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8-06-07 09:37张美辰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后备人才竞技体育培养模式

张美辰

摘 要 通过分析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如“大政府,小社会”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个人-家庭”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体教结合”走向“体教共生”竞技体育培养模式等,在此基础上,总结这些模式的优势与不足,提出针对性建议,为保证我国竞技体育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竞技体育 后备人才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在这科技,经济飞速发展,体育强国建设刻不容缓,改革竞技体育发展模式和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形势严峻的背景下,探讨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是促进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而且也是推进体育深化改革,提高我国国民身体素质,增强我国综合国力,进一步推进体育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我国现存的多种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和探讨,找出优势与不足,提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多元化培养模式与优化战略,为我国竞技体育更好的发展提供参考。

1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3种模式

1.1我国“大政府,小社会”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在“组织一条龙,思想一盘棋”的举国体制背景下,形成在政府的主导下,充分调动和利用国家体育资源,提高我国竞技体育水平。“大政府”是从权力的大小和管理事务的多少来说,我国竞技体育管理正处于“大政府”状态,社会在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参与度低,大并不代表强,小并不代表价值与能力的弱,属于典型的“大政府,小社会”模式。

1.1.1政府在竞技体育管理中的“独大”效应

政府力量是競技体育发展的主体,政府主导着竞技体育的目标,掌控着竞技体育资金的来源,发展的方向以及一系列内容。政府在管理层面低效导致竞技体育出现发展失衡局面。

竞技体育管理手段单一导致利益格局固化,竞技体育存在封闭性和控制性的特点。会造成各部门信息沟通不畅,部门之间协调不好。政府的“独大”使得竞技体育成为被孤立的王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依赖并且只有政府能掌控,单一的行政管理会阻碍竞技体育的多元发展。

1.1.2社会在竞技体育管理中参与度低

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有2个原因:一是职业竞技体育机制发展不顺畅。我国职业竞技体育改革并未得到真正的改革,开始出现伪职业现象。政府还是未能真正的放开手,让社会力量参与到竞技体育中来。体育行政系统项目管理中心与各项目协会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体育协会成为政府的延伸。

1.2我国从体教结合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体教结合的培养模式经过30多年的探索和改革,基本上解决了体育事业和教育事业之间不协调的矛盾,但是治标不治本,并没有从根本源头解决教育与体育之间的问题。国家运动员大都从小体校出身,并没有进行专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退役之后在进入高校进修,体教完全分割开来;高水平运动员也承受着学训矛盾的困扰;中小学生却存在着身体素质差,运动能力低下的问题;教育系统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困难重重,这些都是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也反应出教育与体育结合的弱化。体育需要教育,教育离不开体育是不争的事实。体育和教育存在于社会共生网络之中,互利共赢是良好共生关系的诉求,为达到体育和教育结合的互利双赢,必须把体教结合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变。

体教结合只是存在于教育系统的外在形式,当前要思考的问题是如何使教体一体化?我们体教结合”陷入了“金牌论”和“文凭论”的对立博弈中,为突破“体教结合”发展桎梏,我们可以从社会共生的视角寻找体育与教育的共生,“体教共生”是现实发展必然趋势。体教共生关系需要在主体平等、资源共享、条件制约的基础上进行构建。所以, 为了发展我国多元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我们还需做出更多的努力。

1.3我国“个人-家庭”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个人-家庭”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逐渐成为21世纪的新型培养后备人才的模式。家庭培养模式是指依靠家庭成员的力量,对运动员的培养完全由其家庭出资进行培养,家长负责运动员的生活、学习和训练,通过聘请教练,自费外出参加比赛来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在培养运动员过程中,家庭力量的作用占到了主导作用。比如丁俊晖、袁梦、华天等为代表的成功运动员的出现使得人们开始关注这种培养模式。

2结论与建议

(1)根据中国国情实际情况出发,提出竞技体育发展出现“强政府,强社会”培养模式,创造更多的机会让社会力量参与进来,政府与社会探索合作方式,共同促进竞技体育的发展。

(2)让体教结合走向体教共生,体教共生是客观存在的,体育与教育以学生作为纽带形成一种紧密联系,培养以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的模式。

(3)我国要从体育大国转变为体育强国的过程中运动员培养模式是竞技体育发展和转型的重要突破口,“个人-家庭”培养模式需要家庭承担起更大的责任,家庭教育与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同等重要。国家相关政策对于“个人 -家庭”模式的支持关键需要体现在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培养环境、形成一套系统的人才输入输出体系、构建一系列的“个人 - 家庭”培养竞技体育运动员支持模式。

参考文献

[1] 赵立霞,吴贻刚.“强政府、强社会”模式: 我国竞技体育改革的路径与策略探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7.

[2] 单凤霞.让“体教结合”走向“体教共生”[J].体育学刊,2017.

[3] 蒲鸿春.“个人 - 家庭”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7.

猜你喜欢
后备人才竞技体育培养模式
云南省投掷项目后备人才的培养研究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