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新理念,新开端

2018-06-09 02:52李婧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部编工具性新教材

李婧

2017年,一套崭新的小学语文课本开始在全国正式投入使用,因为是教育部组织编写,所以被统称为“部编版”语文教材。这套教材教材以全新的改变给我们一线教师提供了系统的语文知识教学体系、明确的教学目标、清晰丰富的教学素材,更富有科学性、指导性,让老师有路可循,有的放矢,找到了如何上出有语文性的语文课的方向。结合自己使用新教材的体会,我说说自己的看法。

一、旧版本教材的不足之处辨析

语文老师们都是欲极力为之一辩的,但是又从何辩起呢?确如其说,小学语文课堂不就是在认字词、读课文、育德行吗?除此之外,还教了些什么呢?语文课有体现语文核心素养吗?语文课有突出语文学科特点吗?没有!因为小学语文教材编排的内容没有这样的要求,也没有体现这样的语文教学思路。一线语文老师仅仅从教材的编排中看不出核心的语文素养、找不出明确的语文教学目标、理不出清晰的语文知识体系。所以老师只好自食其力,在混乱的教材中这里插一点文体知识,那里加一点语法知识,零零散散,顾此失彼,这也导致了一篇课文教下来一千个语文老师就有一千个教学目标的现象。而大多数的小学语文课堂则以课文内容和基础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以教学中的人文内容的熏陶和拓展为单元教学整合目标,至于语文核心素养什么的早已无迹可寻。而这套新编的部编教材也许为我们找到了答案。

二、一年级教材给我们的新开端

教材终于改版了。新教材新在哪里?我们可以先从一年级上册看到新的端倪。在此我举例进行说明。

1.汉语拼音情境图新意十足。

来看看以往教材和部编教材中《z c s》与《zh ch sh r》的情境图对比:以往教材,女孩在黑板上写字母“z”、可爱的小刺猬、蚕吐丝;部编教材,大树底下,小熊老师在教小刺猬认字母,小刺猬们可聪明啦,一下子就学会了,开始在本子上练写“z c s”。一旁,蚕宝宝高兴地在桑叶上吐丝。经过对比,不难发现部编教材一改以往教材“单幅、单一”的配图习惯,将情境图整合为一幅完整的画面,故事性强,展现的场景更有趣味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值得深入研读,拓展教学。

2.识字教学更具生活化。

部编教材新增了传统蒙学内容。传统蒙学是中华传统文化一部分,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教育意義。识字教学的开篇《天地人》,以传统文化三字经的形式,出现儿童生活中已经学会的“天、地、人、你、我、他”。学生接触自己学过的生字,信心很足,很感兴趣。《金木水火土》也是一样,在朗朗上口的同时感受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日月水火》以图文对照的方式学习8个象形字,从中渗透字理教学,通过感受象形文字的趣味性加激发学习汉字的兴趣。教学上突破了传统的借助拼音识字的模式,而是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童谣、故事等方式,激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识字的方式呈现多元化。

3.扩大阅读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重视课外阅读,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养成读书的习惯,做好课内外阅读的链接,关注学生的“语文生活”,渗透“全民阅读”,是本栏目的一个根本导向。在第一单元开设的“快乐阅读吧”里,让学生感受“读书真快乐”,激起阅读的欲望。本册教材在每个单元都安排了一次“和大人一起读”,起到与学前教育自然融合的作用。如果课堂上和老师、同学一起读,走出校门孩子就会模仿、迁移,和家人一起读,和邻居伙伴一起读。在这一起读的过程中,孩子们有了伴读,减轻了阅读压力,也获得了展示与交流的愉悦,这些会促进他们多读书,让读书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乐事。

三、反观部编教材的新特点

1.以工具性体现语文性。

部编教材主编温儒敏指出的七个创新点中提到,新教材有更加灵活的单元体例,单元结构呈双线――人文要素、语文要素,语文教学中无论是工具性目标还是人文性目标都应得到实现,重视语文核心素养,重建语文知识体系,这就明确了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改变过于注重课文中的人文教育而忽视语文工具性的教学模式,教学应更突出工具性的训练学习,语文课应该是教语文,而非教课文。

部编教材中每单元的语文知识点在语文园地、课后思考题、课文补白都有复现和强调,同时以“阅读策略”为主线组织单元内容,同时还强调文本意识,这就大大凸显了语文的工具性教学。

2.以主体性体现语文性。

部编教材主编陈先云指出的“六个意识”中强调,小学语文教学要凸显主体意识,指出语文老师应建构起真正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因此课堂上不能只注重夯实语文基础知识,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我们既要强调目标意识、强调语言文字的训练,又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要改变小学语文教学的尴尬现状,首先要改变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变教基础知识的教学为培养学生素养、探究能力、创造性学习为目标的教育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样所有文本就都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载体,而非学习文本内容的单一篇章。

3.以运用性体现语文性。

在教学中,我们还应该清楚语文课程内容和语文教材内容的关系,方能更好地契合部编教材的新教学理念。“语文课要关注表达:老师要关注学生的表达,将读、说、讨论、发言的机会留给学生;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表达,围绕课文、挖掘文本、关注作者的遣词造句。”所以我们的教学应该研究作者是怎么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描写的,而不是研究文中的人怎么样,文中的内容有哪些,由此看来,明确教什么甚至比怎么教更为重要。课文内容只是初步的语言输入,利用课文将课程内容内化,然后重组表达,这才是语文课的语文性所在。部编教材中阅读教学呈“三位一体”――教读、自读、课外阅读,把课外阅读纳入教学体制;要提高写作教学效率。这些创新点强调的是语文的表达、运用。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理解,最终在于运用,新教材让运用语文变为现实。

部编版教材的推广使用,进一步更新了小学语文教师的理念,使小学语文教学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里有了新的开端。我相信随着教材的逐步更迭,教师会对它有更多的评价,推动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

猜你喜欢
部编工具性新教材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例谈部编高中教材基于价值观立意的确定方法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浅谈部编历史教科书中插图的选取和使用
大还是小?
部编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中的国家认同元素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