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干预改善脑性瘫痪患儿的认知能力及肢体功能的疗效

2018-06-13 03:58
中国民间疗法 2018年5期
关键词:脑性脑瘫康复

李 凯

(河南省许昌市立医院,河南 许昌 461000)

脑性瘫痪是由于胎儿或婴幼儿的脑部受到非进行性的损伤引起,患儿除表现为言语功能方面的障碍外,同时伴有感觉、交流、认知、运动等方面的障碍。临床治疗时多以恢复患儿生理功能为主要目标,忽视了对认知能力等方面问题的改善,严重限制了患儿其他功能的恢复,使其康复效果欠佳。笔者采用认知行为干预治疗脑瘫患儿,取得较佳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在许昌市立医院就诊的脑瘫患儿117例,经智力检查、MRI等检查确诊,符合脑瘫儿童的诊断标准[1],排除重度智力障碍脑瘫患儿,中途退出患儿。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法进行分组,对照组58例,男33例,女25例;年龄0.9~6.0岁,平均(3.41±0.36)岁;痉挛型36例,手足徐动型9例,共济失调型7例,肌张力低下型6例。观察组59例,男36例,女23例;年龄0.8~6.0岁,平均(3.38±0.35)岁;痉挛型34例,手足徐动型10例,共济失调型8例,肌张力低下型7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应用常规康复训练,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语言训练、电疗等综合性治疗,每次30 min,每日1次,训练5 d休息2 d。

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认知行为干预治疗。主要包括注意力训练、记忆力训练、理解力训练、判断力训练、思维能力训练。0~4个月的患儿:以视、听、触摸等方式被动输入;4~5个月的患儿:利用玩具引导患儿的视线左右上下追视;5~6个月的患儿:训练伸手抓玩具;6~8个月的患儿:利用患儿感兴趣的用品训练手眼协调、双手协调及中线活动的能力;9~12个月的患儿:训练对小物件的抓捏,以及对简单语言的理解、模仿能力,学做交往游戏;1.0~2.0岁的患儿:训练对小物件的投掷、放入容器,模仿画画,堆积木,增加词汇量;2.0~3.5岁的患儿:训练配对颜色、图片,简单描述故事,完成简单的指令动作;3.6~6岁的患儿:训练分类不同的物品,以及记忆力、数数等。每次30 min,每日1次,每训练5 d休息2 d,两组患者均于6个月后对比疗效。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①认知能力:采用儿童功能独立评定量表(WeeFIM)进行评价[2]。该量表满分35分,分数越高表明患儿的认知能力越好。②肢体功能: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估表(GMFM-88)进行评价[3],仰卧位与俯卧位总分为51分,坐位总分为60分,爬和跪总分为42分,站立总分为39分,走跑跳总分为72分。评分标准:0分为不能完成;1分为刚会做,完成度<10%;2分为部分完成,完成度10%~100%;3分为圆满完成。

3.3 结果

(1)认知能力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WeeFIM评分显著高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脑瘫患儿治疗前后认知能力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肢体功能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仰卧位与俯卧位、坐位、爬和跪、站立以及走跑跳改善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脑瘫患儿治疗前后肢体功能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4 讨论

脑性瘫痪又称为脑瘫,是一种姿势性运动发育障碍的活动受限症候群,患儿除表现为语言、运动等方面的障碍外,同时也伴有感觉、交流、认知等障碍。临床治疗时,由于偏重不同,治疗效果往往不佳。有研究指出,早期改善患儿的认知能力及语言功能,能有效促进患儿粗大运动及精细运动的发育,对改善患儿的运动功能,恢复生理功能有重要的意义[4]。

脑瘫患儿的治疗原则为早发现、早干预,依据循证医学的原则,采用集中式康复、社区康复相结合,治疗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康复训练与游戏相结合的综合性康复治疗。但是,由于其偏重性主要为恢复生理功能,对患儿的认知能力及语言功能的重视不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康复的进度,影响患儿的整体康复效果。脑组织在婴儿期还处于迅速的生长发育阶段,此时脑损伤属于初期,患儿的异常姿势及运动还未完全固定化,该时期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患儿的代偿能力高,恢复能力较强,此时治疗可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本研究中,对患儿进行认知行为干预,给予不同年龄段患儿合适的干预方式。年龄较小的患儿,采用被动输入的方式,引导患儿注意力,促进患儿意识的恢复;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引导患儿对周围事物的认知,调节其手眼协调活动能力,在游戏及训练中加深患儿对语言理解模仿能力;以注意力为切入点,引起患儿的关注,提高其记忆理解能力,改善患儿的判断思维能力,达到改善其语言、认知能力的目的。患儿认知能力及语言能力的提高,可进一步加快其对外界信息的接受程度,促进其粗大运动及精细运动的发育[5]。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WeeFIM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仰卧位与俯卧位、坐位、爬和跪、站立以及走跑跳提高的幅度也显著优于对照组,与权爱珍等[6]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联合应用认知行为干预,通过改善患儿的注意力、记忆力及理解力,提高判断力及思维能力,能够更有效地提高患儿的认知能力,促进脑瘫患儿肢体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的推广及应用。

[1]梁秋叶,覃花桃.小儿脑性瘫痪早期干预治疗结合家庭康复的研究进展[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28(9):1154-1155,1160.

[2]汤加利,史惟,郭金颖,等.学龄期脑瘫患儿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29(6):552-556.

[3]王玲玲,温晓红.不同神经学评估工具及其对脑瘫预测效度的研究进展[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7,25(4):375-377.

[4]吴卫红.第四章 脑性瘫痪的康复治疗 第二节 不同类型脑瘫康复治疗策略[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5,30(11):1199-1202.

[5]吴建贤.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15):第九部分 第四章 脑性瘫痪的康复治疗 第七节 伴随障碍的治疗[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6,31(3):373-376.

[6]权爱珍,连惠娟,李丹.脑瘫儿童语言认知训练对肢体功能康复的促进作用[J].临床医药实践,2014,23(1):6-8.

猜你喜欢
脑性脑瘫康复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小儿脑性瘫痪合并癫痫的危险因素分析
对脑性瘫痪言语功能障碍患儿实施补肾健脑针法结合ST训练治疗的效果分析
引导式教育在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欢迎订阅2022年《护理与康复》杂志
小儿脑性瘫痪流涎症康复治疗研究进展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儿童脑性瘫痪的病因研究进展
脑瘫姐妹为爸爸征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