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并治法治疗骨质疏松症理论研究

2018-06-04 11:05庞学丰黄政治李玉玲吴燕红周雪琼王思思廖家瑜林菊陈慧陈玲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8年4期
关键词:理论研究骨质疏松症

庞学丰 黄政治 李玉玲 吴燕红 周雪琼 王思思 廖家瑜 林菊 陈慧 陈玲

【摘 要】 骨质疏松症主要临床表现为骨骼、关节和肌肉疼痛,目前尚无特效疗法和方药。受全国名老中医徐富业教授倡导的“动静并治法”的启发,根据骨质疏松症之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特点,采用经验方——骨痿安汤进行治疗,方中合理配伍“动药”和“静药”,“动静”结合,补益肝肾、健脾益气、活血化瘀、益髓壮骨,恰中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病机,药证相符,故能获得较好的疗效,因此临床上治疗骨质疏松症,应攻补兼施,动静结合,标本同治,注重整体调治。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动静并治;理论研究;徐富业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全身性骨骼疾病,其特征为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从而导致骨的脆性增加,容易发生骨折。属中医学“骨痿”范畴,主要表现为全身骨骼、关节和肌肉出现疼痛,其中多见的是腰背部疼痛、肌肉痉挛、驼背及骨折,临床常见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尚无特效疗法和方药,因此研究和探讨OP的诊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多年来跟随全国名老中医徐富业教授临证学习,获益良多,在学习和继承徐富业教授倡导的“动静并治法”的同时,应用此法治疗OP获得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 动静并治法

徐富业教授在数十年的临床工作中,受自然界天与地、昼与夜、寒与热等现象的启发,认为人体日常的活动实际上就是一个“动静”的过程,随时都体现出“动静”的情况,比如每个人都需要睡眠、休息、工作和活动,睡眠和休息属于“静”,工作和活动属于“动”,正常情况下,“动静”更替,“动静”平衡,劳逸结合,身体安康,如果人体“动静”失衡,就会发病。

徐富业教授根据中药的性味、归经和功效,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和独特见解,认为中药同樣具有“动”与“静”、“走”与“守”等情况,体现了“动”与“静”的含义,其把具有辛、散、泻、利、清热解毒、活血祛瘀等“动、走”作用之中药归类为“动药”;把具有酸、涩、温、补、滋养之中药归类为“静药”,其中滋养类的“静药”又分为滋阴养血类的“静药”和温阳益气类的“动药”,即所谓“静”中有“动”。在临床应用中注意“动药”和“静药”的合理调配,视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病情轻重、缓急进行加减变化,“动药”可大于“静药”,或“动药”小于“静药”,“动”多“静”少,“静”多“动”少,这种认识和用药方法对临床治病、遣药组方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和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中医学认为,阴阳的偏盛、偏衰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徐富业教授在长期治疗脾胃病、慢性肝炎等疾病的过程中,在中医阴阳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调整其偏颇及“动静”失衡,“动静”并举,其意在调整人体的“动静”失衡状态,维持相对的“动静”平衡,从而达到健康少疾。徐富业教授把此法自命名为“动静并治法”,数十年的临床实践应用表明此法疗效显著,具有明确的创新观点和思维,非常值得借鉴和推广应用。

2 OP的成因

2.1 OP与肾的关系 中医古籍中没有记载OP的病名及诊治,把其归于“骨痿”的范畴,“骨痿”最早记载见于《素问·痿论》:“肾主身之骨髓……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1]指出了OP(骨痿)乃由肾精不足,骨髓失养,日久则筋骨枯萎而成。

《素问·六节脏象论》曰:“肾者,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充在骨。”《医经精义》亦云:“肾藏精,精生髓,髓生骨……髓者,肾精所生,精足则髓足……髓足则骨强。”[2]中医理论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内藏元阴元阳,肾藏精,精生髓,髓藏于骨中,滋养骨骼,肾精充足,骨髓化生有源,能充养骨髓,濡养筋骨,则强健有力。五脏之中,肾与骨的关系最为紧密,肾精的盈亏将影响人体的生命过程,其中骨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依赖肾脏精气的滋养,肾在骨的发生、成长及退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灵枢·经脉》云:“足少阴气绝则骨枯。”《素问·脉要精微论》又曰:“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备急千金要方》指出:“骨极者,主肾也,肾应骨,骨与肾合……若肾病则骨极……手足疼,不能久立,屈伸不利,身痹脑髓酸。”[3]这些都说明年龄的变化及肾气的盛衰均与骨代谢具有紧密的关系。随着身体的逐渐衰老,脏腑虚衰,“天癸”渐绝,肾精逐渐衰少,骨髓化源不足,不能滋养骨骼而致骨髓空虚,临床上可出现腰酸膝软、痿弱无力等症状。因此,OP的发病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肾精亏虚是其发生的根本

原因。

2.2 OP与脾的关系 OP还与脾相关,《素问·痿论》曰:“脾主身之肌肉,脾健则四肢强劲有力。”肾为先天之本,在骨的形成及生长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其必须依赖脾胃供养才能发挥作用,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可升清而布散水谷精微,脾统血,主运化,主四肢肌肉。脾为气机升降之枢,能够化生并布散水谷精微,脾气健则荣卫充而充养四肢百骸,人在生长发育中依赖后天滋养,只有脾胃健旺,气血充足,才能濡养四肢肌肉筋骨,才能维持骨的正常功能,因此说骨的正常生长离不开气血的濡润和滋养。

《灵枢·本神》曰:“脾气虚则四肢不用。”《脾胃论》云:“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论·脾胃胜衰论》又曰:“脾病则下流乘肾,土克水,则骨乏无力,是为骨蚀,令人骨髓空虚,足不能履地。”[4]《医宗必读》则指出:“阳明虚则血气少,不能润养宗筋,故弛纵,宗筋弛纵则带脉不能收引,故足疾不用。”[5]若脾胃受损,脾胃虚衰,失于健运,气血津液生化乏源,水谷精微不能输布,无以充养五脏,日久精亏髓空,四肢百骸、筋骨失于所养,同时肾失所藏,筋骨失养,肌肉瘦削,关节不利,肢体萎弱,日久则成OP。

2.3 OP与肝的关系 OP亦与肝密切相关,《素问·六节脏象论》中说肝“其充在筋”,《素问·痿论》说肝“主身之筋膜”,而筋膜可以束骨利关节。中医理论认为,肝主筋,主疏泄,藏血,肝血充盈,才能养筋,筋得其所养,才能运动有力而灵活。肝肾同源,肾藏精、主骨,肝肾同下焦,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精与血的病变常相互影响,精血可以相互滋生和互化,血的化生赖于肾中精气的气化,而肾精的充盛有赖于血的滋养。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可以维持正常的血、津液运行以及脾的升清和布散功能,促进津血循行和脾胃运化,筋骨亦需要肝血和津液的濡养才能发挥功能,肝主筋也说明了肝与全身的筋肉运动有密切关系。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云:“肝气衰则筋不能动。”《素问·五藏生成论篇》又言:“故人卧,血归于肝……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只有肝血充盈,才能“淫气于筋”;肾精充盈,才能“生髓养骨”,若肾精亏虚则可导致肝血不足,筋骨失养;肝血不足,血不生精,肾精亏损,筋病可及于骨,骨病也可影响筋。另外,若肝病及脾,导致气血化生不足,不能濡养筋骨,骨失所养,终成OP。

此外,OP还与气虚、气滞及血瘀有关,《灵枢·本脏》曰:“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素问·调经论》中提到:“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王清任在《医林改错》里说到:“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元气必停留而瘀。”[6]这些论述都表明了气血与骨的关系,气血旺盛,则筋骨强健有力;若脾肾亏虚,元气亏虚,无力推动气血运行则血行迟缓,气滞血瘀,日久导致新血不生,脏腑失于濡养而成虚损;气血运行循环失常,瘀血阻滞血脉,日久不去,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最终影响骨的营养和代谢,使骨骼失于濡养,骨髓失充,将导致OP的发生。

综上所述,OP与肾、脾、肝三脏密切相关,肾为先天之本,依赖后天脾土的滋养,而脾土需要肾脏的温煦,两者相辅相成,共同维持筋骨的强健;肝肾同源,精血互化,生精养骨;同时肝与脾为木土关系,相互依赖,三脏功能正常,互根互生,则气血流通,筋骨得养,身强体健无病。本病以“虚”为本,以“瘀”为标,“虚”为肾、脾、肝等脏腑亏虚以及气血不足;“瘀”乃气血紊乱、阴阳失衡、瘀血阻滞,“虚”与“瘀”相互影响,乃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

3 OP的治疗

针对本病的病机特点,临床中治疗通常以补益肝肾、健脾益气之法为主,但是在临床上也经常看到不少患者既往就诊时即使是辨证无误、及时施药,但疗效仍然欠佳,细究其原因,实因本病多见于年老体弱之人,甚或长期患病、长久服药者,患者脏腑虚弱,气血亏虚,而且伴随的基础疾病比较多,兼杂症多,症状复杂异变,常法、常药已经难以奏效,乃致病情缠绵难愈,故需采用变通思维和疗法进行治疗。

笔者应用徐富业教授所倡导的“动静并治法”治疗OP,应用经验方——骨痿安汤疗效较好,本方由黄芪、茯苓、山药、菟丝子、黄精、桑椹、鹿角胶、紫河车、淫羊藿、狗脊、肉苁蓉、补骨脂、牛膝、杜仲、鸡血藤、当归、丹参、红花等组成。方中黄芪归肺、脾、肝、肾经,具有补气、养血、益中之功;茯苓、山药归脾、肺、肾经,补脾养胃,补肾涩精,生津益肺;菟丝子归肝、肾、脾经,补肾健脾,益精养肝;黄精归脾、肺、胃经,滋肾润肺,补脾益气,养精增寿,延年抗衰老;桑椹归肝、肾经,补肝益肾,乌发明目,养颜;鹿角胶、紫河车入肝、肾经,补肝肾,补益气血,益精养血,这些药物皆为“静药”。淫羊藿、狗脊入肝、肾经,补肝肾,助阳益精,强筋骨,祛風湿;肉苁蓉、补骨脂归肾、大肠经,补肾助阳,益精血,祛风湿;牛膝、杜仲入肝、肾经,补肝肾,强筋骨,通血脉,利关节;鸡血藤归肝、肾经,当归入肝、心、脾经,两者均能补血活血,舒经活络止痛,这些药物为“静药”中的“动药”,即所谓“静中有动”“动静”结合。丹参、红花归心、肝经,均具有活血祛瘀,通经止痛之功,皆为“动药”。诸药合用,补益肝肾、健脾益气、活血化瘀、益髓壮骨,恰中OP的病因病机,药证相符,起效较快。

因此在临床上治疗OP,应从肾肝脾三脏着手,是在“肾主骨、肝主筋、脾主肌肉四肢”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虽然临床上大多从肾进行论治,但同时亦需重视脾、肝两脏,并兼顾气血以及其他脏腑,临证处方用药,应攻补兼施,动静结合,标本同治,注重整体调治。

4 参考文献

[1] 黄帝内经[M].于释然,主编.北京:朝华出版社,2006:129.

[2] 唐宗海.中西汇通医经精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2.

[3]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80.

[4] 李东恒.脾胃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8.

[5] 李中梓.医宗必读[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314.

[6] 王清任.医林改错[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06.

收稿日期:2018-01-30;修回日期:2018-03-14

猜你喜欢
理论研究骨质疏松症
有些骨质疏松可治愈
骨质疏松症采用阿仑膦酸钠联合注射用骨肽治疗的效果
当心! 一阵咳嗽也可能引发骨折
预防骨折, 从认清骨质疏松症开始
不同类型骨质疏松症临床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双钢琴演奏心理调控的理论及其实践研究
从中国特色到中国学派
浅析我国竞技健美操研究现状与趋势
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创新研究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