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主要金融危机分析与启示

2018-06-08 14:05付得利
商情 2018年16期
关键词:经济指标金融危机

付得利

【摘要】纵观全球金融危机情况,1990年发生日本金融危机,1997年发生亚洲金融危机,2008发生年美国次贷危机。历史情况来看,危机十年周期明显。而目前正处于距离上一个金融危机十年的窗口上,有必要再次回顾危机以居安思危。本文从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金融危机爆发前主要经济指标的波动情况等角度对20世纪以来全球四次主要金融危机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最后,本文给出了通过比较而得出的结论与启示。

【关键词】金融危机;经济指标;危机模式

一、四次全球主要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

(一)1929-1933年美国大萧条爆发的原因

大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人们心里上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导致的白发消费不足和人们对未来的悲观预期导致投资需求不足导致总需求不足,总需求的下降是危机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凯恩斯经济学里,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不足构成了一年大萧条的主要原因。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认为由于美国世纪年代初期货币供给的不足而引起了通货紧缩,从而导致了经济衰退。因此,他认为货币紧缩导致了经济的大萧条。伯南克地认为与凯恩斯相似。他认为,总需求不足是此次金融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关于需求不足的原因,伯南克认为是一战后重新的国际金本位制度存在着先天不足,从而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国内货币供给萎缩,引起了需求的快速收缩,同时美国国内的银行业恐慌和企业不景气等问题使信贷规模下降,加剧了金融危机的爆发。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大萧条的成因主要是总需求的不足,加上金本位制度的缺陷进一步导致货币通缩,而将金融危机推向大萧条的深渊。

(二)日本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

1990年日本的金融危机使日本进人了萧条时代,直到今天,日本经济依旧没有特别的起色。日本之所以爆发如此大规模的金融危机,理论界争议颇多,但归纳起来一致认为有如下几个原因:首先,1990前日本长期高速增长带来的财富积累和乐观情绪导致过度投资。过度投资催生了资产泡沫,房价,殷价严重偏离实际价值。而同时,广场协议后,日元相对美元大幅升值,日本政府为防止日元大幅升值带来的负面影响,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吹大了泡沫。而当政府意识到巨大泡沫,开始逐步收紧货币政策时,股市开始暴跌,产生连锁反应到房地产市场,引爆金融危机。

因此,主要原因首先是房地产和股市滋生泡沫,最后政策失误“硬着陆”导致资产泡沫爆炸、产能过剩使得经济崩溃,陷入了“萧条的10年”。

(三)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

亚洲金融危机主要是从泰国开始的。危机前泰国本国货币相对日元的大幅升值,使对外出口大幅下滑,泰国国际收支失衡。面对着泰国大规模的经常项目赤字,国际投资者对泰国丧失了信心,外资大规模撤离。国家方面,一方面保持固定汇率,一方面又扩大金融自由化取消了对资本市场的管制,为外国炒家炒作泰銖提供了条件。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制,这些国家长期动用外汇储备来弥补逆差,导致外债的巨额增加。一方面,有较多的中期、短期债务,另一方面,本国的外汇储备又不足以弥补国及收支逆差,这个国家的货币贬值便是不可避免的了,但是为了保住汇率,就得继续借债维持汇率,于是不断的恶性循环,最终触发了泰国的金融危机。所以亚洲国家外汇储备的不足和外汇制度不当是当年金融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

综合来看,监管与政策的不同步,加上汇率制度与国家经济以及世界经济状况的不协调是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

(四)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

第一,是美国房地产市场虚假繁荣。在此次危机之前,美国房地产市场度过了近10年的繁荣期,使人们完全没有意识到风险,认为买入就会继续涨。这样的心理导致很多人贷款买房,而金融机构也借着此次房地产市场的繁荣过度开发住房抵押贷款,甚至鼓励那些没有固定收入,还贷风险很高的人也来贷款买房,这样的情况导致了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越吹越大,知道最后泡沫破灭,房价一降而不可收拾,很多人发现自己的房子现在的市值还抵不上贷款的额度,于是干脆选择放弃还贷:由于房地产市场泡沫的出现,政府采取提高利率等调控措施,导致还贷压力上升,许多次级贷款人无法还贷。银行收回房子后,由于市场低迷,银行根本无法以合适的价格出售房子,导致银行坏账越来越多,最后不堪重负,宣布破产。第二,在银行坏账越来越多的过程中,金融机构并没有实质性的去解决问题,而是隐瞒情况。开发金融衍生产品,将风险打包,层层出售,使风险进一步蔓延开来。因此这一方面也可以说是政府监管不力。最后美国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发展,长期处于低利率状态,大量增发货币,使得世界出现了全球性的流动性过剩。第三,流动性过剩导致了美国房地产市场的过度繁荣,以及金融衍生市场的过度繁荣,这些都为后来的危机埋下了伏笔。

二、金融危机爆发前主要经济指标波动情况分析

一般在金融危机爆发前,一些经济指标的变化会显示出征兆。为了进行全面的分析,本文将对金融危机爆发前的经济增长率的变化、经常项目占GDP的比重、股票价格、房地产价格四个主要经济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一)金融危机爆发前真实房地产价格指数分析

在不同的四次金融危机中,在危机的前一年,房地产指数向下波动明显,美国次贷危机前期,房地产价格指数呈明显下降趋势相对较晚,亚洲金融危机中泰国和韩国等国则在金融危机爆发四年房地产指数便开始跌。每次金融危爆发前真实房地产价格必然呈下降趋势,但此次美国金融危机中,房地产价格指数的变化与先前的金融危机相比略显滞后。

(二)金融危机爆发前真实股票价格指数分析

相比房地产指数,股票在危机前的征兆更加明显,除了亚洲金融危机中泰国股票市场连续几年一直是下跌外,其他三次金融危机股票价格指数原本都是上涨,在危机的前一年突然向下,波动异常明显。殷市波动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市场环境状况的反应,应当重视股市波动,防止因殷市而引发蝴蝶效应,触发金融危机。

(三)金融危机爆发前增长指数变化分析

金融危机爆发前一年,各个国家的增长指数都呈明显下降态势,特别在亚洲金融危机中韩国,泰国GDP增长指数在前一年由正转负,下降趋势异常明显。从结果来看,由于美国经济结构完善,市场本身在金融危机时自我调控的能力较强,再加上其对金融危机反应迅速,因此美国在金融危机爆发前期,其的波动幅度要小于其他国家,其抵抗金融危机的能力也强于其他国家。

(四)金融危机爆发前经常项目差额占GDP比重变化分析

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年,亚洲金融危机中有代表性的国家泰国、韩国和印尼的经常项目逆差和美国2007年的经常项目逆差基本上都在高位运行,并在金融危机爆发的前达到了最高峰,因此,国际收支的不平衡也是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指经常项目赤字的积累会加速了金融危机的爆发,而金融危机对经常项目赤字具有调节作用,一般来说,金融危机的爆发可以使经常项目赤字得到短暂的调整。

三、结论与启示

金融危机的历史在不断重复,这证明了人是可以两次甚至多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只有不断总结和吸取教训才能防患未然。对此,我们有如下结论和启示。

(一)保持稳健的金融体系

在稳健的金融体系下,内部或外部冲击或经济周期因素导致经济减速时,才不会发生金融体系紊乱。保持宏观经济基础的稳定。需要从国家宏观经济基本面着手,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在经济繁荣时期,金融产品的创新往往以更快的速度增长。然而金融产品的创新有利有弊,弊在可能会造成金融的不稳定,但是,金融创新在一定方面确实可以带来额外的利益,所以不管金融机构还是监管部门极其容易被金融产品创新带来的利益所吸引,而忽视了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美国次贷危机和日本的危机便有此方面的因素。对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来说,保持金融体系稳健运行尤其重要,不能盲目的为了与国际接轨,为了金融自由化,而忽视了本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和大规模的资本流动所带来的对国内金融体系的冲击及未来的风险,这种失误在遭受亚洲金融危机冲击的国家暴露无遗。因此,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经济体,在金融发展的进程中,改革金融体系使一定要与金融创新或者自由化的发展协调,从而保持稳健的金融体系尤为重要。对我国而言,中国的宏观经济环境总体运行良好,但经济在局部地区过热、行业的经济泡沫问题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宏观经济环境的改善应该是金融改革的重要条件。

(二)完善监管体系并加强金融监管

金融危机冲击下信心比黄金更重要,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救助是维护市场信心和金融稳定的“定海神针”。因此,不管在平时还是危急时刻,都有一定的必要维护央行权威。在监管方面,加强金融监管有两层含义。一是提高金融监管人员自身的监管水平,二是加强对金融产品创新和金融市场化中的一些不利因素苗头的监控和防控。并且时时注意监管政策与金融市场的协调性。对发达国家来说,金融监管主要体现在对金融产品创新的监控上,避免金融产品的过度、非理性且与市场改革不一致的发展。而要做到有效监控,金融监管人员自身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前提条件。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完善证券化风险防范法律制度,加强市场化监管,完善金融机构破产法律制度,加强监管成本意识,谨防国际金融风险,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监管部门应多多凋研金融机构,实践了解金融产品。只有对金融创新产品足够了解了,才能对其进行合理的判断,从而决定哪种金融产品的创新可以鼓励,哪种应該受到约束。对新兴经济体来说,金融监管应更多地体现在国际收支中,经常账户项目和资本账户项目资金的流动方面和非理性的信贷扩张及银行的不良贷款的层面。

(三)国际货币体系要与世界经济形势相适应

从美国的两次金融危机来看,国际货币体系与当时世界经济形势的不匹配是美国两次金融危机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如何使国际货币体系和世界经济形势相适应是国际经济社会应慎重考虑的。当然,国际货币体系运行难免与不断发展的世界经济与世界格局不相适应,而这些都是有一些经济指标可以反映,指标的变化也是世界经济格局变化在国际货币金融领域的反映,所以要做的便是让货币体系随着世界经济形式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只有金融系统的变化改革未能跟上金融产品创新的步伐、盲目金融自由化进程中重视风险的存在、金融监管和国际货币体系与世界经济形势的相适应才能有效的防范金融危机。

参考文献:

[1]米什金著.货币金融学(第四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刘静.战后日本金融自由化改革问题研究[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2)

[3]郑联盛.美国新金融危机与大萧条的历史比较[J].国际经济评论,2009(1)

[4]张明.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源、演进及前景[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12)

[5]伍戈,谢洁玉.论凯恩斯主义的理论边界与现实约束——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思考[J].国际经济评论,2016(5):82-99

猜你喜欢
经济指标金融危机
浅析金融危机化解救助的效果
浅析金融危机化解救助的效果
中国未来两年内是否会发生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国际金融体系改革
本周重要经济指标
本周重要经济指标
京津沪渝穗主要经济指标
京津沪渝穗主要经济指标2009年1—8月
京津沪渝穗主要经济指标2009年1—7月
京津沪渝穗主要经济指标2009年1—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