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国民社会心态的特征与调适

2018-06-11 08:45胡维芳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社会心态

胡维芳

摘    要:社会心态是透视和观察社会状况的“晴雨表”和“风向标”。社会心态问题事关国家社会稳定与和谐,是近年来我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也是理论界关注的重要学术问题。在对社会心态的概念、转型期国民社会心态的特征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社会生产力,解决民生问题;重视核心价值观作用,增强国民认同感;建立心理预警机制,疏导国民社会情绪;发挥自我教育作用,学会自我心理调适等策略。

关键词:社会心态; 社会心态特征; 社会心态调适;社会转型期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94(2018)06-0115-05

近年来,社会心态问题成为了我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事关国家社会稳定与和谐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同时,也是理论界关注的重要学术问题和社会学、心理学、哲学、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学等多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社会心态是社会心理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一段时期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形成的普遍情绪和认知倾向,因此,社会心态是透视和观察社会状况的“晴雨表”和“风向标”,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或“催化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 “指示器”。

社会转型是中国当前所处历史时期的核心特征。社会心态是稳定地存在不同社会群体中的对各种社会现象的认知、情绪、价值观和社会行为倾向的总和,与特定的社会运行状况相联系。[1]在社会转型期,民众的社会心态呈现出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但不良的社会心态也有所表现,呈现一定的负面影响。在影响社会稳定和政权巩固的各种现实和潜在的因素中,社会心态的失衡是一个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2]社会心态真实地反映了一个时代背景下人们的心理发展趋向,公民拥有健康的社会心态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本前提。因此,有必要分析我国国民社会心态的特征及其调适问题,准确把握民众的心理预期和社会心态的形成发展规律、演变趋势,对于有效调适国民的社会心态,努力化解各种不良社会心态,重建国民幸福的精神家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社会心态的概念

社会心态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弄清楚社会心态的内涵是开展社会心态研究的重要基础和关键。[3]社会心态是我国转型时期依据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心境状况和发展趋势提出的概念,并在我国党的文献和社会科学研究中已被普遍使用。[4]社会心态(social mentality)—词,在中国社会心理学领域大概是仅次于“社会心理”获得最为广泛使用的概念,同样也是“界定多不严格”、最缺少“学理上的缜密分析”“涵义含混不清”的概念,常常与“社会心理”“社会风尚”“社会意识”等概念相混淆。[1,3,5-7]

國内对社会心态内涵的界定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理论取向。

哲理视域下的定义。哲学家认为,社会心态是心智状态,是一种低水平的社会意识。按照德国学者柯尔希纳、米夏利斯在《哲学概念词典》中的解释,“社会心态”是反映特定环境中人们的某种利益或要求并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的思想或倾向,它揭示的是特定社会中人们的心理状态。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初级形态,社会心态的产生和变化反映着一定的社会存在,并决定于社会存在。有学者从宏观的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关系的角度来界定社会心态,认为,“社会心态是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相互渗透、有机组合而成的状态结构,是以整体面貌存在和流行于社会成员之中、内化为社会主体的精神结构的心智状态。”[8]或认为:“社会心态本质上属于低水平的、不系统、不定型的、自发的社会意识。”[9]还有人认为: “社会心态不仅是带有一定社会普遍性的共同性的心理状态和发展态势,而且是人的主体能力和本质力量在心理层面上的自我占有和自我实现一种方式和表现形式,它浸染着生存论意义上的某种价值秩序或价值系统,标志着一定人的实际生存状态”。[10]

社会学角度的定义。社会学是从群体或个体微观的角度对社会心态进行界定。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社会心态是在一定时期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影响下形成的,社会中多数成员表现出的普遍的、一致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并成为影响每个个体成员行为的模板。”[11]也有其他学者进一步指出:“社会心态反映的是特定环境中人们的某种利益或要求并对社会生活产生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或心理倾向,具有显著的弥漫性、多维性和大众性。”[12]

社会心理学取向。社会心理学研究者是从知、情、意、行的角度出发来阐释了社会心态的概念,认为社会心态包括社会共识、社会情绪和感受、社会价值取向和行动倾向。其实,国内理论界关于社会心态概念的讨论是源于杨宜音的一篇文章。[5]杨宜音从沟通个体与宏观社会心理学两种不同理论取向对社会心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社会心态, 一般指在一阶段时间内弥漫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社会类别中的社会共识、社会情绪和感受,以及社会价值取向。”进而认为,社会心态透过整个社会的流行、时尚、舆论和社会成员的社会生活感受、对未来的信心、社会动机、社会情绪等而得以表现; 它与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作用,通过社会认同、情绪感染等机制,对于社会行为者形成模糊的、潜在的和情绪性的影响。由此,杨宜音对于社会心态概念的界定引出了社会心理学对社会心态概念的讨论。随后,马广海在此内涵的基础上更加强调社会心态的社会条件和动态性,他认为:“社会心态是与特定的社会运行状况或重大的社会变迁过程相联系的,在一定时期内广泛存在于各类社会群体内的情绪、情感、社会认知、行为意向和价值取向的总和。”[6]周晓虹(2014)也在此界定的基础上予以补充,认为社会心态不是个体心态的简单加总,而是在互动过程中形成了新的内容,社会心态的形成过程因而被界定为集体表征和个人认同的共同作用。[13]

目前,在社会心理学界基本认同上述观点,认为社会心态是在一段时间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中的社会认知、社会情绪、行为意向以及社会价值取向。社会心态与社会心理、社会意识是联系非常紧密的概念,社会心态是社会意识的初级和感性阶段,社会意识是社会心态的理性形式。[4]

此外,有从表现形式描述社会心态的:“社会心态, 就其存在的形式来说是一种原始的、朴素的社会意识,它表现出某些社会成员共同的心理感受和情绪状态,折射出人们在社会改 革中的矛盾和冲突面临的各种选择。”(孙元明,2014)。也有从整体观的角度看待社会心态:“所谓社会心态,就是反映特定历史条件下人们的某种利益或要求并对社会生活产生广泛影响的思想态势或心理倾向,是以整体面貌存在和流行于社会成员之中并内化在每一个人身上的心理特征和精神狀态。”[14]

综上所述,对于“社会心态”这一核心概念,学术界有不同理解,其中以杨宜音( 2006,2012,2013) 、马广海( 2008) 、王俊秀( 2014) 、周晓虹

( 2011,2014) 等人对社会心态的研究较有代表性和影响力,并已经取得一些基本共识。[15]综合各学科对社会心态的描述,可以认为,社会心态就是在特定的社会运行状况下,人们在广泛互动过程中形成的普遍心境状态,包含社会认知、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要素。

2    国民社会心态的特征

国内学术界有不少学者对国民社会心态的特点进行了探究。事实上,我们只有客观地、历史地把握我国国民社会心态的现状,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调适路径。

王俊秀(2013)在《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 ( 2012 -2013) 》研究中指出,我国当前社会心态未达到良好水平。[16]夏学銮(2011)的研究认为,浮躁、喧嚣、忽悠、炒作、炫富、装穷、冷漠、暴戾是当前民众不良的社会心态。[17]迟云(2013)指出,当前国民社会心态的不良表现有11种:浮躁、焦虑、愤青、忽悠、老不信、玄官炫富、仇官仇富、弱势心理、不安全感、暴戾、冷漠。[18]朱力和朱志玲(2014)认为,当前我国民众的社会心态突出表现为普遍的不公平感(在财富分配领域和权力使用领域内显得尤为显著,在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保障等民生领域也广泛存在)和对越轨型致富、权力腐败的愤怒这两个方面。[1]李杰(2015)指出,转型时期国民负向的社会心态集中表现为迷茫困惑、浮躁焦虑和消极失落。[9]张介平(2017)也认为,转型时期价值多元导致五种不良的社会心态,即群体性怨恨心态、浮躁功利心态、焦虑悲观心态、娱乐泛化心态和极端偏执心态。[19]同时,王小章(2015)明确指出,社会转型期是焦虑的时代,焦虑是不确定性时代的一种基本社会心态。怨恨是一种在社会层面广泛弥散的、具有“社会毒性”的社会心态,一般情况下,怨恨情绪主要集聚在社会下层阶层中,但也可能进一步弥散到社会其他阶层的成员身上。[20-21]而社会普遍的心理怨恨很容易引发极端的群体性事件。欧阳瑜华等(2015)研究指出,不良社会心态的表现在社会不公平心态广泛存在、社会信任感严重低下、社会浮躁情绪普遍弥散这三方面。[22]众所周知,在2012 年6 月 12 日至 7 月 4 日期间的《人民日报》之“人民论坛”栏目,连续发表6篇主题为“我们时代需要怎样的价值”的系列署名文章,呼吁社会要警惕“精致的利己主义”、摈弃“狭隘的极端主义”、告别“庸俗的消费主义”、走出“诡辩的相对主义”、远离“不加分析的怀疑主义”、拒绝“功利的实用主义”等畸形社会心态。[23]

由此可见,虽然目前国内社会心态的主流是积极的、健康的,但是学者们一致认为,浮躁、焦虑、怨恨、社会不公平等是我国转型期国民普遍存在的几种典型的不良社会心态。不难看出,学者们所提出的诸多不良社会心态的表现,存在着相互关联或衍生的关系。

在论及不同群体的社会心态时,学术界关注最多的是大学生和新生代农民工这一青年群体。胡洁(2017)认为,青年的社会心态历来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重点。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我国青年社会心态的基本特征是在积极向上的主导心态之下,同时伴随着一定的无助感和焦虑感。[24]就大学生的社会心态来看,彭文英(2012)指出,大学生社会心态的主流是健康的,成熟自信、务实进取、积极阳光和对未来充满信心。但焦虑、浮躁特征突出,如“学习焦虑”“经济焦虑”“人际关系焦虑”“就业焦虑”等;耐不住寂寞、抵不住诱惑,不能安心学习的浮躁心理。同时,弱势心理在大学生中有滋生蔓延的趋势。[25]杨蔚(2104)认为,新媒体时代在改变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式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社会心态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如部分大学生社会心态出现了功利化倾向;社会的负面情绪日渐增多;沉迷虚拟世界后的对现实社会人际关系的冷漠。社会心态的和谐是新生代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的心理基础,那么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心态,也有一些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26]许佳佳(2015)认为,被剥夺感、社会焦虑情绪、社会价值观的困惑以及社会冲突意向,是新生代农民工典型的社会心态现象。[27]被剥夺感主要是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在与市民的社会比较过程中产生的。较大的城市生存压力滋生他们的社会焦虑情绪。社会转型期价值观的新旧碰撞,传统和现代价值观并存,引发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焦虑情绪。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融入中,由于社会排斥而引发和萌生社会冲突意向。刘启营(2015)认为,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心态困境有四种:心理上的焦虑感、自卑感及抵触感;自身婚恋与子女教育之困扰;城市融入的被 “隔离”心态;文化贫困心态的窘境。[28]

当前在社会转型期,民众的社会心态呈现出复杂、多元、多变、矛盾的新的趋向,即积极与消极的社会心态相互交织,相互作用;表达方式个性化,传播手段多种化;相关措施相对滞后,疏导和调控难度加大。[29]

3    国民社会心态的调适

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是维护社会和谐的心理资源,通过正确认识各个不同群体社会心理的特征,以及民众普遍的社会心理特征,有助于提出社会变革期调适国民社会心态的对策。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积极向上是从行为方面表现出来的务实进取、努力拼搏、执着追求的精神状态。从当前的现状来看,国民的社会心态在总体上是正向的,国内外学者针对负向社会心态提出了一些具体调适方法和路径。

3.1   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着力解决民生问题

负面社会心态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源于发展不足而带来的经济压力,因此,只有进一步发展社会生产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积极稳妥推进市场化改革,不断提高增进人民福祉的实力和水平,才能从根基上消除国民的焦虑、浮躁等消极心态。继续加大反腐败的力度,合理规范收入分配制度,完善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收入分配体系,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防止贫富差距过大。现实表明,“贫富差距本身并不是引起人们不满情绪的根本原因,而資源配置机制的不合理才是人们对于当前的贫富差距持否定态度的根源”。

3.2   重视核心价值观作用,增强国民的认同感

在当前价值观念多元化的背景下,要在继承传统价值观的基础上,整合优化现代价值观念,利用主流媒体的引导作用,构建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发挥一元主导作用。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价值观念对培育国民良好的价值观,进而培育良好的社会心态,消除和克服不良社会心态有着很强的引领作用。因此,要发挥核心价值的引领力,助推我国国民对国家和社会的核心价值的认同。

3.3   建立心理的预警机制,疏导国民社会情绪

注意社情民意、舆情的调查, 对民众满意度、信心指数、价值观变化、行为取向进行监测和研究,关注民众不良社会心态的变化趋势,探索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意识形态协调和整合的基本规律。[30]针对当前部分公民表现出的功利、悲观、自卑等社会心态问题,要采取心理疏导和教育调节的方法,将心理学专业领域的知识应用到新时代的社会心理建设之中。通过访谈和调研,综合把握我国公民社会心态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予以心理疏导,帮助公民解决心理困惑与矛盾,为广大民众积极参与创新创造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31]针对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群体,如利益受损群体、弱势群体、边缘群体、越轨群体要加强心理服务。扶助社会组织介入社区、深入基层进行心理咨询工作。[1]

3.4   发挥自我教育的作用,学会自我心理调适

人的社会心态与其个体自身特质有关,自我教育具有能动性、自主性、主动性,个体要发挥自我教育的自觉性,从自身出发,来克服和消除自身存在的不良社会心态。健康社会心态也是国民自我教育的过程,个体要学会在社会现实要求的不断调适中,提升和完善自我。因此,广大的民众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培养良好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自尊、自信、自强、自爱;学会用理性、平和、包容的心态去认识和看待他人与社会,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内心的关系。[32]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和问题时,要学会以理性、沉思、敬畏和诚信的态度来冷静对待。

参考文献:

[1] 朱力,朱志玲.现阶段社会心态的主要特征及疏导对策[J].人民论坛,2014(3)中:8-10.

[2] 司明宇.新时代如何更好塑造健康社会心态[J].人民论坛,2018(3)中:62-63.

[3] 欧阳瑜华,刘海燕.社会心态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综述[J].理论探索,2014(5):47—50.

[4] 李杰.哲学视域下国民社会心态的调适[J].求实,2015( 5):26-31.

[5] 杨宜音.个体与宏观社会的心理关系:社会心态概念的界定[J].社会学研究,2006(4):117-131.

[6] 马广海.贫富差距背景下的社会心态简析[J].东岳论丛,2008( 9) :111-117.

[7] 李杰.哲学视域下国民社会心态的调适[J].求实,2015( 5):26-31.

[8] 程家明.关于社会心态的研究及其意义[J].教学与研究,1993(2):45-49.

[9] 李静,何云峰,冯显诚.论社会心态的本质、表现形式及其作用[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3( 4):39-45.

[10] 邱吉,孙树平,周怀红.当前社会心态的考察分析与实践引导[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2(2):75-79.

[11] 王俊秀.关注社会情绪 促进社会认同 凝聚社会共识——2012-2013年中国社会心态研究[J].民主与科学,2013(1):64-71.

[12] 苏海南,辛鸣,王俊秀,等.解好“社会心态培育”这道题[N].北京日报,2013-2-4.

[13] 周晓虹.转型时代的社会心态与中国体验[J].社会学研究,2014 (4):1-23,242.

[14] 孙伟平.论影响社会心态的诸因素[J].吉首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3( 1):53-58 .

[15] 吕小康,朱振达.医患社会心态建设的社会心理学视角[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2):110-116.

[16]  王俊秀.关注社会情绪 促进社会认同 凝聚社会共识——2012-2013年中国社会心态研究[J].民主与科学,2013(1):64-71.

[17] 夏学銮.中国当前八种不良社会心态[J].人民论坛,2011(6)下:34-35.

[18] 迟云.转型时期社会心态失衡及其调适[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3.

[19] 张介平.社会转型时期哪些不良社会心态亟待纾解[J].人民论坛,2017(7)上:68-69.

[20] 王小章.论焦虑—不确定性时代的一种基本社会心态[J].浙江学刊,2015(1):183-193.

[21] 王小章,冯婷.论怨恨:生成机制、反应及其疏解[J].浙江社会科学,2015(7):56-64,81.

[22] 欧阳瑜华,刘海燕.社会治理视角下的社会心态优化[J]. 经济研究参考,2015(45):49—51.

[23] 陈相光.畸形社会心态的发生及其疏导逻辑[J].暨南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115-120.

[24] 胡洁.当代中国青年社会心态的变迁、现状与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7(12)85-89,115.

[25] 彭文英.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的培育[J]. 思想教育研究,2012(1):50-53.

[26] 杨蔚.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心态引导与培育探析[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2):120-122.

[27] 许佳佳.城市融入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心态的困境及突破路径[J].农村经济,2015(4):93-97.

[28] 刘启营.社区视阈下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心态困境及人文关怀体系建构[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5(1):38-42.

[29] 孙伟平.培育和塑造健康成熟的社会心态[J].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2015(4):210-218.

[30] 郑权.和谐心态是社会建设的精神基石[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6(6):43-45.

[31] 司明宇.新时代如何更好塑造健康社会心态[J].人民论坛,2018(3)中:62-63.

[32] 李松林,蒋晓侠.新时期负面社会心态考察与应对[J].人民论坛,2014(3)中:11-13.

猜你喜欢
社会转型期社会心态
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心态与培育维度探析
九一八事变后知识精英与东北民众的社会心态
社会转型期需要会说话的政府和官员
弱势群体与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及教育策略
谣言倒逼“真相”?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社会转型期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和经验研究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
转型时期《反家暴法》的法理分析及其实施困境
浅析中学生社会心态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