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契机引人入胜

2018-06-11 07:27段新春
好日子(下旬) 2018年11期
关键词:俗语契机蒲松龄

段新春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导语更是艺术中的艺术,每一节课开场白的好坏关系到是否能充分利用课堂每一分钟,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率。

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应敲在学生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因此巧妙有效的导入不仅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而且能拓展学生的想象思维、激起师生间的情感共鸣,是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一般来说,下述方法较为常见。

一、回顾导入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回顾旧知识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一般来说,新知识是在旧知识基础上发展与延伸,学生是从旧知识中起步迈向新知识的掌握。老师要从已有的知识出发,提示学生或明确告诉学生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支点,引导他们思考,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精心设计,搭桥铺路、巧设契机。复习、练习、提问等都只是手段,一方面要通过有针对性的复习为学习新知作好铺垫,另一方面在复习的过程中通过各种巧妙的方式设置难点和疑问,使学生思维暂时出现困惑或受到阻碍,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造成传授新知的契机。

二、情境导入

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们越少感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们把这条规律看成是教育技巧的核心。”情境导入法,如运用得当,则会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意识不到是在上课,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获得知识。平时的生活和课文中所描述的情境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创设出一个与语文课文相符合的情境,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角色,将会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重要作用。在学习《永远的蝴蝶》时,我首先让学生听配乐朗诵和歌曲《思念》,音乐响起,学生立即被音乐中所表现出来的车祸现场的紧张氛围以及目睹亲人离去的悲痛和无奈深深吸引,将学生的情感和思维引入了恰当的轨道,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

三、由面到点导入

学生学习知识是由点到面的积累,由特殊到一般的转变。我们在导入课文时则可反其道而行之,由一般情况落实到特殊的一篇课文上来,这样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我讲王昌龄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先和学生一起回忆和补充了作者的其他类型的两首诗《出塞》和《闺怨》,它们代表了王昌龄诗歌的三种类型:送别诗、边塞诗和闺怨诗,让学生对整个唐代的主要诗歌题材也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四、名言俗语导入

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课堂上提到课外的内容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对这些内容特别感兴趣。教师课堂中如能根據学生的这一特点,恰如其分地运用名言俗语,使语言铿锵有力,胜似许多散言碎语,如胸有成竹、点石成金、画龙点睛等都涵盖着古代一段故事,能够展开学生已知的想象空间。游戏俗语还能起到“幽默”的作用,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讲授《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目前有些干部忘记了艰苦奋斗,有这样两句话,‘革命小酒天天醉,喝坏了党风喝坏了胃这两句新编俗语说明了什么呢?”“小酒”前面加“革命”二字可谓幽默风趣。这样导入,吸引在先,魅力无穷。

五、对联导入

对联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对于它,学生知道不多,但都很想了解,教师如抓住学生的这一求知欲,进行适当的引导,便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在学习《促织》时,我先在黑板上写下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学生读着对联,兴趣倍增。然后我说:“第一幅对联是蒲松龄先生为勉励自己读书和创作《聊斋志异》而作;第二幅是大文豪郭沫若1962年给蒲松龄故居题写的,联中极尽对蒲松龄及《聊斋》的赞美。根据对联,学生很快领会写作背景,理解文章方便了很多。

语文教学的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因此,导语的设计也不能单一,应力求花样翻新,多姿多彩。但不管采用哪一种导语设计,都要为全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与讲课的内容紧密相连,自然衔接。

“巧设契机,引人入胜。”一个好的开头是师生间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它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开头,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进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俗语契机蒲松龄
蒲松龄纪念馆举办“道法自然——王佑学山水写生画展”
客家俗语巧诵读
蒲松龄
俗语图文对对碰
数字俗语
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的尝试
盘面拉升暴发点与契机
失恋的好处
春天的回望
蒲松龄隐诗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