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历史形成与发展启示

2018-06-08 14:05徐彪
商情 2018年16期

徐彪

【摘要】以“节点”扫描的方式重温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历史形成过程,反思在新的历史征程中如何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对于巩固和发展我军最大的、最根本的政治优势,有效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新的历史使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历史回顾;发展启示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十九大把“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第一条,并将其写入党章。从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制度的历史形成与现实意义的耦合来深刻领会和贯彻落实这一基本方略,对于实现强军目标的强军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与现实意义。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百年理论与实践的探索结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走过九十载风雨历程的基本经验和必然结论。

一、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历史回顾

回顾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历史形成过程,从其自身完善的角度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早期探索

回顾千年历史,最早尝试建立防止兵权掌握在个人手里、由政党来领导军队的是国民党。大革命时期,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在黄埔军校和国民革命军中创立了这一制度雏形,当时中国共产党也参与了这一军事领导制度的创立。但随着大革命的失败,这一制度即被废除。随后,中国共产党在独立开展武装斗争过程中,继续对建立这一制度进行艰辛探索。南昌起义时,党在起义部队中成立了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作为党领导起义的指挥中枢。当时起义部队在军师两级建立了党委,团建立了党支部、党总支等基层组织。可以说,南昌起义标志着党领导军队的开始。由于当时形势的复杂性,当时党对军队的领导还存在着明显缺陷。毛泽东后来说,那时党组织“完全没有抓住士兵,即在叶挺部也还是每团只有一个支部,故经不起严重的考验”。

(二)形成确立

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第一次在班、排建立了党小组,将支部建在了连上,营、团建立了党委,要求部队一切重大问题都要经过党组织集体讨论决定。这套制度的建立,标志着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初步形成。然而在建军初期,好多人还对党对军队绝对领导这种新事物还难以接受。由此引发了红四军内部对如何建军的问题的严重分歧,直到“九月来信”支持了毛泽东為代表的新的建军思路,并在1929年12月召开的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上通过了由毛泽东亲自起草的指导红军建设的纲领性文献一古田会议决议,红军才确立了以党委制为核心的党领导军队的制度,这标志着党对军队绝对领导体制的确立。

(三)发展巩固

古田会议以后,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又在挑战考验中不断得以丰富发展。王明“左”倾机会主义在1931年的“赣南会议”上错误地取消了党委制,给党和红军造成了严重损失。直到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党的领导地位,才重新为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坚持与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道路。抗日战争爆发后,面对蒋介石逼我放弃军权的要求,党中央、毛泽东提…和确立了坚持党对军队的独立、单一领导,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的原则,这些原则的确立体现了党的绝对领导根本要求。新中国成立后,在1953年12月至1954年2月召开的全国军事系统党的高级干部会议上,进一步明确地把“党委统一的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作为党领导军队的根本制度。

(四)丰富升华

新的历史时期,受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滥等因素影响,又有一部分人对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产生了怀疑动摇。面对这种情势,邓小平同志要求军队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的军队”意识。东欧巨变、苏联解体后,西方敌对势力也希望中国能重蹈覆辙,极力鼓吹“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企图使我军脱离党的领导。面对这种情势,江泽民同志又从时代要求和国家民族根本利益出发,要求把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提升到“军魂”的高度来认识。新世纪新阶段,伴随改革的逐步深化社会深层次矛盾也日益凸显,意识形态领域斗争越来越复杂,党的执政地位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胡锦涛同志又站在新的时代高度,从建军治军的规律出发,把“听党指挥”置于人民解放军优良传统显要位置突出强调,进一步丰富升华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军魂思想。

二、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发展启示

党领导人民军队走过的九+-载光辉历程启示我们,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是保持我军性质和宗旨的根本保证。面对当今社会的大变革、思想观念的大碰撞、全球文化的大交融时代背景,面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推行西化、分化图谋的严峻挑战,面对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决抵制“军队非党化”、“军队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等错误思潮,保持军队党的建设科学发展。

启示之一: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适应我国国情、我军军情的历史选择,必须坚定“走自己的路”信念。党领导人民军队在91年艰辛探索中,拒绝并排除了西方模式和苏联经验,走出了一条完全属于自己的道路。党从大革命失败血的教训中,深刻认识到建立一支由自己亲自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极端重要性。从南昌起义开始,党就致力于创建这样一支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在近22年的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我军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屡屡打败国内外敌人,在完成解放事业和建立新中国中树立了永远的丰碑。新中国成立后,我军继续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出色完成捍卫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的历史任务,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事业中经受住了各种政治风浪的考验,以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和平之师闻名于世,赢得了党和人民的高度信赖和赞誉。反思党对军队绝对领导之所以能在我国形成发展,根本原因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是适应我国国情、我军军情,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符合全体中国人民意愿的唯一正确科学的军事领导原则和制度。对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其历史必然性,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道路。启示之二: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敌对势力错误思潮、行为的斗争焦点,必须警惕“曲线渗透破坏”企图。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斗争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始终是敌对势力对党攻击、动摇涣散军队的斗争焦点,必须坚决予以抵制和反对。党对军队绝对领导从产生一开始就受到不同错误思潮和势力的影响及压力。从党内来看,曾发生过照搬苏联经验的倾向,张国焘与党争兵权的军阀主义,以及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夺取党和军队最高权力的阴谋,等等:从外部分析,蒋介石在抗战伊始曾企图要我交出军权,西方敌对势力企图用其政治军事制度改造我党我军,等等。新的历史条件下,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一些西方国家对我实行西化分化的图谋不减反增,他们下方百计加紧对我实施渗透、分裂、颠覆、破坏活动。“兵权之所在,则随之以兴;兵权之所去,则随之以亡”。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党对军队绝对领导都在外扰内涌中巩固发展,我们丝毫不能放松与任何威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错误思潮和敌对行为作斗争。

启示之三: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紧系历史使命新发展、形势任务新变化,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丰富创新。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在不断解决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中形成发展的,必须积极适应不断丰富发展其内容。当前,最重要的是要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毫不动摇”与“与时俱进”的关系,积极探索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有效途径,健全完善保障机制,把全军的意志和力量凝聚到履行新使命、完成新任务的具体实践中。因此,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必须紧贴历史使命新发展,全面提高我军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的能力。要不断增强政治责任感,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常备不懈,为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发挥强有力的服务、保证作用。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必须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党的十九大报告强凋指出,“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军队党的政治建设必须以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为主要抓手,以健全军队党的各级组织和严格落实组织生活制度为平台,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不断为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原则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理论和实践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确保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地位巩固和制度坚实。

参考文献:

[1]张秋实.论中国共产党建军思想的形成和发展[J].湖北社会科学,2004(7):7-8

[2]张志贵.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历史经验与现实价值[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7(6):75-77

[3]印进宝.改革开放以来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理论与实践[J].军事历史,2008(6):16-22

[4]袁忠信.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基本实现方式[J].学习论坛,2007(8):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