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集输系统化学助剂有害成分探讨

2018-06-05 10:15胡伟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11期

摘 要 目的 识别和分析油气集输系统化学助剂有毒有害成分,便于企业采取针对性的防护对策。方法 选取两个采油厂联合站为研究对象,采用职业卫生调查法、职业卫生检测法。结果 集输系统联合站主要采用的破乳剂、缓释剂、杀菌剂中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有甲醛、甲醇、甲苯、二甲苯、乙苯、环氧氯丙烷、甲苯二异氰酸酯(TDI)、环氧乙烷、环氧丙烷等有毒物质。

关键词 油气集输 化学助剂 有害成分

中图分类号:TE39 文献标识码:A

某油田进入中后期开发,化学驱油采油技术得到了大规模的应用。在油气开采过程中,为提高原油采收率,注水、注聚、油气水分离、污油净化、污水处理等生产工艺需要加入大量的破乳劑、缓蚀剂、杀菌剂等化学助剂。这些化学助剂种类繁多、成分复杂,大多具有一定的毒性,不少含有高毒物质,给加药工人造成了较大的职业健康损害,不少出现了轻微职业中毒现象。

1对象与方法

选取A采油厂、B采油厂油气集输系统联合站为研究对象,采用职业卫生调查法、职业卫生检测法研究各类化学助剂主要危害成分,识别职业病危害因素。

2油气集输系统化学助剂有害成分识别与分析

2.1破乳剂

破乳剂主要是以多乙烯多胺、丙二醇、各类树脂等不同官能团与环氧乙烷、环氧丙烷聚合而成的高分子聚合物,在常温下是一种浅黄色粘稠液体,分为水溶性和油溶性两大类。油溶性破乳剂不溶于水,溶于乙醇、苯、甲苯等有机溶剂,成品以甲苯或二甲苯为溶剂,更适用于富含沥青质胶质的稠油,提高破乳效果。改善原油输送条件。原油破乳剂都具有毒性,其毒性主要来自使用的甲苯、二甲苯、重芳烃和甲醇等有机溶剂。通过调查与实验室检测分析,采取化学分析与最大接触浓度(模拟最大接触浓度)职业卫生检测法相结合的手段进行分析研究,重点定性、定量综合识别其中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出其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甲醇、甲苯、二甲苯、环氧氯丙烷、甲苯二异氰酸酯(TDI)、环氧乙烷、环氧丙烷等有毒物质。其中,甲醇、甲苯、二甲苯作为常见的化学剂有机溶剂,是化学剂中最常见的有毒物质,也是经常被隐瞒的有毒物质。

2.2缓释剂中有毒化学成分研究

油田采出水水质复杂,具有较高的矿化度和温度,含有H2S和CO2 等腐蚀性气体,有微生物生长,有污油,易结垢等特点,所以腐蚀非常严重。因此为减少注水系统腐蚀,需用缓蚀剂来控制腐蚀。缓蚀剂的作用机理是通过在金属表面上吸附成膜,使金属与腐蚀介质隔离,起到抑制腐蚀的目的。油田水处理系统用缓蚀剂主要有三种类型,即氧化型、沉淀型和吸附型。氧化型缓蚀剂是使金属表面生成一层致密且与金属表面牢固结合的氧化膜,阻止金属离子进入溶液,抑制腐蚀。沉淀型缓蚀剂是与腐蚀环境中的某些组分反应,在金属表面上形成一层沉淀膜,从而阻止金属的腐蚀。常用的无机沉淀型缓蚀剂有:聚磷酸盐类、硼酸盐类、乙二胺四甲叉膦酸(EDTMP) 等;常用的吸附型缓蚀剂主要有:有机胺类、磺酸盐、脂肪酸类和木质素等。磺酰胺化合物多用于高氯离子水质的处理;多氨基羟基化合物可作为酸洗缓蚀剂,缓蚀率高达98%。通过缓释剂生产工艺调查和实验室分析,其主要危害成分包括甲醛、乙苯、二甲苯等。

2.3杀菌剂中有毒化学成分研究

微生物腐蚀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腐蚀,它是由于微生物的直接或间接的参加腐蚀过程所引起的金属毁坏作用,造成地层堵塞,损害油层渗透率,降低设备传热效率。油田采出水中含有微生物主要有硫酸盐还原菌(SRB) 、腐生菌、铁细菌等,其中硫酸还原菌对腐蚀影响最大。油田水处理中用杀菌剂主要分为氧化型和非氧化型。氧化型杀菌剂是具有强烈氧化性的杀生药剂,通常是一种强氧化剂,对水中微生物作用很强,它借助氧化作用杀死微生物,氧化型杀菌剂中应用最广泛的是氯及其制品,包括氯气、臭氧、次氯酸钠等。非氧化型杀菌剂:非氧化型杀菌剂是不以氧化作用杀死微生物,而是以致毒剂施用于微生物的特殊部位导致微生物死亡,因而非氧化型杀菌剂不受水中还原物质的影响。二硫氰基甲烷和戊二醛是两类常用的非氧化型杀菌剂,季膦盐类、有机胍类、异噻唑啉酮等是新型油田用杀菌剂,具有广谱高效、稳定性好、低毒、对硫化物稳定等特点。通过缓释剂生产工艺调查和实验室分析,其主要危害成分为甲醛。

3结束语

通过对采油厂集输系统联合站主要采用的破乳剂、缓释剂、杀菌剂的调查与分析,结合实验室检测分析,识别出其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甲醛、甲醇、甲苯、二甲苯、乙苯、环氧氯丙烷、甲苯二异氰酸酯(TDI)、环氧乙烷、环氧丙烷等有毒物质。

作者简介:胡伟(1983-),男,硕士研究生,工程师,研究方向:职业卫生检测与评价。

参考文献

[1] 侯光庆,平庆玲,周晓蓉.油田三次采油技术开采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14,32(05):302-304.

[2] 邢亚飞,常志强,杜文霞.某采油厂联合站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J].中国卫生工程学,2009,8(01):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