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弘扬与意识培养研究

2018-06-11 10:48张继宏
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 2018年11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

张继宏

[摘 要] 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工匠精神的提出是提倡劳动者钻研技艺、提高技术的价值,是我国劳动队伍整体提高技能水平的重要基础。在面向新时代、适应新形势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中,围绕新时代高职教育的主要特征、在新科技革命、新工业革命与高职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时代问题中,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弘扬与意识培养研究,正契合了时代的需求,为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起到了关键作用。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3-0068-02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中国的各种传承中,工匠精神源远流长。从庄子提出“技进乎道”到近代魏源主张的“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其中之“技”,就是今天所说的“工匠精神”。现代社会中这种精神体现在产品从“从99%提高到100%”的过程中,是认真、执着、精细、完美的代名词。“十九大”前“工匠精神”被列入公职人员必须掌握的90个新名词之一。2017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部署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代任务,其中提到要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三个转变过程中,工匠精神的传承必然承载着其不可替代的历史重任。在生产中,工匠把工匠精神落实到每一个生产环节、注入每一件产品中,并且不断雕琢产品,改善工艺,精心打磨、逐步完善,只为打造最优质的产品,最好的质量,塑造更多的中国品牌,从而体现更高的中国品质。从中国制造到中国精造,再到中国智造,最后实现中国创造的几次突破,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前進过程,每一次突破都离不开“大国工匠”的努力付出,更离不开工匠强大的精神传承。

二、培养工匠型人才是时代诉求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走到今天,中国制造业步履维艰却稳步发展,而自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制造业才逐步建成行业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但是面对激烈的竞争,中国制造业也在前进中不断自我反省:在自主创新能力方面需要哪些提升?信息化程度是否过于落后?产业结构水平是否合理?资源利用是否充分?质量效益等能否达到最佳化?各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哪些明显差距?如何尽快完成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艰巨任务?等等。争取最大化按照“中国制造2025”制定的基本方针,明确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发展目标,从而做到坚持把重视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以早日完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代重任。因此,在当前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现代化的制造业就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早在20世纪邓小平就指出职业教育在国计民生发展中的重要性。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6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是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写入“工匠精神”,由此引发强烈的社会争议。3月17日《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弘扬新时期“工匠精神”,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示要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而对高职院校而言,时代赋予的神圣职责就是要努力培养适合国家需要的“大国工匠”,“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从而更进一步确认了高职教育在当今全球化竞争中的重要发展地位。

(一)“工匠精神”是制造强国建设之根本

一流的产品必须由一流的技工来制造。近年来中国制造的发展是全体技能人才共同努力的结果。目前,正是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奋力向制造强国迈进的关键时刻,因此需要大批引领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创新人才。但目前我国制造业发展普遍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产品不能满足日益精细化的消费需求,大而不强、产品档次整体上不去等问题。而面对如此紧迫的问题,在高职教育过程中,在学生的专业素养培育之外,我们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坚守工匠精神,弘扬工匠意识。

(二)工匠精神培育需要推动系统建设

实践证明,在先进制造业竞争中,决定性因素是技能型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而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就在于拥有一支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产业发展在工业转型升级中必须要有高技能高素质人才支撑。因此在这个关键时期,国家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因为他们是“中国制造2025”重要的核心力量。在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中,高职教育必须担负起为制造业发展培养具有一丝不苟、精益求精高技能“大国工匠”的任务,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

三、职业教育院校如何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一)重构课程体系

从专业设置入手,重视专业设置与市场的紧密对接,加强产教融合与“工匠精神”培育的有机结合。在设置课程中,需要强化课程模式与“互联网+”新业态相适应,重视专业设置与市场紧密对接,企业需要工匠,必须紧密结合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需求,围绕就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要求,开发若干个学习项目、学习任务的专业群共享的平台课程;同时为对接企业工作,将与校企合作的订单班课程导入专业群嵌入课程,形成专业群“平台+嵌入”的项目化课程体系。

(二)尝试教学改革

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技能,从而确保教学实践效果。

1.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结合

随着科技社会的发展,各行业对职业素质的要求逐步提高,因此职业教育过程中,课程内容必须不断更新,否则教学内容就会严重脱离工作实际。这就需要邀请企业技术专家参加课程标准制定的研讨,同时安排教师参加企业的技术培训,或到企业一线进行实践,帮助专业教师不断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

2.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结合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偏弱,更喜欢动手操作,“灌输式”教学无法适应现状,所以在教学设计中要多采用“理实融合、学做一体”的形式,增大实践课时比例,某些专业课程的理论与实践课时的比例甚至可以达到4∶6,并开发引导性工单。

如汽车相关专业可以考虑与4S店协商合作,那么汽车发动机机械维修系列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就可以在理实一体化学习站进行,订单班课程导入企业教学资源,在丰田、福特、标致、大众等培训中心进行。这样的课程计划可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等方式,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互穿插,深度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加强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有效掌握相关知识,提高技能,从而提高应对社会挑战的能力。

3.教学组织与学院实际结合

教学组织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关键,但必须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来考虑。

以汽车专业为例,教学活动开展可采用“分段培养、能力递进”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过程采取“1+1+0.25+0.75”形式:第一学年,学习基础课与基本专业理论;第二学年,学习“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维修”等10门项目化课程;第五学期的上半学期,在校企合作培训中心完成企业订单班的学习;第五学期的后半学期和最后一个学期,学生完全到企业顶岗参加实际操作。

实施“一主一辅、班级轮转”的教学运行模式。专业群共享的“汽车发动机机械维修”等10门项目化课程在实施过程中采用了主、辅讲双教师负责制和轮转式教学运行模式。每门课程由主讲、辅讲两名教师共同负责,主讲教师全面负责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辅讲教师协助进行实践教学、教学组织、教学管理,参与教学评价。专业群内的学生分组分别进入10个理实一体化学习站,每个学习站集中学习4周(80课时),完成一门项目化课程的学习和考核,然后轮转到下一个学习站,用一学年(36周)完成所有10门课程的学习。

4.教学评价过程与结果结合

构建“全程考核、理实并举”的教学评价体系。考核评价贯穿教学全过程,合理设计项目化课程考核评价表,采用过程評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突出过程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分别占总成绩的70%和30%,并实施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双通过标准。考核中,既有理论测试,又有技能考核,综合评价学生的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毕业成绩=期末成绩(30%)+过程考核成绩(70%)方案,而不是传统考核的“一张试卷定终生”,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专业兴趣,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提高职业素养,为成为合格的人才打好基础。

(三)订单培养

近年来高职教育越来越重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针对社会和市场直接需求,有人才需求的企事业单位与高职院校签订用人订单,开展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的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进行学校和用人单位两个教学。这一过程中,高职院校必须注重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才能培养出企业的抢手人才,从而全面实现高职院校、高职学生与用人单位“三赢”。

四、结语

尽管今天中国的制造业让全世界瞩目,但是距离制造强国还有很大的距离。想要成功突围并迈上发展新台阶,必须坚持中国精造、精造、再精造,升级创新驱动,大国工匠人才的培养是支撑中国制造业创新发展的根本,只有拥有众多一流的现代大国工匠,才能高高挺起制造强国的脊梁。

这个历史关键时刻,高职教育必须挺身而出,从工匠精神弘扬和意识培养着手,培养学生以从事一线工作为荣,以掌握一项技能为荣,为振兴民族工业再攀高峰。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与“工匠精神”建设支撑的文化氛围、社会环境和舆论土壤,使具有“工匠精神”之大国工匠们,在经济上有保障,在社会上有地位,在人格上受尊重。树立匠之社会氛围,孕育匠人为本,这是践行、传承、弘扬工匠精神的首要任务,始于意识,作于点滴,成于大国工匠之价值。

参考文献:

[1]陈跃兵.后工业化时代重塑大国工匠精神[J].江苏教育,2016(36).

[2]栗洪武,赵艳.论大国工匠精神[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

[3]陈爱莲.关于培育大国工匠精神的建议[J].中国科技产业,2017(4).

[4]卢海涛.关于高职发展“订单式培养”的问题与思考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3).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高职
90后大工匠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光影视界
工匠神形
拿出精神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致敬!老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