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高职院校小语种人才培养现状分析及对策

2018-06-11 10:30李永芬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解决策略高职院校

李永芬

摘 要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支持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下,云南省小语种人才培养发展势头强劲,东南亚、南亚小语种专业群建设卓有成效,小语种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培养层次不断丰富。然而就高职院校小语种人才培养而言,仍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我省高职院校小语种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 小语种人才培养 高职院校 解决策略

1云南省小语种人才的培养现状

在“一带一路”战略部署下,随着云南省委、省政府国际大通道建设稳步推进,云南省将建成为我国辐射东南亚、南亚的中心,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东南亚、南亚小语种人才成为一带一路战略部署中的急需人才。云南省小语种人才培养在国家政策支持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下发展势头强劲,目前我省已有43所高等院校开设了东南亚、南亚语种专业62个,其中含24所本科院校设专业点30个,19所高职高专设专业点32个,包括泰语26个、越南语16个、缅甸语11个、老挝语7个、柬埔寨语2个。云南省各大高校在积极推进东南亚、南亚小语种专业群建设的同时,创新东南亚、南亚小语种教学推广模式,将东南亚、南亚小语种作为大学外语列入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我省在东南亚、南亚小语种作为第二外语的教学实践中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云南省东南亚、南亚小语种人才培养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首先,人才培养模式从培养初期单纯的语言型培养逐渐向“语言+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模式转变;其次,人才培养层次不断丰富,从原本较为单一的本科层次小语种人才培养逐渐向高精尖小语种人才及具有国别研究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培养靠拢。从2009年起我省积极开展高职院校小语种专业建设,多种层次的人才共同培养以填补市场人才的缺口;再次,人才培养的质量逐渐提高,课程体系的设置逐渐实现从单纯的语言能力培养向“语言+技能”综合能力培养的转变,在不断丰富课程内容、夯实学生语言基础的同时,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塑造;此外,小语种专业办学条件不断提高,东南亚、南亚语种教研室从无到有,数量不断增多、形式也不断丰富。全省小语种外语藏书量超过3万多册,部分高校为满足教学需求建起了小语种数据库、同声传译室、文化体验室、多媒体实训室等,并成功安装对象国卫星接收设备;最后,小语种专业群不断扩大,小语种人才培养数量不断攀升,在小语种人才需求量剧增的背景下,云南省各高校增设小语种专业,截至目前已开设的东南亚、南亚小语种专业达十余个,各高校全力推进东南亚小语种人才培养,据统计,2016年底学习东南亚、南亚小语种在校生已达5.5万人。

2云南省高职院校小语种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在东南亚、南亚小语种人才培养初期,国内开设此类小语种专业的院校主要有北京大学、广西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8所,基本能够满足当时人才市场的需求。随着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往来不断密切,文化交流不断地深入,国内外贸易、服务、物流、旅游、教育等行业对东盟小语种人才的需求持续增大,东南亚、南亚小语种人才的就业形势大好,市场对应用型小语种人才有着巨大的需求。云南省各高校响应政策号召、顺应时代潮流,积极开设小语种专业,培养小语种人才。其中高职院校为适应社会发展、缓解市场人才缺口,依托我省独特的地理及丰富的民族文化优势,开设东南亚、南亚小语种专业,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下人才市场需求的压力。但是随着高职院校东南亚、南亚小语种专业建设的推进,高职层次小语种人才培养浮现出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为紧随小语种专业发展的潮流,高职院校大多匆匆开设小语种专业,导致专业师资队伍结构不够合理、双师型比率较低,缺乏既精通语言又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教师,教师团队年龄层次普遍偏低,职称结构不合理。

(2)生源质量较差,学习目标不明确。高职院校生源质量不高,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学习目标较为模糊。小语种专业零基础教学,缺乏知识点学习的传承性,学生学情较差,严重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此外,高职毕业生就业岗位具有宽泛性及不确定性,学生缺乏明确的技能目标及职业规划,使得高职院校小语种毕业生不能及时胜任工作岗位。

(3)专业开设及发展缺乏主、客观条件支撑。高职院校小语种专业顺势而生,但因建设周期短,大多数小语种专业的开设都未能严谨地遵循职业教育的专业开发理念,未能紧跟社会岗位需求变化,专业面向模糊、忽视专业内涵建设。语种与专业或技能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了高职院校小语种人才培养谋发展的关键,但目前该种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仍缺乏客观条件的有力支撑。

(4)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方法相对滞后。高职院校小语种专业的建设起步晚,课程设置缺乏高职特色,缺乏系统性、权威性的高职教材体系,教学方法缺乏示范院校的推广和借鉴。截至目前,高职院校小语种教学俨然成为本科层次人才培养的压缩产品,未能凸显出职业教育的优势。此外,部分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忽视小语种人才培养的特殊性,直接照搬其他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5)校企合作不够深入,校校合作机制不完善。人才的培养缺乏充足的校企合作实践环境,使得学生的知识能力较为单一、层次较低,专业技能不达标,学生能力与岗位脱节严重。此外,云南省高职院校小语种人才培养的校校合作机制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高职院校小语种人才培养交流平台。

(6)国际合作中忽视工学结合。高职院校(下转第152页)(上接第117页)在小语种人才培养过程中已普遍开展国际合作,但是忽视“跨国工学结合”,多侧重语言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学生职业能力、專业技能的塑造。

3云南省高职院校小语种人才培养对策

截至目前,高职专科层小语种人才还占有一定的市场,但随着市场人才的需求变化,对人才能力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本科及本科以上层次的小语种人才依旧是市场需求的主体。如何能更有效地培养出既掌握东南亚、南亚小语种语言又有扎实的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是当下高职院校小语种人才培养的关键。为此,高职院校小语种人才培养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坚持走产学相结合的办学道路,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创新”的人才培养原则,坚持以语言与专业或技能相结合的复合型小语种人才为培养目标,灵活选择“语言+专业方向”或“专业+语言方向”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为实现复合型小语种人才培养的目标,其一,应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师资培养多样化。着力培养既精通东南亚、南亚小语种又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教师,以教师走进企业挂职锻炼,邀请企业、行业专家进课堂等方式着力提高师资队伍的双师型教师比率。加强高职院校与省内外示范院校的交流,选派教师赴国内外著名高校进修。其二,应该构建基于工作岗位、具有高职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以专业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明确岗位能力需求,基础课程的设置突出必须性和适用性,专业课程及实训课程设置则需突出其實用性和应用性。其三,应该深化校企合作内涵,拓展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实习实践岗位的设计需注重学生能力与工作岗位的有效衔接。积极将企业、行业专家引入课堂教学中去,落实开展校企合作系列教材的开发和利用。完善校校合作机制,加强与示范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其四,推行“跨国式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积极开展学生在对象国的职业技能培训,积极引入国内外优质的教学资源。

4总结

云南省高职院校小语种人才培养的发展丰富了我省小语种教学的层次,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人才市场的需求缺口,但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仍有众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省高职院校小语种人才培养当始终坚持以“语言+专业/技能”模式为主导,灵活选择“语种+专业方向”或“专业+语种方向”的模式,同时结合高职教育的理念,通过完善师资队伍结构、改革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资源、深化校企合作、创新国际合作形式等途径,实现高职层次复合型小语种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翠霞.东盟小语种高职人才培养的问题与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08(05).

[2] 吴虹.高职小语种人才专业建设策略[J].教育探索,2011(07).

[3] 蔡杰.高职小语种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11(10).

[4] 黄勤,蓝长龙.东盟小语种人才培养研究综述[J].人力资源管理,2015(05).

[5] 许杏.高职院校非通用语专业课程设置模式探讨-以云南省高职院校东南亚非通用语专业为例[J].职业教育,2015.

[6] 欧颖.云南省高校东南亚、南亚语种人才培养的瓶颈与突破[J].云南弄大学学报,2016(10).

猜你喜欢
解决策略高职院校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家校合作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