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育人”实践体系研究

2018-05-31 02:49胡旭华
商情 2018年14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职院校

胡旭华

【摘要】当前,“互联网+”时代这个“最大变量”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和机遇。在这种全新的时代特点下,互联网成为激发思想政治教育正能量的坚强阵地,高职院校要完成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等育人方面的重要使命,作为思想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就必须用互联网思维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育人功能,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当下,信息化已经成为我们避无可避的时代趋势,“互联网思维”更是不断颠覆我们身边的一切事物,创造全新的商业规则、市场规则、文化规则……。2015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后,教育界便掀起了一股信息技术融合教育的热潮,“互联网思维”已然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我们高校育人体系应该如何应对?是等待“互联网思维”将高校育人进行一次彻底的颠覆,还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全新历史特点,借助新媒体平台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育人工作?答案昭然若揭。

一、“互联网+”时代下,高职思想政治育人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成熟应用使人们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而作为最易受新鲜事物和新颖生活方式所吸引的青年全体,“95后”大学生是成长于网络时代的一代年轻人,获取知识、接受信息的习惯与以往大学生有着明显的不同,开放、透明的互联网,为他们搭建了一个更为广阔的了解和认识世界的平台;充满互动和参与性的互联网,为他们创造了接触外界和拓宽视野多维思维方式的条件;兼备共亨和共赢性的互联网,则为他们提供了展现个人才华,实现个人人生价值良好的平台。可见,互联网思维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革。

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多次要求各高校,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战略部署,切实加强网络教育主阵地、主平台、主渠道建设,创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与管理,推动网络育人工作的实施。町见,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是不能回避也无法回避“互联网+育人”的影响。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迎面直上,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强化其意识形态育人的作用,利用网络对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模式进行全新包装,转变思维,勇于创新,建立起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新体系。

二、构建基于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保障之上的高职思想政治“互联网+育人”实践体系

首先,在教学环境层面上:“互联网+”时代打造的是没有边界的育人环境。过去,高校育人往往拘泥于自己的“象牙塔”内,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只有高校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参与,很难凸显互联网的开放性。当大学生借助互联网冲破书本和大学校园局限,冲破时间、空间、地理位置等制约因素时,高校的育人工作也必须走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有效地利用互联网,将更广泛的社会资源与社会渠道整合成一个全方位多维度的育人大平台,将更多的社会力量引入高校育人的体系中,打造一个没有边界的全方位的育人生态环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就思政教育工作者而言,伴随着WiFi覆盖率的提升,4G技术的成熟和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他们的工作环境也将大大拓展,工作场所不仅局限于课堂、班级或者学生宿舍,哪里有网略,哪里就可以成为弘扬主旋律,彰显社会正能量的阵地。

其次,在教学内容层面上:“互联网+”时代,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变得丰富立体。传统课堂教学内容受到教学地点、授课课时及获取信息渠道等因素的制约,教学内容往往单调枯燥,难以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往往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其实,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涉及的领域还是比较宽泛的。如思想道德、法律、大学生成长成才、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历史、国防、外交诸多方面。利用互联网的平台上的巨大信息资源,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可挖掘出国家、社会在不同领域和范围中发生的热点问题结合教材内容相关理论进行分析,自行解决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要引起注意的是,在信息高度开放、资源高度共享的网络舆论场,鱼龙混杂的信息泛滥和掺杂了西方政治意图的有意渗透,使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争夺日趋激烈,目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类矛盾频发,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产生的贫富差距扩大、腐败滋生、各类群体利益冲突等问题。网络成为各种负面新闻的集散地。此时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起到“领航”作用,帮助和引导学生抵制各种错误社会思潮;占据网上舆论制高点,引导话语权,主动出击,建立协调统一、高效畅通、反应敏捷的网络舆情收集、判断、反馈、处理机制,对热点难点问题主动把脉,快速反应,积极辩论,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牢筑思想防线,提高网络免疫力。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变化,加深对大学生的尊重、理解和关心,通过个性化的服务和指导,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消除他们的思想困惑和打破他们的信仰动摇,消除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抵触感和距离感。另外,随着网络交流的日益普及,一些新兴的网络语言正对大学生的生活、思想情感表达方式产生深入的影响。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了解网络语言,适应网络时代的表达方式,在坚持正确教育方向的同时,深入研究网络话语表达体系、着力研究适应当代大学生的网络表达方式和接受习惯,话语表达在内容上尽可能贴近受教育者的实际生活、思想动态以及他们习惯的话语表达方式,不刻板生硬、居高临下、空洞说教,以更加生动活泼,更接地气、更适合年轻人的话语风格来开展教育,实现良好的话语效果,实现意识形态传播效果和教育功能的最大化。

再次,在教学方式层面上:“互联网+”时代,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开始由“单向通行”走向“交互参与”,由“单一主导”走向“多元化”。“灌输式的授课方式”成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标签,“枯燥乏味”的刻板印象在学生心中根深蒂固。一面是教师的苦口婆心,心力交瘁,另一面是学生的放飞自我,漠不关心。这种“单向通行”一味说教倾向性严重的育人方式让思想政治教育陷入“提高出席率,提高抬头率”困境当中。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角色分明,教师对于意识形态及其理论知识的“填鸭”、“灌输”明显,学生往往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厌学反感情绪突出。然而“互联网+”育人环境下,一方面,教师教学观念根本转变。教师不在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而是发展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主体意识、鲜明个性、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引路人。教师在网络时代对信息获取能力,明辨是非能力,引导学生能力,对党和国家最新政策的理论解读能力都需要具备与时俱进和不断探索的精神。另一方面,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将大幅提升。网络所搭建出的庞大而丰富的教学资源平台,使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特点和意愿,按照自己的学习习惯和方式,主动选择相关的学习内容,自我控制学习进度。同时也可以通过网络对学习进行自我测试和自我评价,校验自己的学习效果,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挖掘学习潜能,增强学习主动性。由于学习的过程学生可以通过自我驱动和主导来达成,自然从被动的接受者转为主动的学习者,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自我教育”和“朋辈教育”作用将突显出来。学生在网络平台教学资源中所获取的一个有影响力的理念或者热点话题将会通过学生群体在自我深化和周边传播后得到升华,甚至在更大的社交群体中得到进一步的传播。教师不再是至高的权威,而是以自己的学识、能力、人格魅力等去感染学生,建立起自己的崇高威信,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普遍交往的关系。鉴于每个个体学习者在网络中对问题认识的广度、深度及对事物理解都受到自身条件和认识水平的局限,那么协作学习则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每个学习个体都以平等的身份与他人合作,这种平等的地位大大增强了协作的有效性,更有利于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平等话语权”的新特征将在网络平台的交互、渗透的教学方式上得到充分的彰显,使每一位学生都作为一个独立的客户端账户,将自己每时每刻在课堂上获得的感悟和想法进行分享,随着每个分享的裂变效应,可以极大地增强知识的动态性和实效性。在互联网平台上学生既是消息的发布者也是消息的接收者,这种信息传播在话语的“去权威化”上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而这种“去权威化”的信息传播必然导致更高参与度的出现,并且信息的发布、收集、反馈等环节有着传统课堂无可比拟的便捷性和时效性,进而为高校互动课堂生态的形成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因此,这种“互动参与”式的育人方式,改变了过去从教师到学生机械的推动“单向通行”,而成为了一種自觉自发的“交互参与”,从教师课堂上“单一主导”走向“多元化”。

最后,在教学保障体系层面上:第一,强化对思想政治网络化教学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分析当前和今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难点和工作任务,整体规划和设计网络资源建设任务,明确管理体系和规则,规划网络工作布局。第二,建立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强化领导责任。学校的宣传、学工、保卫、网络技术部门无缝对接,通力合作,职责明确,形成各部门、各院系、全校全员密切配合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共同推進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序进行。建立健全的网络管理规章制度,加强对校园网、论坛的管理,对校内微博、微信公众号加大管理力度,通过必要的技术、行政、法律手段,减少不良信息的影响和扩散;加强网络道德和网络法制教育,引导和规范学生的网上行为,培养学生网上自律性,使学生具备主动判断、辨别复杂的网络信息的能力,提高他们思辨和研选能力。第三,加强思想政治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强化对教师的网络基本规范、常识的学习,掌握网络用语,增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第四,建立全覆盖、立体化、有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对各种新媒体、新载体、新平台加以整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亨,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思想政治育人实践体系构建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高等院校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应该努力成为主流思想、先进文化传播的前沿阵地,成为促进社会团结的重要力量。深刻把握和理解“互联网+”的时代特点,坚定理想信念,以使命感和责任感守住网络阵地,强化网络思想政治育人作用。秉承创新、与时俱进的态度,把握网络思政育人的主导权;加强运用互联网新技术,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和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变被动介入为主动介入,让思想政治教育课“时尚”起来,增加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亲和力和吸引力;用互联网思维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育人功能,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冯方.“互联网+”视域下自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高教探索,2016,(10].

[2]卫晓溪.“互联网+”思政课: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施与创新[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12).

[3]李文博.网络环境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的思考[J].教学论坛,2015,(10].

[4]钟冲.“互联网+”时代下的高职院校德育实践科学路径研究[J].中国市场,2016,(4).

[5]谢幼如,倪妙姗,柏晶,张惠颜.融合翻转课堂与MOOCs的高校MF教学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15,(10).

[6]蒋朝莉,李桂东.互联网思维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提升[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高职院校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