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巧精简精炼精致

2018-06-11 07:27郑洁
好日子(下旬) 2018年11期

郑洁

《枫树上的喜鹊》是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第四组的开篇文章。本组单元的主题是——“美丽的童话”。《枫树上的喜鹊》就是一篇郭风所写的童话故事。文本采用第一人称讲述的方式,以童真、童趣的眼睛看待渡口旁的枫树,枫树上的喜鹊窝以及窝里的喜鹊阿姨和喜鹊弟弟,笔调明快,情节简单,情感真挚。

怎样打造一节有精读的好课,实现学生语文要素地提升呢?笔者认为做到四个“精”:精巧、精简、精炼、精致。

一、熟悉文本要精巧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一个文本,对于学生是陌生的,对于教者也是陌生的。但教者与孩子并不在同一个水平上。教者在知识累积、生活阅历、能力态度等各方面都高于学生,对于文本的阅读自然能更深一层。教者在熟读和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应该能更深透地发现文本除内容之外,特殊的表达方式与作者的情感突破口。能从文本的语言中,体会作者独有的含义、情思及意蕴。就如同《枫树上的喜鹊》作者在文本中的表达是循序渐进,层层深化,螺旋式上升的。从喜欢枫树到喜欢树上的喜鹊窝,到喜欢窝里的喜鹊阿姨,乃至喜欢喜鹊弟弟。这一步一步是缓缓走入,步步逼近的。情感在慢慢累积,喜爱在渐渐升华!教者一定要抓住文本中作者这一精巧的安排。

二、教学设计要精简

都说最简单的事情也是最复杂的事情。一堂看似简单的课堂,背后却倾注了师者大量的精力与耐力。如何让课堂教学设计精简有效。以《枫树上的喜鹊》为例。

(一)课前导入,直击“喜欢”

师者在与学生的课前谈话中连问孩子三个问题:

你喜欢玩什么?你喜欢什么人?你喜欢听故事吗?

从最喜欢的游戏到最敬仰的人到最可爱的倾听,老师一个一个进入今天的主题,来聆听《枫树上的喜鹊》。这样的导入,简单却直击文眼一一喜欢。

(二)概括文意,复现“喜欢”

《枫树上的喜鹊》对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还是绵长的。如何将长文短读呢?概括文意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教者在通读课文之后,指名学生组织自己的语言来讲述课文中的故事大意。这对二年级的学生而言,有点小难度。老师可以在孩子们讲述中,给予适当的点拨与整理,形成一个小框架:

这简单梳理的背后,是教者用意至深,既让学生复现文本,熟悉文本,也让学生把握文脉,梳理作者写作思路,明晰文本主要内容,一举多得。而在这概括中,更讓文眼“喜欢”,多次复现。

(三)深入句子,解读“喜欢”

教学是一门整合与分析并存的艺术。概括文意之后,教者就要与学生一起细致研读文本了。《枫树上的喜鹊》中,带有喜欢的句子随处可见,不断反复,就需要师者与学生一起,在教学中慢慢寻找,细细品味。此时,师者就要巧设教学环节,解读多层次的“喜欢”。

1.对枫树的“喜欢”。紧抓文中两句写枫树的句子,紧抓“很大很高的绿色太阳伞”以及“绿荫”“遮蔽”等关键词,亦步亦趋,从形到用,由表及里解读品味。

2.对喜鹊窝的“喜欢”。孩子是最喜欢大自然生灵的。树上有乌窝,就预示着其间有鸟。而这窝是喜鹊避风的港湾,啼叫的家园,怎能不让“我”,由树喜窝呢?

3.最喜鹊阿姨、喜鹊弟弟的“喜欢”。都说爱屋及乌,这鸟窝里的小生灵才是作者最喜欢的。他们能与我说话,能学拼音,能唱歌,能看太阳,是那么有趣,那么可爱。他们的对话,就是活生生的课堂怎能不让人衷心喜欢。

师者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寻找带有“喜欢”一词的句子,用圈一圈,画一画的方式,将这些句子做上痕迹。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来不断诵读、品读这些关键句子,深入体会“喜欢”。

教学过程,从说“喜欢”到讲“喜欢”到品“喜欢”,层层推进,环环相扣,将文本的重难点落实到位,将“喜欢”读厚、读深。

三、课堂评价要精炼

课堂是师生合作的舞台,学生是舞台上的主角。如何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呢?师者的课堂评价就要精炼。

(一)不重复学生回答

教学是一个前后紧接的过程,有时候教者没有充分的准备,尤其是预设不够充分,对于学生突如其来的回答,心中仓促,或者由于个人习惯使然在课堂中会重复学生的回答或者复述学生的回答,这样的评价前缀必须要克服。这样不仅能节省课堂时间,还能在长期时间中,训练教者的教学机智及应对能力。

(二)不边际多余评价

教者的评价精炼,必须要直击学生回答中存在的问题,而不是边际化进行多余的、不必要的评价。比如《枫树上的喜鹊》一课拼读枫树的高大,教者的评价就

(三)不悬空多重预设

课堂是多变的,孩子是多面的。面对变化的课堂和多面的孩子,师者在备课时,就要多多预设学生的回答吗,多多预设自己的课堂评价语言。做到心中有谱,不悬空无曲。

四、课堂反思更精致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古人早就参透了技艺把握的精髓,那就是多思多练多磨。因此,课堂也是一门打磨的艺术,一堂好课勤打磨。教者可以在实践中多多反思自己的教学环节,多多重设自己的教学环节,再次返回课堂重新操练,让自己的课堂越来越精益求精,越来越精致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