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2018-06-08 14:05曾烁
商情 2018年16期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

曾烁

【摘要】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使得发展中国家不得不重新考虑未来一定时期内经济发展的路径等诸方面,但是此轮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主要动因仍缘自发展中国家自身经济发展的结果。本文通过划分经济增长模式和时期,具体分析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模式的缺点,指出了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必要性,方向和路径、长期性和曲折性。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模式;外延增长;内涵增长

一、引言

经济增长的模式,主要研究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其有代表性的观点为“资本决定论”、“技术决定论”、“人力资本论”。“资本决定论”认为,生产投入要素由自然条件、劳动力和物质资本构成:“技术决定论”认为,生产投入要素因其价格的相对变动而具有相互替代性,资本一劳动比例的变化会引起资本一产出比例的变化,其中,技术进步起了关键性作用:“人力资本论”强调在经济增长中人的因素的重要作用,认为只有人力资本才能促进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的阶段,主要研究经济增长的历史进程。其典型代表是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论。罗斯托把经济增长过程划分为六个阶段: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大规模高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二、文献综述

赵江林(2013)指出判断一国经济发展战略是否发生变化主要是当该国外部环境或条件发生变化时,其经济发展的动力或路径有没有发生改变。一般而言,一国经济发展动力或路径在一定时期内很少发生改变或凋整。

但是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开放条件下,一国经济发展战略也容易受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特别是当一国生产要素比较优势丧失时,该国经济发展战略在遭遇外部冲击后会发生较大的改变或渊整,重新倾斜其资源配置,通过新的路径或采用新的动力部门来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此时外在条件的变化会推动本国加快结构调整步伐。”

韩喜平与杨艺( 2010)强调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城乡生产和组织的各种不对称性,实现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必须破除二元经济结构。

张亚斌与车鸣(2011)认为,某一外贸模式被发展中国家广泛使用时,会出现“合成谬误”:即一个国家采用某种外贸战略可以获得成功,但是当许多国家都采取相同战略时,则会受到出口需求的“加总约束”,导致所有国家都失败。发展中国家外贸模式必须适应本国特点,积极转型。这与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不谋而合。

谈世中(1996)在关于发展中国家发展问题的论文中指出,发展中国家发展理论和战略的凋整,必然要求其经济体制和增长模式进行相应的转换,以利于新发展理论和战略的实施。其核心是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逐渐从外延投入增长模式向内涵扩张模式过渡。发展中国家这种转换,反过来又将推动发展战略和理论的深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发展中国家在21世纪的振兴,影响到发展中国家经济在21世纪世界基本格局中战略地位的变化。

三、经济增长时期和模式的划分

传统理论认为,土地(自然资源)、劳动和资本是重要的一类经济增长源泉,它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通过数量增加(即要素投放量增加)来实现的。相对而言,技术进步是另一类不同性质或作用方式的经济增长源泉。它對经济增长的贡献体现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上,即通过提高资本、劳动,自然资源等诸要素的生产效率,使同样的生产要素投入能够提供更多的有效产出。

从扩大再生产的角度同样可以划分经济增长模式,即是生产要素的不同配置导致不同经济效益的增长范例。一般来说,它可分为外延投入增长模式、内涵扩张增长模式。前者在增加劳动力的同时,还需要投入其他生产要素,因此也可以说是增加投人的增长模式。后者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时,主要靠规模的扩大、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科技的进步、原材料的节约、管理水平的提高等。

四、经济增长问题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模式转变

战后,受西方凯恩斯主义经济思想和前苏联的影响,不少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过程中片面强调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实行国有化、集体化、工业化,限制和取消私人经济。它虽然在推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积极作用。但是,它却使原来不发达的市场经济日趋萎缩,使不成熟的市场机制不断被扭曲,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隔断了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其结果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体制僵化,缺乏活力,严重制约了其经济的发展。

自新世纪以来,相较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加速增长,其主要原因并非这些国家基本面状况的改善,而是极为有利的全球经济环境。在这种环境背后,是发达国家所实行的不可持续的经济政策。中国经济增长最初的推动力是对发达国家出口的迅速扩张,而在全球经济危机之后的近期,则是投资热潮。对于出口导向型的亚洲经济体来说,为了保持快速增长,它们需要降低对国外市场的依赖。

五、经济增长模式转换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经济体制和增长模式的根本转换,为推动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振兴,为其经济登上新台阶奠定了基础,并且促进了某些发展中国家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为其赶超发达国家创造条件。通过转变了经济增长模式和动力机制,增强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改善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和国际分工中的历史地位,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当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因此,它们的前景也会有差别。尤其是那些最不发达国家,在发展的道路上将遇到更多的困难,甚至出现曲折。然而,发展中国家经济体制和增长模式的转换,必将结出经济发展的丰硕果实。

参考文献:

[1]权衡,罗海蓉.“中等收入陷阱”命题与争论:一个文献研究的视角[J].学术月刊,2013(11):86-96

[2]张亚斌,车鸣.出口导向增长、需求约束与“合成谬误”[J].东南学术,2011(05):58-65

[3]赵江林.当前亚洲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调整:背景、方向与影响[J].亚太经济,2013(04):14-20

[4]韩喜平,杨艺.对二元增长模式的反思:基于发展的导向[J].学习与探索,2010(03):164-166

[5]李兴江与孟秋敏,发展理念的演变及启示[J].生产力研究,2005(12)-25-26

[6]谈世中,发展中国家经济体制和增长模式的转换及其影响[J].世界经济,1996(07):9-14

[7]陈小红,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06):62-65

猜你喜欢
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反贫困的路径分析
TPP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与应对措施
浅析依附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大数据时代下网络交易征税的国际比较及经验借鉴
发展中国家金融危机原因及形成机制
人口老龄化会提高主权债务违约风险吗?
经济发展和PPP制度对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PPP项目的影响
远程高等教育中的信息通信技术应用
发展中国家药品实验数据保护的应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