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水浒传》中梁山英雄的匪性

2018-06-07 09:37尹玲丽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阅读习惯水浒传

尹玲丽

摘 要 《水浒传》中的梁山英雄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行侠仗义的一面,但总的看来,梁山英雄品性中恶的成分占据上风,匪性是其中不容忽视的要素。梁山好汉的匪性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有三言两语不和便对平民百姓拳脚相向的小恶,更有视人命如草芥、杀人不眨眼的大恶。然而,几百年来,梁山英雄的匪性却很容易被人忽视,其原因主要与作者的创作主旨和读者的阅读习惯有关。

关键词 小恶 大恶 创作主旨 阅读习惯

《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青少年必读书单中的推荐书,其中一些篇目还被选入了高中语文教材。然而也有不少学生反映,读《水浒传》时常会被里面的暴力血腥场面震惊到,对此,我们该如何看待呢?

说起《水浒传》,梁山英雄行侠仗义,豪爽勇敢,锄强扶弱,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种唯美的思维定势影响了很多人。梁山英雄确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行侠仗义的一面,但总的看来,梁山英雄品性中恶的成分占据上风,匪性是其中不容忽视的要素。梁山好汉的匪性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有三言两语不和便对平民百姓拳脚相向的小恶,更有视人命如草芥、杀人不眨眼的大恶。

《水浒传》中梁山好汉固然有锄强扶弱的侠义面,但是许多好汉自恃武功高强,有着强烈的蔑视众生的心理。小说中随处可见这样的例子:第四回鲁智深在五台山出家,四五个月酒肉未沾,心中正急得慌,正巧一个汉子挑了一担酒上山去卖,鲁智深便去讨要,讨要不成,硬是打倒汉子抢了酒吃;第十回林冲在山神庙杀死仇人后,到树林草屋中避雪,因饥寒难耐向庄客讨酒喝,被拒绝后,便用枪杆乱打,将庄客统统打跑,独享抢来的酒;第十二回,武松来到一酒店,嫌无酒肉,便找店家的茬儿,“往店主人脸上只一掌,把那店主人打个踉跄,直撞过那边去”,打得“半边脸都肿了,半日挣扎不起”;第十七回,杨志丢了生辰纲后,路过一酒店吃霸王餐,店家自然不同意,杨志便与店家打斗起来,甚至脑中冒出一个念头“结果了这厮一个”,仅是一顿饭钱,杨志竟然狠到要取人性命。

如果說上面列举的事例还只是梁山英雄匪性中的小恶,那么想要真正看清他们匪性的本质则应该从其杀人如麻、视人命如草芥的大恶来探究。

梁山好汉大多数是杀人后负案在逃的罪犯,他们把多杀、滥杀视为一种英雄行为,而死在这些英雄好汉手中的刀下鬼,绝大多数是无辜屈死的冤魂。第三十一回,武松返回孟州城寻找张都监报仇,在结果了张都监、张团练、蒋门神这三个仇人的性命后,又房前房后里里外外地寻找可杀之人,足足杀了15条人命后,武松才心满意足,出了“这口鸟气”。武松杀死那么多人是为了报仇似乎还情有可原,但李逵杀性大发时可是真正的滥杀无辜了。第四十回梁山好汉劫法场救宋江,李逵一马当先,“抡两把板斧,一味地砍将来…第一个出力,杀人最多”,“不问军官百姓,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渠,推到倾翻的,不计其数”。鲁迅先生曾说:“我却憎恨张翼德型的不问青红皂白抡板斧‘排头砍去的李逵。”

其实,凶残霸道的不仅仅是单个英雄好汉,对于整个梁山大寨而言,那更是极其凶残的有仇必报。梁山好汉劫法场救出宋江之后,回江州找黄文炳报仇,到了黄家,众好汉“见一个,杀一个,见两人,杀一双,把黄文炳一门内外大小四五十口,尽皆杀了,不留一人”;在清风山,为逼秦明入伙,好汉们在青州城外大肆屠杀;元宵夜,好汉们去北京大名府救卢俊义和石秀,他们冲入城中四处放火,大开杀戒,百姓黎民鼠窜狼奔、神号鬼哭,“可惜千年歌舞地,翻成一片战争场”。“只要是梁山好汉的对头,无论是清风寨,扈家庄,祝家庄,高堂州还有华州,大名府,东平府。只要是城破之日,对庄主,太守及他们的佐将,一定不分良贱,满门尽灭。”

《水浒》描写的这些英雄的劣迹暴行显然不符合现代人的思想观念,但是作者却让他们在恶贯满盈的同时极力对其进行美化和赞扬,把《水浒》创作成一部英雄传奇。几百年来,“梁山英雄并未因屠戮众生而被钉上历史的耻辱柱”,他们依旧是笼罩这光环的英雄好汉,那么,梁山好汉一直是被赞美的对象,是英雄侠义的化身,原因何在呢?

让我们试着从作者的创作主旨来寻找答案。《水浒》最突出的艺术成就应该是英雄群像的塑造,而全书巨大的历史主题主要是通过对起义英雄的歌颂和对他们反抗斗争的描写中具体表现出来的,也就是说,作者不是在贬诸位英雄,而是极力地赞美,是本着“英雄至上”的原则来创作的。因此,即使好汉们表现出劣迹,作者也有理由辩解,那就是“官逼民反”“乱由上作”。于是,作者在创作时便一味纵容英雄好汉们的土匪习性,如作者在描写梁山英雄功州陷府、打击敌视梁山的地方武装势力、甚至借道抢粮时的杀人放火场面时并没有感到有什么不妥,作者的感情倾向性十分明显,书中处处以梁山聚义为正义的坐标,凡是对此有利的就是对的,否则就是错的。作者这种强烈的偏爱态度,自然使其笔下的芸芸众生成了梁山英雄的陪衬。

我们再从读者的阅读情感和阅读习惯来分析。首先,作者的创作主旨和情感态度对读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许多读者的是非观跟着《水浒》的作者转,他们不自觉地将情感的天平偏向了梁山好汉一边,很容易忽视他们为非作歹的一面;而且作者以英雄话语为主创作的《水浒传》显然符合当时读者的口味,读者乐于接受这样的英雄。可以想见,四百多年前的读者群体和今天的读者群体在阅读心境、欣赏口(下转第103页)(上接第101页)味和人生观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梁山英雄们身上的匪气被轻易忽略不计恰恰折射出古人心中盲目崇拜、缺乏道德理性判断的情感价值评判标准。其次,读者们阅读时注重开头和结尾的阅读习惯也会影响自己的价值判断。许多人往往对开头出场戏份重的几个英雄如鲁智深、林冲、武松、柴进、宋江等印象比较深刻,读到小说的中间时,反而对接连出场的戏份少的徐宁、时迁、李俊等人物提不起太大的兴趣。其实,这也体现出作者在叙述顺序上用的心思,开头花费笔墨详写好汉的正义侠气,故意将众好汉为非作歹的匪行零星散布在中间各处略写,这样的详略结合自然不容易引不起读者的注意。加之结局叙述的是梁山英雄的正义出征,众好汉或死或伤的悲惨结局也会引起读者深深地伤悼和悲悯,好汉们成为被赞美的对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由此可见,不论是作者的创作主旨,还是读者的阅读情感与习惯,都容易使阅读群体的情感偏向他们所认同的英雄正义的化身——梁山好汉的一边。于是,几百年来,英雄的光环始终笼罩在梁山好汉的身上,使他们被世代称颂。

水浒世界里的芸芸众生在作者创作过程中的有意压制和读者阅读过程中的无意疏漏之下,就成了“失语的众生”,而造成他们生命悲剧的便是这群自称“替天行道、保境安民”实则凌辱百姓、残害众生的土匪、强盗一般的“梁山好汉”。水浒世界里好汉们匪性滋长的背后隐藏着多少痛苦、血泪、悲哀乃至廉价的生命,对于这些,作者不去关注,读者缺少关注,英雄们的历史则永远不会关注。

参考文献

[1] 施耐庵,罗贯中.《水浒全传》(绣像版)[M].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

[2] 陈洪,孙勇进.漫说水浒[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3] 王学泰.《水浒》与江湖[M].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阅读习惯水浒传
读《水浒传》,看北宋社会风俗
真正的好汉——读《水浒传》有感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初探
培养一年级孩子爱上阅读的方法与策略
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水浒传》绰号中智能文化的解读
《水浒传》(节选)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