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能力开发浅议

2018-06-04 09:38马祥龙
读与写·下旬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意蕴心灵文本

马祥龙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9-0042-0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语文学习最基本的方法和最好的方法就是阅读。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在不断的反复阅读中,我们才能领会到语言文字所展示的思想内涵和所创造的文字魅力。一篇文学作品,依据其作品的自身的特点,我们可以选择多种方法让学生去读:朗读,感受作者遣词造句和语言美;默读,思考文章里所蕴含的道理;诵读,吸吮语言文学所描绘的动人细节和字里行间流露的深情;品读,体悟文章里所蕴含的哲理和灵性;精读,可在细微处深化文本,通过文字本身去鉴赏、理解、感悟、发现和创新,让心灵在一个跳动的文字里自由翱翔;熟读,积累优美的语言文字,将文章里积淀的修养、思想、观念内化为自身的素质。

1.享受阅读,给学生心灵带来诗意美

阅读是人生的一部分,是精神的享受。古人云:"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对学生而言,阅读可以增长见识,开拓视野。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的篇目,都是文学宝库中撷取的精华,文质兼美,他们对学生的精神领域有着熏陶感染作用,这些文学精品只有通过阅读,才能转化为个人的素养。阅读这些篇目,不仅能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丰富自身的精神底蕴,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而且还可以让学生能够以一种自然的心态与文本进行对话,进行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体悟和美感的激发。

语文教学中,那些意蕴深厚的文学作品,学生通过阅读,舒展了心灵的翅膀,让心性变得博雅;仰望着思想的星空,让目光变得深邃;搭建理想的阶梯,让时间变得充实;从而品味着生活的多姿多彩。读张晓风的《行道树》,通过对"行道树"平凡物象的描写,感受到勇敢执着、无私奉献的精神;读吴冠中的《桥之美》让人获得艺术美的享受;读宗璞的《紫藤萝瀑布》,由花儿从衰到盛,领悟到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读王维的《使至塞上》,能感受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阔美景;这些都会让人获得一种无法诉诸笔端的美感和快意。阅读,就是这样潜移默化地进入了学生的心灵,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

2.感悟阅读,给学生心灵带来和谐共鸣美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引导学生学会感悟。怎样在阅读中感悟,我认为就是要调动学生的全部情感,使其积极参与到阅读活动中,引导学生,以作品为媒介,借此来体验感悟,理解作家在作品中流露的真情和思想。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与作者同构一个精神世界乃至进行灵魂的拥抱。

比如,阅读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和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等叙事抒情文章,我们读着作者那些朴实无华的文字,会感受到字里行间那汩汩流淌的亲情 -- 儿子对母亲的怀念,母亲对儿子的关爱,儿子体贴父亲,父亲疼爱儿子。这些文章演绎了一幕幕人间真情,学生在阅读中会与文中的人物同喜同悲,从而感受到人情的崇高和纯善,感受到爱的无私和伟大,感觉到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阅读,特别是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将作者输入而存储在作品中的情感的形式与阅读主体(学生)内心情感的形成发生异质同构的感应,在忘我的投入与同化之境中达到心灵之间的自然契合,从而享受心灵和谐共鸣的情趣。

3.理解性阅读,给学生心灵带来体验美

理解性阅读教学,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体验和理解,尊重自身的感受和体验。因此在阅讀教学中,老师应多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去感受和体验,真正地理解文本、把握文本。如《春》、《济南的冬天》 等写景抒情散文名篇,那许多意象衍生出的美景,那空灵蕴藉的语言所传达的审美意蕴,那诗意的、弹性的文辞所展示的意境,那细腻的、温婉的格调所流溢出来的真挚的情感,都会在学生们深情朗读中产生一种直觉领悟的心理体验,并以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进入作品所描绘的一个个空灵剔透、意蕴丰厚的境界里,从而很好地领会文章的主旨。

4.鉴赏性阅读,给学生心灵带来思想理趣美

上一个层面来说,鉴赏性阅读是以鉴赏文学作品为主要目的的阅读,需要建立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文学作品总是借形象说话,是"情动而辞发",而意蕴又不能用纯粹的客观的词语来描绘,它具有含蓄、多元等特点。比如教学《那树》一文,在阅读中让学生理解旨意,有的同学认为本文描述了那树很久以来,一直默默奉献,最后毫无怨言地引颈受戮的过程,歌颂了它的献身精神,体现了一切都要为了发展的主旨;有的同学认为本文写了一棵老树绿着生,生为人类、生为大地而最终绿着死的悲剧生涯,揭示了人类文明造成的灾害,表现了作者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质疑;也有同学概括为本文写了一棵老树从生到死的生命历程,表达了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和思考--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种多元解读,可以使学生对作品的认识趋于全面、细致、深刻,而阅读中个体的认识差异以及由此形成的碰撞、获得自由精神的闪烁,思想火花的迸射,从而达到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总之,阅读教学,是语文新课标明确要求的部分,阅读教学中的师生对话,是学生有效阅读的途径之一。阅读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入学习主体的状态。所以,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反复地阅读,才会激发学习兴趣,领略正确的学习方法,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这样对学生语文学习,就会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版

猜你喜欢
意蕴心灵文本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扩充心灵的“兼容性”
唤醒心灵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论秦观词的感伤意蕴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意蕴难求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