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帖(组诗)

2018-06-04 11:05汗漫
福建文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文化层腰肢农妇

汗漫

一个汉人谈论黄河

如果把黄河看成竹笛——

一个笛手,用旭日这心脏在呼吸,

用圆月这嘴巴在吹奏,万千码头,

这些笛孔次第响亮,河北的鼓角和烽火熄了,

河南的桃花和女人红了。

也可以把黄河看成织布机——

横渡黄河的羊皮舟是梭。唧唧复唧唧。

秋风紧,汉人冷,砧声急。

万里的织布机轰鸣,九曲的黄布轰鸣,

祖母、母亲和油灯彻夜不息……

当然,黄河还像是一条道路——

无数亡灵生灵奔赴,浪花就是足迹。

著名的红鲤鱼是鞋底绣着的一幅幅图案?

河边群山像里程碑,更像诗经与家谱中的

一个个注释和标题。

但黄河更像一个无政府主义者——

不断改道,让测绘局和卫星定位仪苦恼。

甚至隐居云间,俯瞰自己撤退的滩涂,

麦子们一拥而出的嫩绿和金黄。

两岸农夫对这条河流的浪漫和任性爱恨交加。

作为小支流,我丰盈或枯竭,喜或悲,

都与这条河流贯通不二。

不论何时何地,端起一杯咖啡或米酒,

总感觉是一杯黄河汹涌入肠,

醒神暖胃,也撕心裂肺。

大河村遗址

与两个女诗人在秋风中访问此地。

大河依旧,大河村消失,成了郑州主城区——

遗址像镇纸,把祖先的房基、种子、箭镞、

铁器、灰烬、爱……

安置于此,等待数千年后的我来鸟瞰

一卷水墨人烟——

现代层(第一、二层);

商文化层(第三、四、五层);

二里头文化层(第六、七、八层);

龙山文化层(第九、十层);

仰韶文化层(第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层);

仰韶文化前期(第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层)。

以上六行,抄自大河村遗址博物馆内,

玻璃封存的现场挖掘文化层标签。

土色自下而上、由深到浅,像长夜渐次破晓。

这向下建设的十八层大厦——

一个古人乘坐隐秘的电梯,上升到地表

就能成为在第一、二层生活的现代人?

他将动作幅度很大地向我挥手、呼喊,

像召唤野外猎人回茅屋共进晚餐?

我也在狩猎,捏着一支笔在写字楼内奔跑,

像捏着刀叉追击财务数据和谎言。

但古人们只对具体、生动的事物感兴趣,

比如野兔、乳房、明月……

两个女诗人更惊喜于遗址外的

丝瓜、葵花、蝴蝶,合影且觊觎。

她们就是具体、生动的事物。

她们负责传承仰韶文化以前的爱意和哀伤,

但表现形式有了赤裸与掩饰之不同,

像树叶之于裙子、草香之于香水……

我的血型與大河必然相同,

尽管宽窄、长短、缓急略有差异。

假如妄想遗传若干笔迹如同彩陶上的纹理,

大约需要一个古人乘电梯,

来把我的墨水瓶改造成陶窑,

让汉字,穿过火焰与河水……

桃 花 峪 记

霜降了,桃花只能开放在言辞里。

此地为黄河中下游分界处——

一条河流被明确区分为三阶段,

人生的各个时期却模糊难辨,

像桃花峪前后的河水,似乎一声一色。

由此开始,黄河加强对盐分和蔚蓝的渴求。

像人到中年需要补钙、染发,

穿儿子淘汰的蓝牛仔裤,

修改甚至烧毁日记中的阴影和暗示——

晚年一样的入海口,就来了……

乙未秋,若干教授携研究生到此一游,

演绎着精神的赓续与剧变。

我孤身而来,独自横跨分界线,

像反讽——左腿不是右腿的导师,

谬误与真理有着相同的步调和血型?

以黄河为背景留影,很有必要——

水色与肤色浑然一体,

流水声与汉语绵延一致。

一只鸟越河而去,那是我的手越腰而去,

获得了母亲伟大的体温……

正 午

四个农妇抱着孩子,扭动腰肢,走进菜地。

一辆装满南瓜苗的三轮车停在田埂。

孩子们在菜地里跑着、叫着。

农妇们空出来的胸怀抱紧南瓜苗,

反复进出菜地。

南瓜苗们一声不吭站在泥土里了。

三个月后将会长成一地雄壮的南瓜。

现在,四个农妇抱着孩子扭动腰肢走出菜地。

抱孩子的姿势像抱南瓜。

她们消失在通往村庄的大路拐弯处了。

这个过程用了一顿午饭的辰光。

我蹲在路边注视她们、孩子、南瓜苗,

假装是在等人。等谁呢?多年前,正午,

母亲也曾这样扭动腰肢,抱我走进这个世界。

我就渐渐长成今天的样子……

责任编辑 小 山

猜你喜欢
文化层腰肢农妇
农妇卖了多少个鸡蛋
等风来
论濮阳西水坡遗址的历史价值
点绛唇·莲
公司烧饭农妇意外坠亡是否认定工伤
论体育对现代文化层的影响
农妇的理想
初春
农妇与主妇:非农化过程中的农村妇女
语篇社会文化层面对翻译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