更多的融入市场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而充分利用好市场与政府的双重导向则是事业单位改革的又一重要环节。事业单位相较于盈利性单位有着其不具备的特点与价值。无论是教育或者文化型的事业单位,其独有的价值不应因为需要市场导向的改革而被弃之不顾,只专注于市场需求。相反的,抓住事业单位独特的自身价值,甚至以市场为导向的深挖其价值才是本文指的市场导向的真正意义,而另一方面,脱离了政府支持的事业单位是否能在日益变化的市场中站稳脚跟,建立试点,大胆以市场为导向进行改制的同时,不能缺少的是政府从另一个角度的支持。这里指的政府的导向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政府通过政策法规(如财税政策、金融政策等)帮助事业单位初期站稳脚跟,二是政府通过对于市场的宏观调控,合理配置市场资源,优化和规范化市场环境,间接的对于事业单位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规范,以逐步提高事业单位的生存能力与抗风险能力。

(三)多重体制的改革

本文这里值得体制改革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举办体制改革,拨款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

首先是举办体制改革。我们可以将事业单位分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准公益性事业单位和半公益性事业单位,根据国家举办的和民办的事业单位,我们将举办权和经办权分离,分清全责之后,政府举办事业单位范围回收有利于政府办好基础事业单位,而其他的则会更加快速和平稳的融入市场。为后期的市场改革做好铺垫。

其次是拨款体制改革。区别于以往,根据前文提到的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进行分类、分级、分项目的多维度体系改革,让每一笔经费都清晰明了又恰到好处。除了根据事业单位的不同类型,做出不同的拨款,还需要根据不同事业单位的盈利性,做出细致考察之后再定出拨款的金额。多少金额由市场分担而多少金额由政府分担,这需要将拨款体制在细致调研和拟定的大数据基础上不断的细化和优化,才能使得拨款体制真正对于事业单位起到重要却非唯一支撑。

最后,管理体制改革。做好科学的考评体制,以市场作为重要检验标准之一建立竞争制绩效考核。由于前文捉到的举办权和经办分离,使得事业单位有着足够的权利与责任,从两方面共同促进和提高经办者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做好分级和分层管理,将部分权利逐级下放,充分调动事业单位的灵活性和处于一线的优势。

总而言之,只有利用好市场和政府对于事业单位的支撑,进行产权和体制的双重变革,多维度的进行深化改革,细化并且优化在改革之后的新框架,立足于经济视角,利用体制和机制的转变激活每个岗位的主观能动性,必定能为事业单位改革打开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刘小康.论新一轮事业单位改革“社会化”取向[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6,(04).

[2]赵立波.事业单位改革动力现状、原因及动力机制构建研究[J].行政论坛,2010.

[3]左然.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事业制度——论事业单位改革方向、目标模式及路径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9,(01).

猜你喜欢
经济学事业单位改革
基于微信公众号的西方经济学教学研究
经济增长总体平稳 经济运行预期稳定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改革”就是涨价吗?
黑龙江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公告
雷人的经济学原理
黑龙江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公告
黑龙江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