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景观河道改造方案探讨

2018-06-11 10:38尼景升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8年5期
关键词:绿地河道公园

尼景升

(河南省漯河市市政工程设计院,河南 漯河 462001)

0 引言

随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的出现,可持续城市和生态城市已成为国家城市发展的主旋律,城市空间结构及城市空间结构各元素的演化也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并逐步实现。因此,在城市空间建设过程中已逐渐形成系统的生态改革方法理论体系,以顺应城市化发展的生态化倾向。总体上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制约[1,2]。

伴随着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深入人心,为顺应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以及满足居民对城市发展的各项要求,针对环境生态性缺失比较严重的城市空间结构以及结构中的各要素,应进行系统化的评估和生态改造[3]。

城市河道作为城市水系统的一部分,属城市空间结构的一个重要元素,在生态城市的建立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大范畴中,许多文明发祥地大都是依靠水源发展起来。许多近现代城市也是依河而建,有的城市因河流得名,有的城市因河流出名,有的河流能孕育两岸许多城市群落,有的河流从城市内部流过将城市划分。然而,河流又是城市资源和城市环境的载体之一,在哪某些方面制约着城市的生存和发展,是控制城市风格和美化居民生活环境的必要因素。但是,城市河道在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下也暴露出十分严重的生态问题。城市发展与水争地,出现侵占城市河道的情况,致使城市水面积减少,同时对雨水的调蓄能力也减少;城市河道人工化严重,致使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河道灌溉功能逐渐丧失,泄洪功能逐渐被城市地下排水功能所取代,甚至有些城市河道沦为排污通道,遭到严重污染。可见,城市河道迫切需要生态改造来缓解城市的环境压力。因此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建设和应用发展值得探讨[2]。

从方法论上通过土地利用、水体改造和各类景观结构的演化监测和规划,为构建可持续的城市河道影响区域提供了重要理论和方法支持,体现了对城市与城市空间结构各元素的发展的现实指导意义[4]。

1 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生态学新分支,主要研究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景观生态学具有学科多元交互和研究尺度灵活的特征,适用于解决集成生态的、地理的、经济的以及人文因素各方面的复杂情况。城市河道作为城市空间结构一种重要的生态要素,在不同程度、不同层面受到社会活动和人类经济驱动的影响,产生复杂的科学和社会问题。景观生态学则为生态景观改造提供了多尺度、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平台。另外,景观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是认识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之间的关系,强调景观的时间、空间变化[4]。作为一种城市空间结构中的多功能服务体,城市河道这种河流廊道的宽度、连接度、网络体系等结构特征,对其生态功能的发挥起重要作用,并且城市景观的生态过程也因河流廊道受干扰的范围、河流功能的变化等因素而产生影响。

2 河堤生态和景观改造原则

2.1 乡土性和文化性原则

对于河堤沿岸的生态系统改造,努力创造动植物的生活环境,保证了生态系统的安全性,避免生态恢复过程中外来物种的侵害性。因此,在设计初期充分利用了时间因素,形成计划性的生态改造模式。后续可持续设计中也充分利用乡土性性和文化性的原则,维护地域性文化和历史性文化的传承和延续,丰富了场地的特色性,并理性地进行弹性留白,使城市河道生态景观改造具有前瞻性。通过景观意境的营造,以此来提高城市河道的景观质量[4,5]。

2.2 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原则是城市河道生态景观改造研究中的共性原则。在生态改造方面,通过生物多样性的原则,推动生态恢复的进程,并为巩固城市河道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在景观设计方面,同样需要在景观构成的各组分中提倡形状、形式、形态的多样性原则,以丰富景观效果,提高景观质量[6]。

2.3 功能性原则

功能性原则是城市河道生态景观改造研究的基本原则。利用生态方面理论的提取和分析,形成生态改造工程技术方面的可行方法,使城市河道恢复基础功能,尽可能满足城市河道生态问题解决方面的功效性。利用景观设计学理论,改善城市河道资源配置现状,合理利用土地、水利资源,满足居民对场地内交通设施、服务性设施和多元场所的要求,同时确保满足居民对场地内和场地与外部空间的交互和连通[4]。

2.4 生态性原则

生态性原则是城市河道生态景观改造的核心原则,为工程实施提供系统的科学理论。生态恢复原理为生态改造研究提供宏观的理论指导,参照生态系统的结构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适应性原理,为生态恢复的技术实施指引了路线。同时,通过生态理论研究,确保城市河道生态改造研究的各空间层次、生态系统及各系统组分间整体性的认知和统筹发展,并且又提取“天人合一”的自然审美观和可持续设计的理论观念,协助优化城市河道的生态改造。

2.5 整体性原则

在城市河道生态景观改造的研究过程中,整体性是宏观原则。在实践层面,城市河道是城市整体的一部分,改造设计的计划和实施必须结合场地的外部空间,从全局出发;又因城市河道内部各要素之间存在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推动的关系,需维持内部各要素系统性的协调秩序[6]。

3 河堤生态改造概述

河道生态层面改造包括空间安全格局改造设计和生态设计。

城市河道空间安全格局改造设计包含了城市河道河滩地改造设计、生态护岸改造设计、水空间改造设计。

城市河道的生态设计包含了河道的湿地恢复设计、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改造设计、生态缓冲区设计、生物多样性设计[5,6]。

4 河堤景观改造概述

河道景观改造包括游憩空间设计和景观改造设计。

游憩空间设计方面:在城市河道的水体、陆地和水陆交接范围内,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城市河道游憩空间设计,游憩空间主要服务对象是居民,通过营造河道范围内水上和陆上活动空间,进一步丰富了河道滨水空间的组织多样性和人文气息,不仅满足人们对自然舒适的河道空间亲水性的需求,而且有助于提升城市形象,丰富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6-7]。

在城市河道尤其空间改造设计中,需要遵循安全性、合理性和人性化的原则,即在空间场地的安全考量之上,结合各场地类型安全措施的就绪到位,合理高效利用城市河道的地形地貌、水文及人文特质,满足游憩活动参与者的行为与需求[5]。

景观改造方面:注意保护和利用城市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注重城市河道亲水空间的营造、充分考虑景观交通网络布置、保证空间的安全性设计及合理安排空间的植物布置[5-6]。

5 工程案例

5.1 项目背景

漯河市位于伏牛山东麓平原与淮北平原交错的地带。沙、澧河横贯全境,在市区交汇后穿越市区而过,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漯河是一个典型的滨水城市,和其他滨水城市的发展历程类似,漯河因水而兴;但是受到公路、铁路运输业的冲击,沿水区域的中心区地位逐渐削弱,沿河逐渐失去活力。

漯河市规模化的城市绿化始于1955年,经过数十年的长期不断地建设,截至2004年4月,漯河市市区绿化覆盖率达43.3%,全市林木覆盖率21%。从数据来看,漯河市的绿量是不少的,但绿地的使用上却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沙澧河堤内绿地分为四种类型:公园、荒地、苗圃、农田。堤内绿地大部分属于后三种类型,供人游憩的绿地面积不大。滨水区堤内大、小公园有二十多个,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不到1 hm2的小绿地。这些公园分布在嵩山路和京广铁路之间。城市的滨水绿地本应是联系城市和河流的纽带,是人们从城市进入并接触自然的通道,是增加城市魅力、承载城市文化的载体;但是目前的城市绿化却因为缺乏系统性的规划和建设,显得支离破碎。某种程度上,绿地甚至成了阻碍城市和河流联系的“壁垒”。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1)分布不均衡:大部分分布在沙河北岸;最重要的两河交汇处堤内绿地太少;澧河下游堤内绿地过少。

(2)可达性:漯河市属于平原深切河流。为了防洪的需要,河流和城市之间有一条高砌的大堤。堤顶路兼具了部分的城市交通功能,人们进入绿地很不方便。

(3)使用率:滨河公园建设虽然不少,但是公园中的活动设施偏少,公园的基础设施(厕所、水、电、小卖等)跟不上,缺少吸引人的场所和活动内容,不能满足不同年龄段人的不同活动需求,造成公园的使用率偏低。

(4)对河流资源利用不足:现状公园给人的感觉和沙澧河关系不密切,未能发挥河流对于公园景观价值提升、城市人气提升、城市魅力提升的作用。

随着人们对城市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人们重新认识到滨水区的潜力,因此,漯河市掀起了一场重返滨水区的建设运动。区位图见图1。

图1 区位图

5.2 基于景观生态学消除“壁垒”

对水岸进行改造时,应遵循水利原理原则,对滨河河道进行梳理,拓宽水面,对河道断面宽度下限和坡度上限进行控制,保留现存沟渠,开辟小面积人工湿地,梳理植被,形成水岸绿化带,以此来软化和美化滨岸水景,并提高水岸的生态功能,河道梳理见图2和图3。

图2 河道梳理分析图

图3 河道改造分析图

在河道弯曲河段方面,如将弯道裁去,会导致部分河道的坡降增加,洪水流速加快,提高了中下游供水灾害系数,同时减少降雨入渗量和地下水补给,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内河湿地消失,改变了河道水循环状态,生态系统退化。因此,依据河流地貌学和水力学原理,应保留和恢复弯曲河道,疏通河道,建立符合水流特征的河道形态,对冲刷严重的迎水面进行加固处理,过窄处进行拓宽,使河流恢复到接近天然河道的状态,其生态环境质量和景观效果将会得到非常有价值的改观,河道改造模式示意见图3。用地规划见图4,交通与开放空间分析见图5。

图4 用地规划分析图

图5 交通与开放空间分析图

在河道升级改造中,将生态学理论与人文交流结合在一起。从图4和图5中可以看出,河道自然景观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利用,地理空间和人文空间相得益彰,符合生态学的合理性安全性、合理性和人性化。

5.3 改造效果分析

城市河道生态景观改造遵循以上五条原则,以下从各条原则出发,阐述河道生态改造的设计及理念,进而对改造效果进行评价。

(1)整体性原则

综合看来,滨河绿地岸线较长,绿地面积较大,堤内、堤外绿地被堤顶路分隔,高差复杂;因此,我们在规划设计时首要考虑的是公园整体布局合理,在控规及城市设计指导下,多方面整体思考、合理衔接,使沙澧河景观与整个城市形态有机融合,公园布局与城市地块性质相符合。

(2)生态性原则

充分保护和利用河道及滨水地带的自然形态,用生态设计理念改造河道,为乡土物种提供栖息地,注重生物多样性,形成丰富的自然生态景观。具体的设计中,强化资源节约的力度,硬质地面尽量使用透水材料,以利于雨水渗透。

(3)可行性原则

尽管上游新建水库对沙澧河有一定的调蓄作用,但两条河流仍然是重要的行洪河道。因此景观规划设计必须在不影响行洪的前提下规划——即堤内不能有过大的土方建设、堤内不能建设大型建筑;景观应尽量利用原地形,随形就势地进行设计。

(4)新旧结合的发展原则

目前滨河建设有若干个公园及小绿地,这些公园绿地建设之初,受资金及技术限制,存在着很多问题;但是,十几年的精心养护也为漯河留下了很多繁茂的林木,全盘推翻重建必然会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因此,我们在本次规划设计新公园的同时,注重老公园改造提升,保留老公园的林木空间结构,对老公园的道路、广场等硬质景观进行重新设计。

(5)人性化原则

充分考虑人们使用公园绿地的便捷性、舒适性,公园主要道路设置无障碍设施。

(6)注重本土文化的原则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骄傲,本土文化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最重要的特征。伴生于沙河、澧河的新、旧文化将被作为沿河景观的设计主题,使漯河市民通过公园绿地更加了解自己的城市,热爱自己的家乡。

改造后的实地见图6。沙澧河滨水绿地是横向的景观肌理上,规划设计时,注重滨河绿地纵向向城市的渗透,以及结合地形、植被、构筑物等增加绿地竖向上的空间变化;用结绳记事的方法,将城市历史、城市文化合理的布置在沿河两侧的绿地中;并在适当的地方增加城市亮点。形成多种空间层次、多种公园内容、多种文化内涵,多种游览方式,多种景观形态,多种参与模式的复合景观体系。宏观上的整体性使绿地和城市在沿河界面上保持完整;微观上的趣味性使人们在绿地之中的游览体验充满趣味性。从整体和微观上看,此次河道生态改造实现了生态学理念的全方位覆盖和渗透,达到了资源合理分配和充分利用。

图6 改造后的堤坝图

6 结语

文中通过河堤改造的背景进行了描述,引出河堤景观和生态规划设计的五大原则,又对河堤改造的生态和景观进行了概述,并以实地项目作为背景进行分析,验证了河堤改造的生态学和景观学的完美结合,为河堤改造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绿地河道公园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在公园里玩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河道里的垃圾
山溪性河道植物选择与应用
治理城市黑臭河道的方法
南京市鼓楼区黑臭河道的治理
驻马店市绿地内草坪改造及养护管理
走进绿地
克拉玛依城市防护绿地树种的选择和配置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