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6年广西沿海养殖凡纳滨对虾2种病毒的流行情况调查

2018-06-05 08:31梁静真肖双燕韩书煜黄艳华黄德生张振豪吕忠坚覃志彪
西南农业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防城港凡纳滨钦州

梁静真,马 沙,肖双燕,韩书煜,黄艳华,黄德生,张振豪,吕忠坚,覃志彪,黄 钧*

(1. 广西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广西水生动物病害诊断实验室,广西 南宁 530005;2. 广西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广西 南宁 530022;3. 钦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广西 钦州 535000;4. 北海市合浦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广西 北海 536100;5. 防城港市企沙镇水产技术推广站,广西 防城港 538002)

【研究意义】凡纳滨对虾(Penaeusvannamei)又称南美白对虾,具有生长快、肉鲜美、营养需求低、适应性强等优点[1]。自1996年引进广西后,目前已成为广西沿海最主要的对虾养殖品种。但近年来,对虾病毒性疾病的流行,常给广大养殖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已成为当前制约广西凡纳滨对虾养殖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由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引起的白斑综合症是危害极大的对虾病毒性疾病之一,可引起各种野生和养殖对虾发病,常呈暴发性流行且死亡率极高[2-8]。另一种危害严重的对虾病毒性疾病慢性矮小残缺综合症是由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引起[9],该病也可危害各种养殖对虾,主要引起对虾生长趋缓、表皮残缺粗糙等,在红额角对虾中可引起90 %的死亡率[10];该病毒可通过垂直[11]和水平[12]的方式进行传播。开展WSSV和IHHNV的流行病学监测调查,掌握病毒流行规律,对凡纳滨对虾的疾病预防意义重大。【前人研究进展】有关WSSV和IHHNV的流行情况调查,国内外学者已有不少报道。在印度养殖和捕捞对虾中,WSSV分布广泛[13]。在菲律宾,WSSV在斑节对虾(Penaeusmonodon)虾苗和中成虾的检出阳性率分别为50 %和79 %[14]。而虾苗WSSV的检出阳性率与对亲虾进行的WSSV检测有关[15]。Iqbal等[16]和Chakrabarty等[17]发现,斑节对虾亲虾和幼虾WSSV感染率受季节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区养殖的对虾其WSSV检出阳性率也不尽相同[18]。已知IHHNV在秘鲁、墨西哥等美洲国家,东亚、东南亚、中东和澳大利亚等地均有分布[19],其在宿主间的流行与水产品的贸易有关[20]。在中国,张聪[21]对采集自浙江、广东等7个地区的凡纳滨对虾样品进行了IHHNV检测,但未对不同生长阶段对虾感染情况进行分析;施慧等[22]及朱凝瑜等[23]检测了浙江省凡纳滨对虾虾苗IHHNV和WSSV病毒的携带情况;谢芝勋等[24]和庞耀珊等[25]采用二温式多重PCR法对广西沿海对虾病样进行了WSSV和IHHNV的检测,但均未对2种病毒在广西的地理分布特点进行分析;童桂香等[9]仅对广西沿海凡纳滨对虾的IHHNV病毒进行了检测。【本研究切入点】WSSV和IHHNV是凡纳滨对虾养殖过程中常见可导致大量死亡的病原,给养殖户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但对这2种病毒近年来在广西分布情况、流行特点和流行趋势的报道仍不多见。【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广西是我国凡纳滨对虾的主产区和出口的重要基地之一,建立对虾重要病毒的检测和监控制度十分必要。2013年起,对广西凡纳滨对虾主要养殖区2种对虾病毒WSSV和IHHNV的感染情况进行了连续调查研究,旨在了解WSSV和IHHNV在不同养殖区和对虾不同生长阶段的流行情况和趋势,掌握这2种病毒的流行规律,为制定广西凡纳滨对虾WSSV和IHHNV病的综合防治措施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在广西凡纳滨对虾主产区钦州市、防城港市和北海市设WSSV和IHHNV 2种对虾病毒的监测区,每个监测区设立15~25个采样点(凡纳滨对虾养殖场及虾苗场),其中定点采样点至少有3个,临时采样点根据面上养殖的发病情况定。各采样点地理坐标范围如下,钦州:N 21°37′49″~ 21°57′28″,E 108°30′36″~108°50′23″;防城港:N 21°31′56″~ 21°43′17″,E 108°10′48″~ 108°34′41″;北海:N 21°36′48″~ 21°44′00″,E 109°04′50″~ 109°11′51″(图1)。每次每个养殖场及虾苗场的虾样设为1份样品,每份样品的采集量不少于200尾。2013-2016年每年5-9月采样4~5次,共采集虾苗和中成虾样品688份。其中虾苗样品301份,规格约1.00 cm,质量约0.0046 g/尾,每份样品不少于200尾;中成虾样品共387份,规格6.00~12.00 cm,质量约3.5000~26.0000 g/尾。各监测区的分年度采样情况见表1。

表1 2013-2016年样品采集份数Table 1 Copies of collected samples during 2013-2016

WSSV和IHHNV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样品为本实验室已保存样。虾苗样品为活虾,固定采样点为现场采集并立即用95 %酒精固定;临时采样点的样品为用塑料袋密封充氧后低温运输至实验室以95 %酒精固定保存。成虾样品定点采样点为现场采集活体,临时采样点为加冰块低温保存并于3 h内运至实验室,成虾样均取其头部以95 %酒精固定后密封瓶中保存。所有虾样与95 %酒精的比例均在1∶10以上,第1次固定后1~2 h更换1次酒精,成虾样24 h后再更换1次。酒精固定的样品置于4 ℃保存。所有固定样品均在30 d内完成检测。

1.2 试验方法

将已固定虾样碾碎,其中虾苗样品去掉虾眼,中成虾取虾鳃、胃及游泳足样品。取匀浆样品约30 mg 悬浮于 200 μl TE,按照购自天根生化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的海洋动物基因组提取试剂盒说明书进行DNA提取[2],DNA样品于-20 ℃保存备用。

WSSV检测采用国家标准《GB/T 28630.2-2012白斑综合征(WSD)诊断规程第2部分:套式PCR检测法》[26]的引物和方法进行PCR扩增,扩增片段为病毒结构蛋白VP664部分序列[27]。PCR产物用1.5 %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用凝胶成像分析系统观察电泳结果。阳性样品的PCR产物送至华大基因测序,测序结果与NCBI数据库中的WSSV序列进行比对,进一步验证结果的准确性。

图1 凡纳滨对虾采样点所在位置Fig.1 Location of sampling sites of Penaeus vannamei

IHHNV检测采用国家标准《GB/T 25878-2010对虾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 检测PCR法》[28]的引物和方法进行PCR扩增,扩增片段为非结构蛋白-1基因部分序列。PCR产物用1.5 %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用凝胶成像分析系统观察电泳结果。阳性样品的PCR产物送至华大基因测序,测序结果与NCBI数据库中的IHHNV序列进行比对,进一步验证结果的准确性。

参考彭亚[2]的方法,采用DNASTAR软件和MEGA 5.0软件分别进行序列相似性分析和系统发育树构建。

1.3 数据统计分析

样品的阳性率按以下公式计算:阳性率( %)=阳性样品数/被检样品数×100[29]。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差异性检验为χ2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

2 结果与分析

2.1 PCR检测结果

2.1.1 WSSV检测结果 从图2可以看出,阳性样品(如4、5、6号样品和阳性对照)在第1次PCR结果显示于1447 bp处有条带或无条带;第2次PCR结果显示在约941 bp处有明显条带。阴性样品(如1、2、3号样品和阴性对照)则在1447 或941 bp处均无条带。对阳性PCR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并将所得序列于NCBI数据库中进行BLAST比对,结果显示PCR阳性样品测序片段与NCBI数据库中的WSSV阳性株序列相似性高。

A: 第1次PCR反应结果;B: 第2次PCR反应结果 M: DNA marker; P: WSSV阳性对照;N: 阴性对照;1~6: 部分样品A: Results of the first round PCR; B: Results of the second round PCR; M: DNA marker; P: Positive control of WSSV; N: Negative control; Lane 1-6: Several samples图2 部分样品WSSV套式PCR的检测结果Fig.2 Detection of WSSV in several samples by nested PCR

从每个监测区WSSV检测为阳性的样品中随机抽取1个样品(分别为钦州株QZ54、北海株BH86和防城港株FCG13)进行分析。基于941 bp左右的基因片段序列,与GenBank上已知的WSSV核苷酸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表明钦州株QZ54、北海株BH86和防城港株FCG13之间的WSSV核苷酸同源性为99.7 %~99.9 %,与中国大陆株(AF332093)、中国台湾株(AF440570)、韩国株(AF361753)、泰国株(AF369029)及孟加拉株(KJ773998)相似性相对较高,核苷酸同源性为99.8 %~100.0 %;与越南株(JX564899)核苷酸同源性为91.7 %~99.9 %;与伊朗株(KT894040)相似性相对较低,核苷酸同源性为86.3 %~86.5 %。系统发育树构建结果(图3)显示,钦州株QZ54、北海株BH86、防城港株FCG13与中国株(AF332093)、中国台湾株(AF440570)、韩国株(AF361753)、泰国株(AF369029)、孟加拉株(KJ773998)、越南株(JX564899)聚为一簇,在进化关系上相对较近;与伊朗株(KT894040)在进化关系上相对较远。

2.1.2 IHHNV检测结果 部分被检对虾样品的PCR检测结果见图4。阳性样品(如1~8号样品和阳性对照)在约389 bp处有明显条带,阴性样品(如阴性对照)则在389 bp处无条带。对阳性样品的PCR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并将所得序列与NCBI数据库中的IHHNV序列进行比对,结果显示PCR阳性样品测序片段与NCBI数据库中的IHHNV序列相似性高。

图3 基于WSSV结构蛋白VP664基因部分序列(941 bp)的系统发育树Fig.3 Phylogenetic tree of partial sequence (941 bp) of WSSV structural protein VP664 gene

M: DNA marker; P: IHHNV阳性对照;N: 阴性对照;1~8: 部分样品M: DNA marker; P: Positive control of IHHNV; N: Negative control; Lane 1-8: Several samples图4 部分样品IHHNV的PCR检测结果Fig.4 Detection of several samples by PCR

从每个监测区IHHNV检测为阳性的样品中随机抽取1个样品(分别为钦州株QZ87、北海株BH65和防城港株FCG125)进行分析。基于389 bp左右的基因片段序列,与GenBank上已知的IHHNV核苷酸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钦州株QZ87、北海株BH65和防城港株FCG125之间IHHNV核苷酸同源性为99.2 %~99.3 %,与中国福建株(EF633688)、中国台湾株(DQ057982)、中国湛江株(KR364612)、韩国株(JN377975)和马来西亚株(HM536212)相似性相对较高,核苷酸同源性为98.2 %~99.5 %;与越南株(JN616415)、泰国株(AY102034)、印度株(GQ411199)和中国杭州株(KR364607)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7.2 %~98.5 %;与澳大利亚株(EU675312)和马达加斯加株(DQ228358)相似性相对较低,核苷酸同源性为91.6 %~92.6 %。

系统发育树构建结果(图5)显示,钦州株QZ87、北海株BH65、防城港株FCG125与中国福建株(EF633688)、中国台湾株(DQ057982)、中国湛江株(KR364612)、韩国株(JN377975)、马来西亚株(HM536212)聚为一簇,在进化关系上相对较近;与澳大利亚株(EU675312)和马达加斯加株(DQ228358)在进化关系上相对较远。

图5 基于IHHNV非结构蛋白-1基因部分序列(389 bp)的系统发育树Fig.5 Phylogenetic tree of partial sequence (389 bp) of IHHNV non-structural protein 1 gene

表2 2013-2016年广西沿海地区凡纳滨对虾WSSV病毒阳性率总检测结果Table 2 Total detection results of positive rate of WSSV among P. vannamei samples in coastlands of Guangxi during 2013-2016 (%)

注:括号中数字表示病毒检测为阳性的虾样数与被检测虾样数之比。下同。

Notes: Numbers in the brackets indicate the numbers of virus-positive shrimps versus detected shrimps. The same as below.

2.2 广西沿海地区凡纳滨对虾WSSV流行情况

2.2.1 不同监测区WSSV的感染情况 对2013-2016年钦州、防城港和北海对虾样品的WSSV检测结果(表2)显示,WSSV在3个监测区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2013-2016年,广西沿海WSSV年度总检出阳性率呈先下降后上升现象,但各年度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下同)。各个监测区WSSV的检出阳性率在不同年度间均有所不同。其中钦州2014年的检出阳性率显著低于2013、2015及2016年(P<0.05,下同);防城港和北海的检出阳性率在2013-2016年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同一年度3个监测区WSSV的检出阳性率比较如下:2013年,钦州>北海>防城港;2014年,北海>防城港>钦州;2015年,钦州>北海>防城港;2016年,钦州>防城港>北海;其差异均不显著。

2.2.2 不同生长阶段虾体WSSV的感染情况 2013、2015和2016年3个监测区虾苗WSSV的总体阳性检出率显著低于中成虾的阳性检出率,2014年虾苗和中成虾的WSSV阳性检出率无显著差异。除北海2014年虾苗WSSV阳性率高于中成虾外,其余各监测区各年份虾苗WSSV阳性率一般小于中成虾阳性率,检测结果见表3。

2013-2016年北海虾苗WSSV的检出阳性率均高于钦州和防城港虾苗阳性率,防城港虾苗的检出阳性率在3个监测区中为最小。各监测区虾苗检出阳性率的周年比较如下:钦州为2015年>2014年>2013年=2016年,防城港为2015年>2013年=2014年=2016年,北海为2014年>2015年>2016年>2013年。除北海外,其余2个监测区各年度间差异均不显著。

2013、2015及2016年,中成虾WSSV的检出阳性率以钦州为最高,2014年防城港最高。各监测区不同年度的中成虾WSSV检出阳性率比较如下:钦州为2015年>2016年>2013年>2014年,防城港为2016年>2013年>2015年>2014年,北海为2015年>2013年>2016年>2014年。除钦州外,其余2个监测区各年度间差异均不显著。

2.3 广西沿海地区凡纳滨对虾IHHNV流行情况

2.3.1 不同监测区IHHNV的感染情况 对2013-2016年广西钦州、防城港和北海对虾的IHHNV检测结果(表4)表明,2013年3个监测区IHHNV的检出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其他年份,其中钦州、防城港2014-2016年和北海2016年的对虾样品中均未检出IHHNV;同一年度的3个监测区之间的IHHNV检出阳性率比较如下:2013年,钦州>北海>防城港,差异显著;2014-2015年,北海>防城港=钦州,差异不显著;2016年3个监测区IHHNV检测均为阴性。

2.3.2 不同生长阶段虾体IHHNV的感染情况 2013-2016年,3个监测区虾苗总阳性率显著小于中成虾阳性率,虾苗和中成虾IHHNV总阳性率均呈显著下降趋势。除钦州2013年虾苗IHHNV阳性率高于中成虾外,各监测区各年份虾苗IHHNV阳性率一般小于或等于中成虾阳性率。

表3 2013-2016年广西沿海地区凡纳滨对虾(虾苗和中成虾)WSSV病毒阳性率检测结果Table 3 Detection results of positive rate of WSSV among P. vannamei samples (juvenile and adult shrimps) in coastlands of Guangxi during 2013-2016 (%)

表4 2013-2016年广西沿海地区凡纳滨对虾IHHNV病毒阳性率总检测结果Table 4 Total detection results of positive rate of IHHNV among P. vannamei samples in coastlands of Guangxi during 2013-2016 (%)

表5 2013-2016年广西沿海不同地区凡纳滨对虾(虾苗和中成虾)IHHNV病毒阳性率检测结果Table 5 Detection results of positive rate of IHHNV among P. vannamei samples (juvenile and adult shrimps) in coastlands of Guangxi during 2013-2016 (%)

根据表5,2013年钦州虾苗IHHNV的检出阳性率最高,并显著高于防城港和北海;2014年3个监测区检出阳性率之间差异不显著;2015-2016年3个监测区检测结果均为阴性。4年间,3个监测区虾苗IHHNV检出阳性率均呈下降趋势。其中,钦州为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防城港为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北海为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

2013年钦州和北海中成虾的IHHNV检出阳性率显著高于防城港,2014和2015年北海显著高于钦州和防城港,2016年在中成虾样品中均未检出IHHNV。4年间,中成虾的IHHNV检出阳性率如下:钦州为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防城港为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北海为2013年>2015年>2014年>2016年。

2.4 广西沿海地区凡纳滨对虾WSSV和IHHNV混合感染情况

根据检测结果(表6),2013-2016年间,同时携带WSSV和IHHNV的样品比例为虾苗1.0 %,中成虾8.8 %,同时携带2种病毒的样品中,虾苗比例显著小于中成虾;2013-2016年,同时携带WSSV和IHHNV的样品所占比例逐年显著减少,其中,同时携带WSSV和IHHNV的虾苗样品所占比例逐年变化差异不明显,但同时携带2种病毒的中成虾样品所占比例逐年显著减少。

2.5 广西沿海地区凡纳滨对虾不同养殖月份2种病毒感染情况

对不同养殖月份的WSSV阳性率检测结果(表7)显示,2013年5、7和9月广西沿海凡纳滨对虾的WSSV阳性率依次为1.0 %、9.6 %和40.2 %;2014年5-9月依次为17.5 %、42.9 %、0.0 %、34.8 %和5.1 %;2015年5-9月依次为22.2 %、23.8 %、38.9 %、3.7 %和22.2 %;2016年5-9月依次为20.0 %、5.6 %、33.3 %、0.0 %和77.8 %。

表6 2013-2016年凡纳滨对虾样品WSSV和IHHNV 阳性率PCR检测结果Table 6 Detection of positive rates of WSSV and IHHNV in P. vannamei samples by PCR during 2013-2016 (%)

表7 2013-2016年广西沿海凡纳滨对虾不同养殖月份的WSSV阳性率检测结果Table 7 Detection of positive rate of WSSV among P. vannamei samples in different culture months in coastlands of Guangxi during 2013-2016 (%)

表8 广西沿海凡纳滨对虾不同养殖月份的IHHNV阳性率检测结果Table 8 Detection of positive rate of IHHNV among P. vannamei samples in different culture months in coastlands of Guangxi (%)

由表8可以看出,2013年5、7及9月,广西沿海凡纳滨对虾的IHHNV检出阳性率依次为41.7 %、28.7 %和41.7 %;2014年5-9月依次为0.0 %、0.0 %、0.0 %、4.3 %和5.1 %;2015年5-9月依次为0.0 %、0.0 %、5.6 %、7.4 %和0.0 %;2016年5-9月均为阴性(0.0 %)。

3 讨 论

根据本研究结果,2013-2016年的4年间,广西沿海凡纳滨对虾虾苗WSSV总阳性率显著小于中成虾总阳性率,虾苗IHHNV总阳性率也显著小于中成虾阳性率。其原因可能有:①原本不携带病毒的对虾可能在养殖过程中通过各种水平传播途径感染WSSV或IHHNV。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健康对虾容易通过摄食被WSSV或IHHNV污染的饵料、浮游生物或病虾排泄物而患病[20, 22, 30-34],也可通过浸泡的方式感染WSSV[32]。对虾养殖密度过大和养殖水质恶化(如低氧,高温,氨氮、亚硝酸盐超标等)也会导致疾病传播速度加快以及感染程度加重[35-36]。在孟加拉,斑节对虾亲虾和幼虾WSSV感染率在雨季较高,在水流、盐度、潮汐相对稳定的冬季感染率较低[16]。印度斑节对虾的WSSV阳性率在雨季最高,并随着纬度降低而升高[17]。②Sanchez-Zazueta等[37]报道,将被病毒粒子污染的水引入到虾池是病毒传播的主要来源。据实地走访发现,许多对虾养殖户都有不良养殖习惯,如将未经处理的养殖废水直接排入海里,而其他养殖场又重新引入未经彻底消毒的海水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WSSV和IHHNV病毒的传播。Withyachumnarnkul等[15]发现,经常对亲虾进行WSSV检测的虾苗场,其虾苗WSSV阳性率要显著低于未进行检测的虾苗场。基于这两方面原因,我们认为,在把握好亲虾和虾苗的品质之外,加强养殖管理也是控制WSSV和IHHNV病毒传播的有效措施。

基于941 bp的WSSV结构蛋白部分序列,钦州株QZ54、北海株BH86、防城港株FCG13与中国大陆株(AF332093)、中国台湾株(AF440570)、韩国株(AF361753)、泰国株(AF369029)、孟加拉株(KJ773998)相似性较高,核苷酸同源性为99.8 %~100.0 %;与伊朗株的相似性较低,核苷酸同源性为86.3 %~86.5 %。本研究推测试验中钦州株QZ54、北海株BH86及防城港株FCG13可能与中国大陆株、中国台湾株、韩国株、泰国株及孟加拉株等东亚或东南亚毒株有共同的祖先株,而伊朗株则随着养殖对虾在西亚传播扩散的过程中发生了较大的变异。该941 bp的结构蛋白序列仍然属于相对比较保守的片段,如果结合WSSV变异区片段(如ORF14/15、ORF23/24)的缺失分析将有助于更进一步了解WSSV在对虾养殖过程中的传播和演化[38]。

IHHNV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钦州株QZ87、北海株BH65、防城港株FCG125与中国台湾株(DQ057982)、马来西亚株(HM536212)以及中国湛江株(KR364612)等分离株亲缘关系较近,核苷酸同源性在98.2 %~99.5 %之间,结合文献可知这几株均为Ⅰ型感染株,其祖先可能来源于菲律宾[39-40];中国杭州株(KR364607)与越南斑节对虾株(JN616415)等其他东南亚分离株为Ⅱ型感染株[40-41];钦州株QZ87、北海株BH65、防城港株FCG125与非感染型的澳大利亚株(EU675312)和马达加斯加株(DQ228358)则亲缘关系较远[39],核苷酸同源性为91.6 %~92.6 %。不同地区毒株之间地理起源的不同可能是造成毒株序列差异的主要原因[39]。

在相同的养殖环境和饲养管理条件下,2013-2016年间广西沿海WSSV阳性率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而IHHNV阳性率呈显著下降趋势。本研究认为苗种质量问题是造成2种病毒变化趋势不一的主要原因。虾苗携带病毒的阳性率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成虾携带病毒的阳性率。2013年虾苗WSSV阳性率显著小于IHHNV阳性率,因而中成虾WSSV阳性率也小于IHHNV阳性率;而2014-2016年虾苗WSSV阳性率显著大于IHHNV的阳性率,所以在中成虾样品WSSV阳性率为13.2 %~41.9 %的同时,IHHNV阳性率不高于4.3 %。目前,广西沿海凡纳滨对虾虾苗来源比较复杂,亲本主要由国外引进,虾苗来源于广东省、海南省及台湾省等地。苗种产地未开展病原检疫工作,一些携带病毒的虾苗直接应用于生产,使对虾疾病防控难度加大。凡纳滨对虾的病毒病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措施[9]。因此,建议除有关部门须加强对亲虾及虾苗的病原检疫工作外,养殖户应购买病毒检疫合格的虾苗以减少对虾养殖的风险。

本研究中,2013-2016年广西沿海凡纳滨对虾WSSV和IHHNV阳性检出率与采样月份(季节)之间未见明显规律,与部分文献研究结果不符,如:孟加拉[16]和印度斑节对虾[17]WSSV阳性率在雨季较高,在水质稳定的冬季较低;童桂香等[9]的研究表明,2010-2012年广西养殖凡纳滨对虾IHHNV阳性率在暴雨台风天较多的9月明显比5月高;Chai等[42]发现,IHHNV的流行与水温、盐度和pH有一定的相关性。本研究认为病毒携带与否主要取决于虾苗阶段是否感染病毒,或养殖水环境(包括饵料及浮游生物等)是否被病毒污染,因为原本不携带病毒的对虾可通过摄食被病毒污染的饵料、浮游生物或病虾排泄物感染病毒[22, 30]。一些月份阳性检出率较低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被检样品其苗种阶段未感染病毒或其水环境未被病毒污染,而一些月份阳性检出率较高可能有以下原因:如被检样品在其苗种阶段已携带病毒;通过饵料生物、浮游生物或带病虾的排泄物患病[22];对虾养殖密度过大或暴雨台风等恶劣天气引起水质因子剧烈动荡导致病毒在养殖群体中传播速度加快等[35-36, 43]。

4 结 论

2013-2016年,WSSV在广西凡纳滨对虾主要养殖区依然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其检出阳性率在2013、2015和2016年以钦州为最高,2014年北海最高;虾苗WSSV阳性率显著小于中成虾阳性率。4年间,IHHNV阳性率呈逐年下降趋势,2013年以钦州为最高,2015及2016年北海最高,2016年3个监测区IHHNV检测均为阴性。虾苗总阳性率显著小于中成虾总阳性率。2013-2016年,同时携带WSSV和IHHNV的样品所占比例呈显著减少趋势。

参考文献:

[1]李色东,陈 刚,宋盛宪. 南美白对虾健康养殖技术[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12-23.

[2]彭 亚. 广西凡纳滨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的检测及结构蛋白VP24和VP51的克隆与表达[D]. 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7-15.

[3]Saravanan K, Kumar P P, Praveenraj J, et al. Investigation and confirmation of 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 (WSSV) infection in wild caught penaeid shrimps of Andaman and Nicobar Islands, India[J]. Virus Disease, 2017, 28(4): 368-372.

[4]Jiang L, Xiao J, Liu L, et al. Characterization and prevalence of a novel white spot syndrome viral genotype in naturally infected wild crayfish,Procambarusclarkii, in Shanghai, China[J]. Virus Disease, 2017, 28(3): 250-261.

[5]Takahashi Y, Itami T, Kondo M, et al. Electron microscope evidence of bacilliform virus infection in Kuruma shrimp (Penaeusjaponicus)[J]. Fish Pathology, 1994, 29(2): 121-125.

[6]Momoyana K, Hiraoka M, Nakano H, et al. Mass mortalities of cultured Kuruma shrimp,Peneausjaponicus, in Japan in 1993: epizootiological survey and infection trials[J]. Fish Pathology, 1994, 29(2): 141-148.

[7]Lo C F, Ho C H, Peng S E, et al. White spot syndrome baculovirus (WSBV) detected in cultured and captured shrimp, crabs and other arthropods[J]. Diseases of Aquatic Organisms, 1996, 27: 215-225.

[8]Wang Q, White B L, Redman R M, et al. Peros challenge ofLitopenaeusvannameipostlarvae andFarfantepenaeusduorarumjuveniles with six geographic isolates of 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J]. Aquaculture, 1999, 170(3-4): 179-194.

[9]童桂香,韦信贤,吴伟军,等. 广西凡纳滨对虾IHHNV感染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 南方农业学报,2013, 44(12): 2089-2093.

[10]Bell T A, Lightner D V. IHHN virus: Infectivity and pathogenicity studies inPenaeusstylirostrisandPenaeusvannamei[J]. Aquaculture, 1984, 38(3): 185-194.

[11]Ramasamy P, Brennan G P, Jayakumar R. A record and prevalence ofMonodonbaculovirusfrom postlarvalPenaeusmonodonin Madras, India[J]. Aquaculture, 1995, 130(2-3): 129-135.

[12]Lotz J M. Special topic review: Viruses, biosecurity and specific pathogen-free stocks in shrimp aquaculture[J]. World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Biotechnology, 1997, 13(4): 405-413.

[13]Vaseeharan B, Jayakumar R, Ramasamy P. PCR-based detection of 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 in cultured and captured crustaceans in India[J]. Letters in Applied Microbiology, 2003, 37(6): 443-447.

[14]Magbanua F O, Natividad K T, Migo V P, et al. 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 (WSSV) in culturedPenaeusmonodonin the Philippines[J]. Diseases of Aquatic Organisms, 2000, 42(1): 77-82.

[15]Withyachumnarnkul B, Boonsaeng V, Chomsoong R, et al. Seasonal variation in 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positive samples in broodstock and post-larvae ofPenaeusmonodonin Thailand[J]. Diseases of Aquatic Organisms, 2003, 53(2): 167-171.

[16]Iqbal M M, Kabir M A, Alan C B, et al. Seasonal status of 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 in broodstocks, nauplii and postlarvae of black tiger shrimp (Penaeusmonodon) in Bangladesh[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s, 2011, 1(3): 56-61.

[17]Chakrabarty U, Mallik A, Mondal D, et al. Assessment of WSSV prevalence and distribution of disease-resistant shrimp among the wild population ofPenaeusmonodonalong the west coast of India[J]. Journal of Invertebrate Pathology, 2014, 119 (2): 12-18.

[18]Hossain A, Nandi S P, Siddique M A, et al. Prevalence and distribution of 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 in cultured shrimp[J]. Letters in Applied Microbiology, 2015, 60(2): 128-34.

[19]OIE-World Organization for Animal Health. Manual of Diagnostic Tests for Aquatic Animals 2009[M]. OIE, Paris, 2009: 1-5.

[20]Lightner D V. The penaeid shrimp viruses IHHNV and TSV: epizootiology, production impacts and rol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ir distribution in the Americas[J]. Revue Scientifique et Technique (International Office of Epizootics), 1996, 15(2): 579-601.

[21]张 聪. 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和桃拉综合症病毒(TSV)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 7-19.

[22]施 慧,谢建军,许文军,等. 浙江地区凡纳滨对虾苗3种对虾病毒携带情况研究[J].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32(1): 25-30.

[23]朱凝瑜,孔 蕾,郑天伦. 2013年浙江省南美白对虾虾苗病毒携带情况分析[J]. 浙江农业学报,2015, 27(5): 756-760.

[24]谢芝勋,庞耀珊,刘加波,等. 二温式多重PCR检测鉴别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和传染性皮下及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HNV)的研究与应用[J]. 海洋科学,2005, 29 (12): 9-12.

[25]庞耀珊,谢芝勋,谢志勤,等. 对虾WSSV 和 IHHNV 多重 PCR 检测试剂盒的研究与应用[J]. 水利渔业,2007, 27(6): 95-97.

[26]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GB/T28630.2-2012.白斑综合征(WSD)诊断规程第2部分:套式PCR检测法[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 1-6.

[27]熊生良,杨 丰. 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核衣壳蛋白VP664的鉴定研究[J]. 台湾海峡,2007, 26(1): 46-52.

[28]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GB/T 25878-2010.对虾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检测PCR法[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 1-5.

[29]高 沿,江 晓,任春华,等. 珠三角凡纳滨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检测[J]. 热带生物学报,2016, 7(3): 301-306.

[30]何建国,周化民,姚 伯,等. 白斑综合征杆状病毒的感染途径和宿主种类[J]. 中山大学学报,1999, 38(2): 65-69.

[31]Corsin F, Turnbull J F, Hao N V, et al.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 infection in a Vietnamese rice-shrimp farming system[J]. Diseases of Aquatic Organisms, 2001, (47): 1-12.

[32]Yin R, Guo Y, Wei Z, et al. Pathogenicity of white-spot syndrome virus inMacrobrachiumnipponensisvia different infection routes[J]. Sheng Wu Gong Cheng Xue Bao, 2017, 33(6): 946-956.

[33]杨 冰. 对虾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的检测及其流行情况初步调查[D]. 中国海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12-16.

[34]白丽蓉,赵志英. 对虾传染性皮下与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的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2012, 28(14): 114-119.

[35]Browdy C L, Holloway J D Jr., King C O, et al. IHHN virus and intensive culture ofPenaeusvannamei: effects of stocking density and water exchange rates[J]. Journal of Crustacean Biology, 1993, (13): 87-94.

[36]Lightner D V. A handbook of shrimp pathology and diagnostic procedures of diseases of cultured Penaeid shrimp[M]. Baton Rouge, Louisiana, USA: World Aquaculture Society, 1996: 9-14.

[37]Sanchez-Zazueta E, Martínez-Cordero F J, Chávez-Sánchez M C, et al. Quantitative risk assessment of WSSV transmission through partial harvesting and transport practices for shrimp aquaculture in Mexico[J]. Preventive Veterinary Medicine, 2017, 146: 27-33.

[38]Dieu B T, Marks H, Siebenga J J, et al. Molecular epidemiology of 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 within Vietnam[J]. Journal of General Virology, 2004, 85(12): 3607-3618.

[39]Tang K F J, Lightner D V. Low sequence variation among isolates of infectious hypodermal and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 (IHHNV) originating from Hawaii and the Americas[J]. Diseases of Aquatic Organisms, 2002, 49(2): 93-97.

[40]范东东,魏永伟,苗 亮,等. 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rosenbergii)传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HNV)的流行病学调查[J]. 海洋与湖沼,2015, 46(5): 1153-1159.

[41]Tang K F J, Poulos B T, Wang J, et al. Geographic variations among infectious hypodermal and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 (IHHNV) isolat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infection[J]. Diseases of Aquatic Organisms, 2003, 53(2): 91-99.

[42]Chai C, Liu Y, Xia X, et al. Prevalence and genomic analysis of infectious hypodermal and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 (IHHNV) inLitopenaeusvannameishrimp farmed in Shanghai, China[J]. Archives of Virology, 2016, 161(11): 3189-3201.

[43]Van Thuong K, Van Tuan V, Li W, et al. Effects of acute change in salinity and moulting on the infection of white leg shrimp (Penaeusvannamei) with 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 upon immersion challenge[J]. Journal of Fish Diseases, 2017, 39(12): 1403-1412.

猜你喜欢
防城港凡纳滨钦州
北部湾港钦州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获奖证书
防城港供电局:多措并举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西部陆海新通道背景下加强钦州水上消防建设的思考
钦州海鸭蛋中重金属铅、镉的含量特征
纳米塑料和二氧化钛食相暴露对凡纳滨对虾血细胞功能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重型高架移动铜精矿石漏斗应用设计
凡纳滨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防治研究进展(二)
凡纳滨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防治研究进展(一)
凡纳滨对虾“正金阳1号”获批水产新品种证书
初遇防城港海味珍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