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2018-06-04 09:38冉标
读与写·下旬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冉标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行,初中历史传统一板一眼的授课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所需,教师应创建出自由、民主、平等的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天性,整理出符合学生理解范畴的内容,理论与实践两相结合,促进学生在原有的认知水平上循序进步。结合现有教学资源与网络大环境中与之相符的教学元素,充实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转变传统为了教而教的教学理念,从教师全程"独角戏"的教学流程中脱离出来,制定出多元化的教学革新体系,不断结合学生的反馈探索效率更好的教学方案,为后续教学的深化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9-0210-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开展,社会对于历史教育愈发关注,尤其在近期网络上的历史热点不断发酵后,人们由此及彼对于历史教育的状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历史教学应紧跟时代潮流,在理论基础上,优化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历史的抽象到直观的二次转化激发学生的潜能,快速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历史辩证思维能力。尽可能设计出让学生感兴趣并符合教材要求的问题,巧妙结合语言艺术与课堂反馈,为呆板的知识赋予灵活性,为课堂注入新鲜的活力与生机。

1.开展角色扮演

初中历史中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本身极具趣味性,然而在照本宣科的授课模式下,难以发挥出历史的趣味功效,课堂流程化的内容乏味可陈,同时现代化的发展进程逐渐远离了历史的过去式,这些已经不存在的历史内容,全靠学生的自我想象去感知,难以让 身处于现代和平环境的学生感受历史的烽火烟云,需要代入情感让学生身临其境般体会历史,才能在内心扎根对历史的探究意识,除了利用科技手段的直观演示外,课堂上教师可依据学生的喜好,根据教材的设定展开角色扮演,学生从被动的求知状态转化为历史中的"主人公",不由自主的在角色扮演中感受历史人物的喜怒哀乐,感受历史情节的发展转折,对于历史的领会上升到新的层次,便于记忆的巩固。在教学《张骞出使西域》时,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道具,如:汉武帝的皇冠,张骞手中的汉节,西域各少数民族的服装等。学生自己准备西域的物产,葡萄、核桃、苜蓿等。表演时,他们的演出是那么的投入,汉武帝想通西域时的急切心情,张骞的刚毅与勇敢,西域各民族的热情与好客,匈奴的强悍与凶猛等都通过学生的表演栩栩如生地再现出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拓展历史活动

组织历史课外活动历史课外活动课不同于正规课堂的教学方式,它可由教师或学生自己组织,形式灵活多变,不拘一格。课外活动课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最主要的有调查、访问等方法。调查、访问主要是学生自己通过调查、访问,收集有关资料,以了解历史事实、得出历史结论的方法。例如:对于"文化大革命"这一历史事件,给现代中国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学生没有亲身经历,无感性认识,书上也只是浮光掠影地介绍了一下,学生学习后,印象不深刻。为此,笔者让学生在一个周内,利用课余时间去调查访问他们的长辈,并把了解到的情况记录下来,然后再到学校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学生通过这种开放式的学习,认识到了上述运动的严重危害,达到了教育学生"以史为鉴"的目的,取得了在教室内不能得到的课堂教学效果。

3.导入兴趣元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可以为学生学好历史提供取之不尽的动力。因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要。例如要讲孔子,可以这样设计导语:"大家都喜欢看电影,最近有一部热映的电影叫《孔子》,希望大家去看看,了解一些孔子日常的生活。"这样大家觉得孔子就在我们中间,不再那么高不可及。利用教科书中的有关插图,对引发学生兴趣,也有重要作用。教师教学中可讲解一些遗迹类插图、人物肖像图、历史漫画,从而避免教学中的枯燥。如讲解勾践灭吴时,可结合插图《越王勾践铜剑》来展开,在讲述这个故事的过程中,学生全被吸引往了,达到了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

4.创设丰富情境

教师创设一定的课堂学习情境,刺激学生天生的好奇心,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如学习人民解放军挺进中原,转入战略进攻时,首先让两名学生代表南京、武汉两个城市,再把其他学生分成四组,一组学生手牵手代表长江,另外三组分别代表晋冀鲁豫主力、太岳兵团和华东解放军,然后让这四组学生依照课本地图构成一幅简单形象的《解放军挺进中原的"品"字形示意图》,使学生亲身体验亲身感受。接着用多媒体放映电影《董存瑞》的故事片段,加深学生印象,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自发获得体验和感悟,最大限度地开发学习历史的潜能。

5.提出课堂质疑

言者因思而发,听者受启而再思。"问题"是开启思维和发展思维的源泉。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将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远至近,从学生关注的知识"热点" 设计出一系列有趣的有梯度的问题,一环扣一环。如在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时,问题可以设计成这样:为什么说辛亥革命胜利了?为什么又说辛亥革命失败了?这场革命给中国人民留下的精神遗产是什么?为什么称辛亥革命是二十一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生为本。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中可以以一种主人翁的态度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以一种时刻思考的心态来进行知识的学习。

6.结束语

新课改的贯彻和落实使得教师的自身教学能力有了充分的展现,在进行教学创新的过程中也能够以此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实际来确立教学的目标,确立教学重点的过程中要结合多方面进行,再使用科学的教学方式将教学的重点进行突出,让学生能够对历史知识有更充分的了解。

参考文献:

[1]郑瑶.提高初中歷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探索[J].学周刊:B,2011,(12):35-35.

[2]林丽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9.

[3]胡金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0.

[4]李大权.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如何突出重点[J].中学教学参考,2011,(12):65.

猜你喜欢
新课程改革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浅析新课改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课改下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活动组织研究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