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生态文明内涵阐释

2018-06-05 10:33潘荔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共产党人新时期

潘荔

摘 要 生态文明思想内涵丰富,本文根据概念的由来和演变以及不同专家学者的概括,总结出生态文明思想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认识到生态文明不是资本主义的绝对产物,也不是单纯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而是在确立社会制度上对经济、政治、社会、人与生态的全方位的建设与发展,从而形成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稳定的关系。

关键词 新时期 共产党人 生态文明内涵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片面强调经济发展的速度,而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导致整个经济社会与生态发展不平衡,“产生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矛盾”。随着社会发展,中国共产党坚持立足国情,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也多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对此,对党的生态文明思想和内涵进行探头具有重要意义。

1生态文明内涵阐释

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归纳出生态文明广义和狭义两点。“广义上生态文明是经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社会文明高级稳定的发展形态。它是人类对理想社会美好向往和发展方向思考的价值理性。狭义上看生态文明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一起构成执政党治国理政的方式和手段。”本文从狭义的角度进行阐释:

1.1生态文明概念的由来和演变

“‘生态文明一词早期频繁出现在生态(环境)伦理学,成为这门学科特定的科研和实用对象”;之后伴随着社会进步以及文明发展的成熟程度,演变成现代社会的国家领导人有效治国的科学理念和实践方式。如前所述,“生态文明”最初在生态(环境)伦理学科被理解为复合词“生态”和“文明”。

1.1.1生态与文明概念的由来和演变

第一、生态概念的由来和演变“生态”来源于希腊语,即生存发展环境。早期生态伦理学指生物在一定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状态,也指生物特有的生理性状和长期稳定的生活习惯。1865年,海克尔最早从生态学科理论演化的角度提出这一词,他认为生态就是动物处于有机环境和无机环境稳定关系的常规状态。当今社会,由于学科领域之间交叉和渗透,“生态”涉及范畴也愈加广泛。在整个生物和社会系统,不管是自然界动植物还是微生物,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不断调节维持着整个生态系统平衡和开拓生物活力的空间;它们维护生物整体性、依存性、稳定性、多样性同时充分尊重和支持生态内部个体发展独特性、自主性、活跃性、潜在性,以便协调环境承载力的包容度和可持续发展度,有利于整个生态系统良性发展。

根据“生态”在生态(环境)伦理学的概念联系社会主体人“依赖”的“生态”,即社会生产力的物质基础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与环境构成。“以纯粹的自然条件为前提,通过一定竞争选择自然存在物,生物要素、环境要素以及诸要素之间择优统筹再组。”在如前所述的生态各要素处于选择重组合作竞争有序的统一体中,不同性质、形态、力量的团体之间势必存在对立统一作用。因此,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和科技的突破创新,人类作为生态的组成部分,需要从生态平衡系统的组成部分中获得维持自身生存发展的物质资料,并在此同时维持生态平衡。“与此同时,进行改造主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使得与生态环境紧密联系,不过施加给生态的反作用力超出它本身最大限度的环境承载力以及空间活力,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稳定状态。”因此,我们必须从各个方面认识人类与生态之间的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使其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第二、文明概念的由来和演变。“在中国,‘文明一词历史久远,这两个字最早见于《周易》,其意义与现在有所不同。在《周易乾文言》中有“见龙在田,天下文明之说,文明兼具物质和精神两种属性。”“我国古代‘文明一词与伦理、文治、教化密切相关。”唐代孔颖达把“文明”和后天教育相联系,通过教育提高社会整体文化素养,实现社会美好。到了近代,梁启超、康有为认为现代文明通过实施开放的政策实现不同文化环境下的自由交流,达到通明贤达,让社会朝着更加积极美好的方向发展而自发形成的环境。因此,结合前文简单解释“文明”概念: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前的文明指“提倡通过后天教化以及开放的交流环境,推动社会发展纯净朴素本真的自然文明”。在西方,‘文明英文是Civits,来源于拉丁语,原意为公民的道德品质、精神、信仰和社会生活准则被奉为标准或者规范。“英国人类学家泰勒于1871年出版《原始文化》,文中对‘文明作出界定: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稳定状态,这样的界定使文明成为独立概念。此后,文明相对蒙昧、野蛮、文盲、堕落,未积极发展社会状态而言,确定为努力创造全部成果的人类社会积极向上的发展状态。”

1.1.2生态文明概念

中国共产党人确定“生态文明”概念之前,专家学者对它的概念归纳局限于生态文化学、哲学、政治学、环境学等。 “1985年2月18日,中国生态学家叶谦吉先生首先从生态学以及生态哲学角度阐释生态文明,即人改造自然取得成果同时保护自然,两者维持和谐统一关系。”政治学者俞可平从人与自然实践关系角度,对生态文明作出阐释。结合前面专家学者对生态文明作出的定义,本文从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结合的角度阐释生态文明,是指遵循自然规律,人与自然、人与人(社会)和谐相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综合上述众多专家学者从不同学科角度对生态文明概念归纳,由此得出:部分专家学者从自然科学或者社会科学层面,通过纯粹的生态环境学、伦理学、环境学等相关学科结合生物、化学、物理、地理、文化、历史、政治内容,较为完整系统地阐明生态起源、发展、进化,最终人类在主客观条件限制下对整个生态认识程度,相互关系以及如何被人类合理使用,造福人类,未来如何发掘未认识自然物等内容。此类研究用大量笔墨阐述自然环境(科技)、生态保护、生态道德以及生态政治等内容,强调生态和人类社会文明进程密切相关。基于上述认识和分析,本文认为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体在人与自然、人与人(社会)和谐相处前提下,作出推动社会发展的成果的总和,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2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内涵

1.2.1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概念提出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承担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重任;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共产党人开创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先河,任重而道远;继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提出“三个代表”后,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之一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此时概括性提出“生态文明”。党的十七大,以胡锦涛为代表共产党人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并把它和科学发展观紧密联系在一起,首次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写入党章,为继任者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指明方向,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建设基础。党的十八大,我们党把生态文明建设路径写入党章,并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九大,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共产党人进一步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并把美丽写入党代会报告。这一观点表明我们党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不再唯经济利益至上,而是遵循客观规律进行经济建设,让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并上升到治国理政的战略和实践高度。这一认识体现我党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社会三者关系,让人、自然和社会三者和谐共生,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动力。这一过程,为当代中国进步发展奠定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发展力量源泉。60多年来,从建国初基础层面建设逐渐上升到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中国共产党人无不致力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探索。

1.2.2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内涵阐释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超越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必然产物。在资本主义社会不能从本质上解决不合理的生产生活发展观念和不科学的生产方式时,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基础上进行工业化生产生活发展,科学创新地提出“生态文明”思想并协同全党全国人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方位和全过程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为四位一体的文明建设全局,同时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高要求和目标之一。中国共产党人在结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带来问题并结合社会主义中国国情和发展现实提出的“生态文明”显然超越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不理性的生产方式。事实证明,提倡并实施“生态文明”不仅符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而且通过转变过度追求产量和速度效益观念和转变奢侈浪费的生产生活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并利用高新技术,协调生产发展,生活改善,优化生态环境三者关系,全面促进经济社会和“人”可持续发展,解决资本主义工业化不科学的生产发展观念和生产方式,从而延滞生态危机发生时间。

生态文明不是资本主义工业化必然产物。它既不是资本主义社会专利,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所特有的产物。它属于经济社会科学的生产方展观念和方式并且符合全球化可持续发展要求。生态文明没有制度上的烙印,如同邓小平回答社会本质时用“既不姓资,也不姓社”。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内涵丰富,不仅包含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也包含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生产力发展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比如,追求、信念、梦想等内容。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内涵作出全面阐释,需要结合中国国情,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和结合生态文明广义和狭义概括,还要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际情况,不仅要求人与自然和谐,更要求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和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更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生态文明思想与实践需要结合科学发展观,丰富和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及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的全面发展和幸福,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中国梦。因此,不仅要探究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更要挖掘其理论来源。

参考文献

[1] 姜春云.跨入生态文明新时代[N].光明日报,2008-07-17.

[2] 王明初,杨英姿.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人民出版社,2011.

[3] 王明初.生态文明新形态新要求新机遇[N].海南日报,2007-11-26.

[4] 王宏斌: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5] 张斌.精神文明导论[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6] 刘湘溶.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了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2.

[7] 刘思华.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论的若干回忆[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

猜你喜欢
共产党人新时期
《共产党人》发刊词(节选)
共产党人的感情
修炼好共产党人的“心学”
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关于共产党人“心学”的几个问题(下)
新时期农村气象观测及防灾服务探索分析
担当是一名共产党人是否忠诚的试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