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国际秩序思想的逻辑理路及其当代价值

2018-06-11 09:15王浩斌陶廷昌
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中国特色逻辑习近平

王浩斌 陶廷昌

[摘要]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有两种国际秩序思想:一种是强调国际体系格局霸权结构化或单极结构化的霸权秩序思想;另一种是强调国际体系格局均衡稳定化的均势形世界秩序思想。习近平提出的中国特色国际秩序思想与西方的国际秩序思想存在着巨大的理论分野。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国际秩序思想所蕴含的批判逻辑、建构逻辑和发展逻辑反映着新时代国际新秩序建立的理性价值向度和新文明范式,对于反对以新的法西斯主义方式改变战后秩序以及以新的霸权主义促成单极世界的企图,建立公正、合理、平等的国际新秩序,无疑具有重大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习近平 中国特色 国际秩序思想 逻辑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245(2018)02-0001-06

DOI:10.19499/j.cnki.45-1267/c.2018.02.00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 [1 ]。一方面,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各国应该顺应时代潮流,共同推进国际秩序变革,使世界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的世界引发了一系列人类共同面临的发展危机链:国际政治格局的不稳定性突出,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加深,地区热点问题层出不穷,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全球性安全威胁持续蔓延。因此,如何在新时代建立一个新的国际秩序以共同应对和解决这些在人类发展中面临的困境及其衍生的系列难题,就成为当务之急。在发展与危机、机遇与挑战并存共生的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国际秩序思想批判逻辑、建构逻辑和发展逻辑的提出,对于建立一个公正、合理、平等的国际新秩序,无疑具有重大的当代价值。

一、坚决抵制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国际秩序思想的批判逻辑

(一)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国际秩序思想是对世界霸权主义和暴力行动的批判

霸权主义和暴力行动在本质上是要把本国的利益凌驾于其他各国家的利益之上,不尊重弱小国家的主权和独立,凭借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对其进行干涉、控制和统治,并推行侵略扩张政策,以谋求一个地区或世界的霸主地位。霸权主义暴力行动是造成世界动荡不安、威胁世界和平稳定的主要根源。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国际秩序思想以人类的自由和平等、公正与和谐、解放与幸福为旨归,对霸权主义暴力行动进行了坚决的批判与否定。霸权主义暴力行动是对国际法理秩序的践踏、是对国际伦理原则的挑衅、是对真正人道主义的反动,制止和批判霸权主义暴力行动是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国际秩序思想的实践指向。习近平指出,俄罗斯著名历史学家克柳切夫斯基说过,“如果丧失对历史的记忆,我们的心灵就会在黑暗中迷失”。为了铭记历史,中国将同世界上所有热爱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站在一起,坚决“反对否认、歪曲、篡改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的图谋和行径” [2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中国将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以强凌弱” [3 ]。并指出,中国决不会将自己的发展建立在牺牲别国利益的基础之上,但也决不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任何人不要幻想让中国吞下损害自身利益的苦果” [4 ]。由此可知,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国际秩序思想对于霸权主义暴力行动的批判是极其深刻的,它彰显了建立国际新秩序的理性价值向度与维护国际正义的坚定决心。

(二)習近平关于中国特色国际秩序思想是对世界强权政治组织的批判

强权政治组织是指某些强国按照独裁与垄断的原则和规范联合在一起,凭借其军事经济实力的优势向外扩张,推行炮舰政策,对世界进行瓜分。它们力图建立一个由大国操纵的国际体系,以谋求霸权。它们崇尚“强权即公理”“弱国无外交”“真理在大炮的射程之内”等原则,将大多数中小国家排斥在国际政治之外。所有这些关于独裁与垄断的原则都是强权政治组织在国际中的具体表现。即是说,在当代国际关系中,超级大国奉行的“实力政策”、对他国的武装干涉和侵略,都是强权政治原则的表现。因此,强权政治的组织形式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以独裁与垄断为主轴的反民主的政治组织形式。这套组织形式集军国主义、封建主义和独裁政治于一体,向一切民主组织程序和集体安全机制宣战,成为战争或者冲突不断发生的最大根源,是人类文明的最大威胁。众所周知,彻底变革强权政治的组织形式,铲除战争或冲突的根源,建构民主与自由的和谐的国际政治生态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政治诉求。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国际秩序思想所体现出来的国际政治组织理念正是全世界人民所共同追求的政治诉求,其理念以建构一个民主、平等与正义的国际新秩序为旨归,即构建民主与自由、平等与正义的和谐的国际政治生态组织以实现全人类的解放。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国际秩序思想所体现出来的国际政治组织理念符合国际政治多极化的发展趋势,符合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诉求,符合联合国的宗旨与原则,它是对世界强权政治组织形式的批判与否定,正如习近平指出的,我们要坚持多边主义与奉行双赢、多赢、共赢的外交新理念,抵制单边主义与我赢你输、赢者通吃的陈旧逻辑与僵化思想,对话协商应该成为现代国际政治组织的重要方法,做到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共同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5 ]。

二、坚定捍卫人类正义: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国际秩序思想的建构逻辑

在国际秩序的建构中,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国际秩序思想蕴含着人类追求的正义向度。建构正义的国际秩序以迈向一个新的自由人的联合体,是全人类共同的理想政治追求,但以法西斯主义为核心的国际政治组织却对人类正义的国际秩序建构进行反逆与摧残。法西斯主义在国际秩序建构中贯彻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毁灭道德良知的伦理主义、极端的反人类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并由此建构成独裁性政体、垄断性专制和暴力性规则的国际旧秩序。这就从根本上抹杀和摧残了人类的正义本质,成了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敌人。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国际秩序思想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正义观,坚持把无产阶级的解放作为最大的正义伦理关怀。即是说,无产阶级的和平与自由解放是人类文明历史进程中最大的正义。因此,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国际秩序思想的正义向度主要表现在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维度上。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6 ]。为了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将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坚持把公平正义当作外交的核心理念,始终做世界公平正义的建设者和公平正义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由此可知,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国际秩序思想的正义向度是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以调动各国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众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自由与奴役的殊死战斗,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和平力量为了捍卫正义、坚守光明、争取自由而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然而,为引发世界战争,当今国际社会上仍然存在否认、歪曲和篡改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的图谋,仍然存在企图颠覆、改变战后秩序的行径。尤其是日本国内,长期以来,总有一些好战势力否认其侵略战争的性质与罪行,他们竭尽全力地美化军国主义侵略战争,为“已经被历史钉在耻辱柱上的甲级战犯扬幡招魂” [7 ]。这些否认侵略战争性质与罪行的举动,主要是法西斯主义战争思维和法西斯主义历史观在作祟。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国际秩序思想的反战逻辑是对这种非正义战争思维和历史观的批判与反思,对当下新的法西斯主义思潮和行动的反击与抵制。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法西斯引发的战争涉及的范围之广,牺牲之惨重,是人类历史上永远不会被忘记的悲惨大事件,因此,习近平的“绝不让历史悲剧重演” [8 ]表现出深刻的反战逻辑思想。战争是一面镜子,其反映出来的历史事实能够使人们向往和平,抵制战争。在批判和反思法西斯主义战争理论的同时,“我们要以史为鉴,坚定维护和平的决心” [9 ]。为了阻止战争、维护世界的和平,中国将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无论发展到哪一步,中国都将“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永远不会把自身曾经经历过的悲惨遭遇强加给其他民族” [10 ]。对于仍然否认、歪曲和篡改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以引发新的战争的图谋和仍然企图颠覆、改变战后秩序以挑起新的冲突的行径,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将坚决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同时,中国的发展决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但也决不会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任何人不要幻想让中国吞下损害自身利益的苦果” [11 ]。

三、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新型国际关系: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国际秩序思想的发展逻辑

(一)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国际秩序思想蕴含着丰富的可持续发展内涵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纵深与横拓,世界各国的科技、网络和经贸等已交融交织在一起,这既意味着人类进入最辉煌的时代,也意味着人类进入最脆弱的危机时代。面对新的发展危机,如何避免战争与冲突,共同理性地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时代赋予人类的最高使命。在世界发展面临“向何处去”的艰难抉择中,习近平關于中国特色国际秩序思想的发展逻辑应运而生,为世界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习近平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世界各国一律平等,不能以大压小、以强凌弱、以富欺贫” [12 ]的平等性、“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他方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促进共同发展” [13 ]的互利性、“在多样中相互尊重、彼此借鉴、和谐共存……世界才能丰富多彩” [14 ]的互鉴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防战争祸患于未然” [15 ]的共建性、“携手同行……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 [16 ]的可持续性。即是说,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系统地提出并深刻地回答了当今世界要构建一个怎样的新型国际关系、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以促使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民主、更加现代的方向发展。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原则,习近平指出:这个共同体应当以独立与平等、可持续与包容、合作与共赢为最高政治哲学或者价值观,寻找利益契合点和合作增长点;拒绝“零和博弈”和“丛林法则”,避免战争、杀戮和仇视,以谋求共同发展,而共同发展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它符合各国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因此“应该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 [17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发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习近平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理念,是在洞察国际形势和世界格局演变大趋势的基础上,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大潮流的前瞻性思考,它与当代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诉求和主张一脉相承,两者都以合作共赢为目标,“都承载着中国对建设美好世界的崇高理想和不懈追求” [18 ]。也就是说,人类命运共同体事关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而中国是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主要动力,中国积极倡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谋求和平发展的诉求,“表达了中国和平发展的愿望” [19 ]。

(二)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国际秩序思想蕴含着当代国际发展的新范式

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国际秩序的发展逻辑以建构互利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为契机,展现符合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符合世界人民诉求、符合人类发展规律的发展新范式。旧国际秩序的发展逻辑以国际政治组织之间的“零和博弈”和“丛林法则”的生存理念为准则,导致了霸权性的冒险主义、独裁性的机会主义和恐怖性的战争主义以无政府主义的面目出现,成为破坏国际和平秩序、阻碍世界发展的邪恶力量。众所周知,国际共产主义所秉承的发展逻辑是以无产阶级的自由解放为逻辑起点而建构的国际秩序,它是对霸权意志、独裁主义和战争理念的抵抗与否定。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国际秩序思想坚持和发展了国际共产主义的国际秩序建构理念,其互利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就是站在人道主义的制高点上提出来的。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以塑造良好的国际发展环境,是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国际秩序思想的重要实践指涉。当今世界的多极化,既体现为国家之间权力分配的多极化,也体现为发展模式的多极化;既体现为新兴国家尤其是金砖国家的地位及其国际领导力的提升,也体现为非传统安全对当代国际关系影响的艰巨性。因此,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反映了当代国际政治格局权力转变的特征,成为建立新型国际发展模式的逻辑拐点。习近平指出,中国将在双赢、多赢、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的基础上坚持走共同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将自身的发展经验和机遇同世界各国分享……实现共同发展” [20 ];并坚定地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支持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治理体系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指出“中国在联合国的一票永远属于发展中国家” [21]。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再次强调,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定不移地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由此可知,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国际秩序思想的互利共赢发展理念,充分展现了世界政治文明的发展逻辑,这种发展逻辑是形成当代世界和平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前提条件,彰显出了世界历史演变的正义基调和世界历史整合的和谐秩序,成为确保世界和平发展永续的发展新范式。

四、建立新型国际秩序的理性价值向度和新文明范式: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国际秩序思想逻辑理路的当代价值

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国际秩序思想的逻辑理路所体现出来的批判逻辑、建构逻辑和发展逻辑反映着人类追求建立国际新秩序的理性价值向度和新文明范式,对于反对以新的法西斯主义方式改变战后秩序以及以新的霸权主义促成单极世界的企图,建立公正、合理、平等的国际新秩序具有重大的当代价值。

(一)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国际秩序思想的批判逻辑为国际秩序的建立提供了公平正义的价值向度

众所周知,公平正义是世界治理的目标,也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人类越发达,世界越文明,人们对公平正义的要求就会越高。也就是说,公平正义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它“摒弃了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22 ],把本国利益同各国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利用自身的发展推动世界发展,在公平正义的价值向度下不断扩大各方共同利益的汇合点,积极树立“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摒弃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旧思维” [23 ]。习近平认为,当今世界的发展之所以衍生了大量的困难和挑战,就是因为个别国家乃至个人只注重谋求一私之利,而缺少了公平正义的向度,所以当今世界极其需要树立一种正确的义利观,即在谋求发展的过程中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把公平正义的价值向度渗透到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广阔公域,“共同致力于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24 ]以促进公平正义的国际新秩序的形成。同时,国际公平正义新秩序的建构,要以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为基础,驱除国际旧秩序中的不公正、不合理的单极化规章准则及其体制机制,坚决反对和抵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思想逻辑,不断彰显现代国际关系中的公平正义精神,把全世界人民对于公平正义的政治诉求有机融合在现代国际新秩序建构的全过程。目前,中国实施共建的“一带一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创办、丝路基金的设立、“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举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召开、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的开展、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等,其目的都是为了建构公平正义的新型国际秩序。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国际秩序思想的批判逻辑无疑为国际秩序的建立提供了公平正义的价值向度。

(二)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国际秩序思想的建构逻辑为世界的和平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也是建立新型国际秩序的前提,坚持和平发展符合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主旋律,但是在这一鲜明主题下的世界形势仍然暗藏著不稳定因素。尤其是当今世界的霸权主义、军国主义、恐怖主义阴霾不散,并有重新抬头的趋势,与此同时,发展中面临的核危机、欧债危机、中东难民潮、生态危机等问题层出不穷,这些都是世界战争爆发、冲突不断的主要根源,成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制约性因素。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和社会信息化,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与困境前所未有,如何面对新问题新挑战以提高共同应对这些挑战与困境的能力,成为人类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弱肉强食”“丛林法则”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强权独霸”是扼杀人类和平的尖刀,“赢者通吃”“零和博弈”是严重阻碍人类发展进步的绊脚石。战争、对抗与零和对于新时代的发展没有出路,和平、合作与共赢“才是人类社会和平、进步、发展的永恒主题” [25 ]。即是说,没有和平发展作为前提,世界旧秩序就会复燃,霸权主义、独裁主义和恐怖主义就会不断引发战争、杀戮和冲突。习近平在伦敦金融城发表演讲时强调,中国人民想的是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和为贵”“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中国致力于发展,所以更需要和平,中国期待美好未来,所以更爱护和平。可以说,和平的基因早已深植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并且延伸到了中国外交的各个领域,形成了符合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符合世界人民诉求、符合人类发展规律的中国特色国际秩序思想。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国际秩序思想的建构逻辑不仅展示了近代以来历经苦难的中国人民对于和平的渴望与追求,同时也表明了中国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接受“国强必霸”的决心,即任何人、任何事、任何理由都不能动摇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和意志。因此,建构国际新秩序必须把和平发展摆在首位,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走合作发展的道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国际秩序思想的建构逻辑为世界的和平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三)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国际秩序思想的发展逻辑凸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的世界意义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关键时期,时代主题仍然是和平与发展。世界命运掌握在各国人民手中,人类前途决定于各国人民的抉择。在共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地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26 ]。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蕴含的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同时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它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其一,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引领全球化向纵深发展提供理论借鉴。信息化、科技化的创新发展和空前进步,使人类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都越来越趋于一体化与国际化,越来越成为互相依赖、共存互生的统一体。但在人类交往交流交锋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如全球贫富差距加大、国际贸易中的不平等、部分国家的主权遭到侵犯以及小国家被边缘化等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为解决这些发展中的难题提供了理论借鉴。其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推动全球治理旧体制的瓦解和全球治理新秩序的建立。当前,西方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存在着不平等、不公正、不合理的弊端,尤其是治理义务的分配呈现出极大的不平衡性,即西方把治理义务推向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削弱这些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也就是说,西方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钳制着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过程中的话语权,导致全球治理主体的“全球性”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因此影响了全球治理的效果。人类命运共同体所秉承的平等性、互利性、互鉴性、共建性和可持续性等全球治理的创新理念,将有利于推动全球治理旧体制的瓦解和全球治理新秩序的建立。其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鲜明地回应了国际向中国抛出的各种责难问题。世界历史的发展表明,一个后起大国的崛起,往往伴随着世界秩序的巨大调整与变动,新旧大国之间的误解、质疑和分歧随之不断加深,世界性的战争“癌细胞”随之而被激活。同样,中国的崛起,毫无疑问地引发了国际尤其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担心、疑虑和困惑,他们向中国抛出了“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中国搭便车论”和“修昔底德陷阱”等系列责难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实践和理论的双重维度诠释了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维护正义、敢于担当、致力于合作共赢、具有公共关怀的国家。正如习近平所说,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来,“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 [27 ]。故而,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国际秩序思想的发展逻辑凸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的世界意义,对当前世界新型国际秩序的建构提供了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1][3][4][6][11][2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25]铭记历史,开创未来[EB/OL].(2015-05-07)[2017-12-28].http://news.e23.cn/content/2015-05-07/2015050700760_2.html.

[5][8][9][10][20][2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7]胡锦涛.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9-04(002).

[12][14][15][16]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贏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9-29(002).

[13]习近平.迈向命运共同体 开创亚洲新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5-03-28(002).

[1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8]谈习近平外交理念:具有高超娴熟的外交艺术[EB/OL].(2015-02-12)[2017-12-28].http://www.

chinanews.com/gn/2015/02-12/7057961.shtml.

[19]习近平2015外交大布局:定位中国角色,推出中国方案[EB/OL].(2015-12-25)[2017-12-28].http://

cpc.people.com.cn/xuexi/n1/2015/1225/c385474-27974814.html.

[22][23]习近平.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建设合作共赢美好世界——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6-29(002).

[24]习近平.共同谱写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新篇章——在中国—拉共体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致辞[N].人民日报,2015-01-09(002).

[27]习近平.在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3-29(002).

责任编辑:黄传英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逻辑习近平
逻辑
我们还能有逻辑地聊天吗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女生买买买时的神逻辑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贾康:“中国特色”的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
“中国特色”的低速电动车
标题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