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亚芬“莺莺”的百转千回

2018-06-11 07:16
东方电影 2018年6期
关键词:崔莺莺西厢记唱腔

方亚芬的办公室在位于复兴西路上幽静古朴的上海越剧院里,如今的她,被许多戏迷笑称为“方女王”,有着上海越剧院一团团长的名头。时间溯回到30年前,20岁出头,身着棉质长裙,烫着当年流行卷发的方亚芬,刚刚从上海市戏曲学校越剧班毕业,师从第一任上海越剧院院长袁雪芬,也就此入了“袁派”的门。

方亚芬回忆起当年的情形,笑说:“大家觉得我身形、扮相都好,也聪明灵气,但那只是表面现象,要让我自己说,我开窍比较晚,戏校毕业的时候20多岁,但照片看上去还是十几岁的样子,工作了也还是一股学生气,包括现在出去仍然有人觉得我不像戏曲演员。”外人眼里的方亚芬,在艺术道路上一路走得很顺,她对此并不赞同,说自己也坐过冷板凳,没有达到境界的时候只能熬。所谓“熬”,就是不停地学戏,学昆曲,演话剧,单位里只要给她演出机会,她就会好好表现,只为争一口气。

那个时候,让方亚芬和观众,以及与自己的人生产生巨大交织的一部戏就是《西厢记》。“实际上我进入‘袁派’的门就是因为《西厢记》中的一段《琴心》。以前会觉得‘袁派’就是《祥林嫂》,很好听,但太苦了,后来才发现还有那么美的《西厢记》,人有个认知的过程。《西厢记》对我来说是非常有缘的。我们在1991年、1992年开始排练,第一次演出我就因为饰演崔莺莺得了白玉兰奖,这应该是上天对我的眷顾,非常感谢《西厢记》。人生能有几回搏,能遇到几部自己喜欢的戏?真的很难得。”如今,方亚芬将再次以崔莺莺一角与观众见面,细细品味,这其中的缘分妙不可言。

“袁派”讲究的是韵律,没有“傅派”花腔女高音先声夺人、高亢亮丽的唱腔,也没有让你眼前一亮的身段,它如陈酒深沉含蓄、韵味醇厚,能让观者一点点地沉浸其中,而它本身也像古董一样在时间的河流里慢慢沉淀。作为“袁派”的传人,方亚芬继承了袁派唱腔的精髓,但她打破了当今越坛一个不成文的规定:谁将老师的声音模仿得像,谁就唱得好。她往往是根据人物的不同、剧情的需要来变换自己的声音,在演绎少女时清亮,比如《西厢记》中的崔莺莺、《蝴蝶的传说》中的祝英台;在演绎长者时浑厚,比如《夸夫》中的梁红玉、《啼笑因缘》中的凤喜……花衫、青衣、小旦、武旦,竟然没有这个“少女”不能演绎的,“表现个性不同的人物形象,我只需要真实细致地表现内心情感,唱腔反而起着辅助作用”。

“演员总是要台上见。人有得有失,在最容易浮夸的年龄,让你明白做人的道理。经过那段时间,我对人生的感悟、对角色的把握不一样了,青春不再是最大的看点,大家开始关注你在舞台上的修养。我的老师一开始就没有一招一式地教我,她先教做人,再教怎么演好戏。她说你要拿出真本事,有扛得住苦难的韧性才能铸造你的碉堡,才不会被他人轰倒。”作为演员,方亚芬能在台上唱出百转千回的心思;作为团长,她有责任把越剧的精华继续传承;作为老师,她想将这番话继续说给自己的学生听。“莺莺”,不能只为爱情折腰。

TALK 对话方亚芬

Q:

听说您以前就对《西厢记》情有独钟?

A:

我从进越剧院起就特别喜欢《西厢记》,我觉得这出戏就像昆曲的《牡丹亭》。越剧院有四大经典:《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西厢记》《祥林嫂》。王实甫笔下的崔莺莺是个复杂的人物,因为她永远是表里不一的。为什么京剧和昆曲里都有《西厢记》,但越剧的这出戏大家特别喜欢?因为有魅力。我老师说它唯一的欠缺就是不像《红楼梦》那样有大段唱腔。这次,我们的《西厢记》尊重王实甫的原作,去糟粕,取精华,就描写一个女孩的心理,既向往爱情又怕迈出去,戏到“拷红”为止,很过瘾。这个戏难演,过一点就俗了,不足吧,又太平淡。

Q:

当得知拍摄电影版《西厢记》时您是什么心情?

A:

从内心来说,很欣慰,也很高兴,毕竟我们还是填补了这个越剧四大经典的一个空白,只有《西厢记》没有被拍成过电影。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能够把它搬上银幕,实际上就是上天对我们的眷顾,但是有一点遗憾,如果当年及时拍,可能在外形上,我们这些演员会更符合人物,不过从表现人物的成熟度来说,肯定是现在更好。“电影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所有的电影人都会这么说,但是我们作为戏曲演员,从20岁左右开始排练、排演,到将近50岁的时候走上银幕,这更是一个惊喜。这份欣慰不仅仅是对个人而言,更是能给后辈留下一个范本,不至于等我们老了,教不动了,留下遗憾。

Q:

您能谈谈对崔莺莺这个角色的理解吗?

A:

我有时候会觉得我和崔莺莺就像生活当中的姐妹,但是崔莺莺这个角色有难度又有高度,你如果达不到就会显得有点平淡,你要是过了一点,就觉得不是她,不是大家闺秀,也不是处在封建环境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小姐。所以说她有一个度的准确把握问题,对演员表演的空间和要求比较大,而且还要紧紧地抓住观众的心。毕竟我们这个戏是一个轻喜剧,高雅的轻喜剧,不能落入俗套,这都是难点,也恰巧是崔莺莺富有魅力的地方。

Q:

在镜头面前扮演崔莺莺与在舞台上表演有什么不同?

A:

舞台表演就是剧场表演,它跟观众同处一个空间,你可以用身段、声线,用很多外在的东西把想说的表达给观众。但在影视表演里面,特别是崔莺莺这个人物,她是那种肚子里面做功夫的人,所以说她的很多情绪都是要靠眼神来表达的。影视表演需要更细腻,实打实地要靠丰富的内心去展现人物。

Q:

拍电影时是否遇到过难题?

A:

有,我们在舞台上表演的时候,故事是连贯的,但电影是按照场景来拍的。比方说,“酬韵”“琴心”“赖简”这三场都是发生在花园里的,所以这三个戏要一起拍,从故事情节上来说,这就是要跳着拍。这对于我们这些舞台演员来说有一个调整的过程,怎么把前面的戏和后面的戏连接起来,需要慢慢去适应。但是戏拍完后,我们又常常会后悔,心想,如果当时用另外一种表演方式可能会更好。电影就是这样,总会留下一些遗憾。

Q:

拍完《西厢记》有什么感想吗?

A:

拍摄完之后突然有一种失落感,感觉心里面一下子空了。我们其实想拍得久一点,这样可能拍得更好一点,磨得更精致一点,但现在的感觉就好像戏突然唱完了,有一点失落。我们最后一场拍的是“长亭送别”,台上秋叶秋景,唱的是“碧云天,黄花地”,心境到了这个时候,好像真有一种离别的感觉,真的很舍不得说再见。

猜你喜欢
崔莺莺西厢记唱腔
浅谈《西厢记》匠心独运的戏剧冲突
从音乐唱腔角度谈越剧跨性别扮演艺术的历史发展
知否爱情为何物:对《莺莺传》中爱情的探究
为什么《西厢记》天下夺魁
“红娘”称呼的由来
原版崔莺莺,被渣男辜负的可怜人
关于秦腔须生的唱腔和舞台表演艺术
浅谈京胡在荆州花鼓戏唱腔音乐伴奏中的运用
《西厢记》的“母慈子孝” 新论
《西厢记》赏读之一:惊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