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政府创新思维管理的路径

2018-06-07 15:55谭丽娟,石慧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8年8期

谭丽娟,石慧

[摘 要]创新的本质是进取,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激情。本文从我国政府创新思维管理的背景、新思维等层面进行深入探讨,试图寻求和我国政府相适应的创新思维管理的途径,希望能够为相关实践活动提供借鉴。

[关键词]政府创新;思维管理;路径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8.08.089

[中圖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8)08-0-02

面对新形势与新任务,我国政府管理体制仍存在诸多需要改革创新的地方。因此政府需要加强创新思维管理,创新我国政府管理的方法,以更好地实现政府的既定目标,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

1 政府创新思维管理的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现在社会已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一是新的商业模式。工业时代的商业模式是泰勒、福特制,而新时代,即DT时代,有新的商业模式,消费者可以直接与企业进行交流。针对消费者提出的个性化需求,厂商需要采取小批量生产和定向供给,从而消费者的角色就发生了某种变化,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参与者。二是新的支柱产业,推动了DT(Data Technology)时代的到来,催生了新的产业,改变了传统的产业,淘汰了落伍的产业。三是新的投入要素。过去投入的要素主要是资本、劳动力、土地等,而新的时代在过去生产要素的基础上,有了新的投入要素,那就是数据。四是新的基础设施。旧的基础设施依然重要,但是在新时代也增加了新的基础设施,那就是云计算。大数据必须通过云计算才能驾驭大数据,才能深入挖掘大数据的价值。五是新的文化与习惯。传统工业的文化习惯就是命令与控制。那么DT时代有了新的文化习惯,即开放、透明、分享、责任,它是互联网思维的本质特征。六是新的组织模式。工业社会的组织模式是泰勒制,该模式的动作研究、行为研究能够有效提高生产率,而DT时代采用了新的组织模式,即网络平台制。这是一种新的组织模式,如网约车里的滴滴打车,享受的是滴滴打车的网络平台。另外有新的组织的方式,模式是静态的,方式是动态的。从组织方式来看,从线性的组织方式到云端制。那么线性的组织方式就是从A到B、从B到C、从C到D。而现在是根据云端运用信息技术提供的指引,自动地去补货,自动地去配送,从而实现了全球化管理。

新时代的本质特征主要有两点。一是新时代分工与协作体系实现了新的价值。传统时代分工与协作两者之间的矛盾,基本前提是以分工为前提的协作。分工是工农的分工,但可不是肢体的分工,而新时代的云端制,简单地说就是大平台加海量的小前端,它是以协作为前提的分工。2016年阿里巴巴在全世界的销售量,已经超过了沃尔玛,实际上就是平台企业战胜了传统的销售企业,所以说这是它一个方面的价值,即协作走向大规模、私事化、自发化和社会化。二是分工与协作体系实现了新的飞跃。在传统的工业社会时代,分工要提高效率,就必须深化分工,要深化分工必然要提高交易成本,由此形成了一个困局。这个困局就是分工深化与交易成本的提高,形成了一对刚性矛盾。人类只要解决不了这对刚性矛盾,就会影响社会分工的程度。社会分工不可能深化到一定程度,因为深化到一定程度,将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交易成本。也就是说分工越是深化,交易成本越是居高不下,这是一对刚性矛盾。实质上,分工与协作体现了新的飞跃,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协作走向大规模、私事化、复杂化和社会化,这一堆刚性矛盾在新的时代开始解扣。不断的深化分工与交易成本的持续下降,是一个时代进步的标志。第二,厂商、平台、消费者都依托一个统一的平台,通过协同创作价值。在这种背景下,政府有必要进行创新思维管理。

2 政府创新管理的新思维

公共管理领域和政府管理领域的新思维,就是从公共行政迈向公共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层面。

(1)从行政权力的重新配置运行到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行政权力是公共行政的灵魂,是公共行政的主线,没有行政权力就没有公共行政。从1982年以来,我国已经进行了多次行政体制改革,必然涉及机构的撤、并、合,也就是政府机构的进退流转。现在的简政放权就是简化政府权力,涉及行政权力的重新配置和运行。其中人民群众迫切希望政府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那么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便功不可没,如果没有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在经济下行这种状态下,不能保证就业,因为简政放权之后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形成了一定的气侯,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但是,从行政权力的有效配置运行走向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实际上还离不了行政权力的有效配置运行。在这个基础之上,我国要把更多的注意力和公共资源,投向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

同时,我国还要优化公共服务的制度安排。优化公共服务的制度安排不单纯是政府购买服务和公司合作,还包括以下两个方面。①优化公共服务的制度安排要抓3个基本的要素:优化公共服务安排者、公共服务的生产者、公共服务的成本支付者。根据这3个要素对教育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养老公共服务等多种多样的公共服务进行制度安排。②构建主体多元、方式多样的公共服务供给新格局,并抓住5个特点:主体多元、公平对待、错位互补、方式多样、竞争有序。

(2)从单中心的管理控制走向网络化的协同共治。单中心的管理控制是马克思官僚制的基本要求,也是过去泰勒制的基本要求。现在要从泰勒制走向网络平台制,从福特制走向云端制。政府管理应该从单中心的管理控制走向网络化的协同共治。协同共治是最大限度地统筹政府系统的公共资源,以及全社会一切积极因素以解决公共问题,同时,政府在制度上做出相应的设计和安排,以更好地发挥公民、企业以及社会组织在公共事务管理与公共服务中的作用。

(3)从依法行政与科学行政的统一,走向依法行政、科学行政、效能行政的统一。简单的说是从二合一走向三合一。科学行政首先是行政体制的科学化,然后是管理方式的科学化。行政体制的科学化必然要求组织架构、行政职能、行政职权配置和行政运行机制的科学化。管理方式的科学化,必然要求遵循公共行政自身的客观规律、公共行政对象的运动规律和时代的客观要求。依法行政是指机构法定、职能法定、权限法定、程序法定和责任法定。目前,职能法定、权限法定、程序法定和责任法定取得了很多成效,但机构法定的执行效果还不理想。效能行政是取得社会效果、实现公共项目的目的。政府要做到科学行政、依法行政、效能行政三合一,就要依法推行绩效管理,就要克服对绩效管理的恐惧和疑虑。政府不仅不能放弃绩效管理,还要长期坚持。

3 政府创新思维管理的路径

新时代,政创新思维管理的路径,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新时代政府与社会协同共治。具体包括以下4个层面。

(1)借助统一开放的数据平台,满足社会的公共需求。目前,地级市和县普遍建立了服务中心,其实是一个实体平台,但数据库之间并不是相通的,存在碎片化的现象和问题。因此,为了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各级政府应运用统一的、开放的数据平台为企业提供统一的审批服务,为普通百姓提供统一的公共服务。只有这样才能更加从容、更加主动、更加巧妙地平衡社会的公众利益和政府的公共利益。

(2)政府要善于跨界配置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目前,在大数据挖掘方面,社会上的专业公司比政府更有优势,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让专业公司进行大数据挖掘,实际上政府是在跨界配置政府资源与社会资源。以网约车为例。网约车是大数据技术,简单地说是新技术催生的新经济和新经济催生的新业态。网约车平台公司拥有大量的数据,实际上网约车这个平台公司既是政府监管的对象,又是政府监管的合作伙伴。

(3)政府要善于同时配置行政治理机制、市场治理机制和群治理机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庄重地向全社会宣布,企业上市发行股票要由审批制改为注册制,但时至今日还没有采取注册制。现在世界各国比较成熟的做法如下:一是对上市发行股票的企业进行监管,这是行政机制;二是让市场机制向股民披露信息不真实、不完整的那些企业,间接地协助政府对上市公司进行监管,同时配上市場社群机制这些形形色色的社会组织,严把关口维护群众的利益。

(4)政府善于综合运用协商、协调、协作和协同4种工作方式。协商,即多元主体之间为解决同一公共问题而进行的彼此平等商量,达成的共识,它起到以服务之心行监管之责。协调,即消解矛盾,配合行动,更好地依法去履行职责,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协作,即根据协议一起行动。例如,签一个联合惩戒的备忘录时,若干监管部门要对违法的市场主体进行联合惩戒,形成足够的震慑力,从而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协同,即多个行为主体围绕共同目标,自发地与其他行为主体进行配合与协作,从而实现共同的目标。在公共领域,政府要借助统一的大数据平台,实现真正的互联、互通、互助。

主要参考文献

[1]朱婉菁.社会嵌入与政府管理创新的可持续性[J].武陵学刊,2015(4).

[2]颜碧莹.大数据时代下政府管理创新的途径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5).

[3]郁建兴,黄飚.当代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的新进展——兼论纵向政府间关系的重构[J].政治学研究,2017(5).

[4]高翔.公民参与视角下的地方政府创新及其绩效——基于浙江省19个地方政府创新项目的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5(5).

[5]韩福国.地方政府创新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联性——基于中国区域间地方政府创新差异的跨案例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

[6]吴建南,马亮,苏婷,等.政府创新的类型与特征——基于“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获奖项目的多案例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11(1).

[7]陈雪莲,杨雪冬.地方政府创新的驱动模式——地方政府干部视角的考察[J].公共管理学报,2009(3).

[8]吴建南,马亮,杨宇谦.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的动因、特征与绩效——基于“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的多案例文本分析[J].管理世界,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