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雄安新区第一年雄安这一年都做了什么

2018-06-15 06:30
河北画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新区

从2017年4月1日到今天,时间走过了一个年轮。千年大计第一年,雄安新区怎样了?

一座蓝绿城

自从人类进入工业时代,建设新城就有了一幅固定的画面:高耸的塔吊、林立的钢筋、轰鸣的机器、忙碌的工人,鼓荡着热气腾腾、拔地而起的力量。

但在雄安,看不到这些。

雄安很安静。街道有些空旷;楼房有些陈旧;汽车不多,很少按喇叭;行人不多,走得悠然闲适。舆论场上有一个炙手可热的雄安,物理空间里的雄安却如此静谧。

这得益于从2016年筹划新区开始就出台的管控措施——新区不允许出现抢搭抢建、抢栽抢种,要严格依法管控,不允许增加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人、地、房的管控,都是为了“留下白纸好作画”,保住新区这片原生态。在雄安新区的规划出台之前,唯有一件事可以干,就是环境建设。

这才是大手笔所在——先治理环境,后建设。

10万亩造林计划在雄县铺开了。它是造林项目,也是民生项目。雄县县委常委、农工委书记刘玉峰说:“腾退10万亩土地用于造林,这涉及1.2万多户家庭、8万多名村民的生计,补偿政策怎么办?有的土地还在承包期限内,土地政策怎么办?最后拿出的办法是:村民每腾退1亩土地,有1500元保底收益金,这是第一笔直接收入;腾退之后,村民出工参加造林,这是第二笔间接收入;林造好了,优先吸纳村民就业,这是第三笔长远收入。”

如今,10万亩平整的土地已在眼前。今年一年之内,57种苗木将满栽于此,10万亩土地将披上绿色新装。而未来,雄安的森林面积将达到近百万亩。

8条白洋淀上游河流的治理在进行,1万多家“散乱污企业”一家不留地关停了;557个村庄和河道上的几百万吨陈年垃圾被清理出来,农民当上了环卫工人,垃圾日产日清,农村干净了;冬季取暖用洁净煤、用电、用气、用地热,再也不用劣质散煤……雄安的变化一目了然——不在高楼,而在天地,天变蓝了,地变绿了。

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这就是雄安要构建的城市之美。

一座智慧城

盛夏,安新县大王镇,雄安新区的核心地块,地质工作者顶着烈日施工。每10平方公里有一个200米深的钻孔,还有若干个100米深的钻孔。他们要调查地下水、浅层水温、地下空间、地质结构……建立一个四维地质模型,让雄安的地下变得“透明”,把水、电、煤气供应,灾害防护系统都放到地下去,把地面还给绿化、还给行人。

冬日的一大早,白洋淀湖畔的旅游东路上,一辆造型奇怪的扫路车悄然出现了,环卫工人老孙好奇地打量着它——车前面戴着几个摄像头,车头上顶着一个“小转盘”,车里面空无一人。老孙心想:它是怎么开的?怎么干活的?能扫得干净吗?这就是名叫“蜗小白”的无人驾驶扫路车,自动驾驶,自动清扫道路,效果毫不逊色于老孙的扫帚。

春天,一辆红白相间的小轿车驶上了空旷的马路,启动、加速、减速、转向。车开得如行云流水,而驾驶座上没有人。操作人远在20公里外,通过中国移动的5G网络“驾驶”着车辆。

这一年,种种新创意在雄安的街头巷尾露面了。一座智慧城市,已能看到雏形。

甚至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进入雄安,就能嵌入它的智慧网络中。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张玉鑫描述了一个未来场景:“你来到雄安工作和生活,自然而然地被‘智慧’录入并有了属于你自己的身份码。你的工作、生活、学习、社交、守法、公益等都可以参加积分,分值会有许多用处。”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雄安变了,变化太大、太彻底了。这不再是工业时代里肉眼可见、轰轰烈烈的造城,而是数字时代里润物无声、日新月异的造城。

虽不见高楼起,但新区每天在成长。

一座管理城

雄安新区有120多万人口,人人都可以跟主要干部直接联系。2017年国庆期间,刘宝玲对新区管委会领导干部和三县的县委书记、县长及一大批基层干部先后公开了自己的手机号。同时告知大家:由于日常工作很多,接电话忙不过来,请大家以发短信为主,尽量少打电话。新区专门出台了群众短信办理制度和规范,各级干部共同参与建起了“民意直通车”。

从公开手机号至今,刘宝玲接到了2.4万多条短信,其中60%是有效信息。这些短信,各级部门积极办理办结率在94%以上。如今,来自群众的海量短信,正成为新区干部和群众沟通的重要渠道。

管委会为了使新区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连续组织大规模的职业培训,不同的人群、性别、年龄,设置不同的培训项目,累计培训了5万多人。管委会还根据雄安人的就业习惯,让劳动部门牵头,把现有的开工企业、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都动员起来,挖掘他们的岗位需要,优先聘用当地的员工。再把培训课程改成新区日后需要的现代服务业,家政、月嫂、美容、美发、养生、茶艺、园艺……

这一年,刑事发案率下降了,治安发案率也降低了,信访量更是大大下降。雄安的气氛是乐观、理性的,雄安的百姓是有情怀的。

在管委会的临时办公楼里走上一圈,能听到北京的口音、石家庄的口音、保定的口音、县里的口音——管委会的工作人员,许多是从全国各地抽调来的。创新管理方式,提高基层治理能力,是新区的必由之路。

一座理想城

雄安新区管委会的架构有三大特点:大部门制、扁平化、聘任制。记者在跟管委会工作人员打交道的过程中,明显感觉到了“精简、高效、统一”。

这正是国家为雄安新区顶层设计里的重要一环。

在这一年里,没有什么比顶层设计更重要了。刘宝玲介绍说:“顶层设计主要是三件事,解决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谁来干?要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招募人才,构架新区的现代化管理机构。”第二个问题,干什么?张玉鑫介绍说:“这就要编制好规划,‘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后,再开工建设’。第三个问题:怎么干?新区临时党委委员、筹委会副主任于振海介绍说:“雄安新区面对很多新问题,要用改革创新的思路去破解。城市发展的现实问题必须靠改革创新去回答。”

大好山河,坐标已定。

犹记2017年2月23日,习近平在考察雄安时说:“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划定开发边界和生态红线 ,实现两线合一,着力建设绿色、森林、智慧、水城一体的新区。”

千年大计,志在千年。

刘宝玲畅想着一座理想城:“在不远的将来,这座城市社会管理有序,生态环境优美,公共服务优质,科技领先,产业发达,宜居宜业,文明和谐,安全稳定。这座城市一定是活力之城!”

猜你喜欢
新区
宜宾市三江新区
雄安新区设立五周年座谈会召开
开放缔造活力新区
西海岸新区“抢眼”香港山东周
雄安新区的期许
解读河北雄安新区
新区制造生态圈
西海岸新区的扶贫“3.0模式”
从雄安新区读懂中国未来
2017国家新区创新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