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评教研究》的主要内容与观点

2018-06-11 10:30韦宏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学生评教高等职业院校

韦宏

摘 要 在戴明教学质量保障理论的视角下,探究我国高职院校学生评教的改革现状和改革策略,为我国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建设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启示。通过研究认为学生评教是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其应包含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张扬教师教学个性、促进教师教学发展的核心指标及相应的基本内容。

关键词 高等职业院校 学生评教

2017年6月,韦家朝博士撰写的专著《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评教研究》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本书选择了我国江苏、广西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各3所职业院校作为案例进行研究。

作者选取了不同年级段的学生和不同身份的教师,共访谈了60位师生和管理人员。论文后期,作者还在这些学校各抽取两名教师(其中一名是学生评教管理者),进行了补充访谈。与他们的交流使本书的研究问题更加清晰。所选择的江苏三所学校中有一所系百年的名牌老校,一所系苏南高职类“黄埔军校”,一所系苏北高职院校的佼佼者;广西三所案例学校中有一所是广西综合质量最好的高职院校,另两所在教学质量建设方面也较为成熟。选择的学科范围基本包涵文、理、工等学科。

对国内案例的研究,主要采用访谈、问卷调查研究等方式;对国外案例的研究,主要采取对案例学校相关网络文献的研究,并适当辅以问卷访谈等形式进行。在此基础上,对所选择的研究案例进行最后抽象和归纳,得出国内案例学校学生评教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其成因;对国外案例学校学生评教的特点与经验进行归纳总结,以期对我国进行相关改革有所裨益。

本书以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Edwards Deming)博士在1950年提出的PDCA质量管理方法为研究视角,即教学质量保障制度——教学质量保障过程——教学质量保障评价——教学质量保障反馈,本书简称其为PDCA视角。PDCA是英语单词Plan(計划或制度)、Do(实施或过程)、Check(检查、评价)和Act(处置、反馈)的第一个字母。

学生评教的本质是学生对激发自己学习兴趣和全面发展需要的教师教学活动的价值判断。受招生规模急遽增加等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令人关注;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和接受者,理应对教师的教学质量有更多的感受和发言权; 在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内在惰性矛盾加剧等情况下,学生评教成了保障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屏障。

研究国内已有文献发现,有关学生评教与教学质量保障的逻辑关系,学生评教对教学质量保障的机制等需作深入阐明、反思与探索。本研究应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按照“内因探寻、现状调研、问题归因与改革策略”的研究思路,在戴明博士PDCA质量保障方法视角下,秉承实用主义知识观,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混合研究策略。本研究的主要观点是:

(1)从历史发展和中外改革来看,学生评教与高职院校的质量评估之间,并非是脱离的,而是亲密无间的。质量评估推动了学生评教的开展。学生评教政策、理念等,均体现在质量评估文件中。学生评教体现了国家、学校对教学质量进行管理和保障的意志和期待。(2)学生评教的价值主体是多元的,但其基本的价值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学生评教的本质是对激发自己学习兴趣和全面发展需要的教师教学活动的评价。学生评教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教师教学个性张扬与促进教师教学发展提供指南的基本功能。在PDCA质量保障视角下,评教指标应坚持柔性、开放和多元的价值取向。(3)根据学生评教的价值选择等依据,我国高职院校学生评教指标应包含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张扬教师教学个性、促进教师教学发展的核心指标及相应的基本内容。(4)学生评教在目前我国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保障中,举足轻重。调研发现,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评教得分占其教学质量评价总分50%以上,最多达70%,因此,改革学生评教使其更好地保障教学质量,无论对教师还是对高职院校都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通过综合分析,得出的最终结论是:学生评教应当更好地保障我国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为此,需从学生评教的计划完善、过程深化、评价强化和加强反馈等方面进行改革。最终建立以学生为核心主体,以促进学生学习为核心宗旨,以增强教师教学内生力为主要指南,在PDCA框架下形成自我完善的学生评教机制,才可能使学生评教达成有效保障教学质量之目的。本书系统分析了中外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与学生评教的关系,借鉴国外高职院校学生评教的经验,提出了改革我国高职院校学生评教的建议。

参考文献

[1] 韦家朝.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评教研究[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学生评教高等职业院校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校级标准的研究与实践
高校学生评教有效性分析与策略研究
残疾大学生评教制度效果和问题研究
浅谈高等职业院校“双能型”教师概念及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