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全球化理念的重塑

2018-06-16 08:33谢云涛
财经界·下旬刊 2018年3期

谢云涛

摘 要:目前对全球化的定义主要可以解释为各国经济对彼此的依赖程度。我们可以发现从冷战结束到2008年的金融危机,尤其是1995年成立了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经济与贸易的全球化在快速的推进。可以说当前的全球化是由资本引领的经济与贸易全球化。随着西方国家民族主义情绪不断升温,全球化的浪潮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上,我们必须要认识到走出全球化困境的途径不是放弃或是反全球化,而是需要对全球化在新形势下进行重新定义,建立符合当下形势的新型全球化理念。

关键词:资本全球化 全球化要素 新型全球化理念

自2008年全球性经济危机爆发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逐步恢复的同时,民族主义情绪日渐高涨,不断在各自国家的媒体上传播着对全球化的逆反。从去年的英国脱欧,法国和德国等欧洲大国的反移民浪潮,再到美国正式宣布退出《巴黎协定》,“反全球化”竟成了西方各国的一种时尚,就连各国大选中也不乏以此来博取选民好感,为自己拉票的候选人。西方发达国家曾是全球化的旗手和坚定支持者,而今只有中国逆势而上,在各重要场合和国际组织中继续高举“全球化”大旗。中国要坚持经济全球化的正确历史方向,但同时也要注意全球化过程中的内在矛盾与各种外部制约因素,我们需要对全球化有一个重新的定义,创建一个新型的全球化理念。

一、资本引领的经济与贸易全球化

经济的“全球化”以及贸易的全面对外开放是属于经济学范畴的“政治正确”,因为它不仅带来了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更有效配置,同时也让资本实现了更高效的流通。一言以概之,当今全球化的本质就是资本引领的经济与贸易全球化。

如果把经济全球化定义为“各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那么其内在矛盾的核心就是不同生产要素流动的不对称性。由于资本的逐利性导致其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性要远远高于其他生产要素,而这一特性也使资本要素成为了当下全球化大环境下的最大受益者。

资本引领的经济与贸易的全球化的负外部性主要有三条。首先,由于资本要素的流动性要远高于劳动要素,造成的负面效果就是在经济全球化推进如火如荼的这二十年间,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市场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都存在持续扩大的情况。虽然当下的全球化使不少发展中国家的劳动者提高了收入摆脱了贫困,尤其是中国和印度显得尤为明显,但与此同时它也挤压了发达国家中产阶级的发展。按资分配的规则使得资本全球化造成了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把一国内部资本与劳动的矛盾以发达国家劳动者和发展中国家劳动者矛盾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各国右翼民族主義情绪升温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其次,金融资本的流动性及收益远高于实体产业,导致全球经济趋势脱实向虚。科技的发展使得全球金融资本可以在瞬时完成高频率交易,在交易安全性得到保障的同时,又能极大的缩短盈利周期及大幅度规避税收。这都使金融资本成为了各国竞相追逐的香饽饽,而实体产业则颇有些“费力不讨好”的感觉。这不仅使传统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呈现萎缩的状态,也使许多发展中国家在未完成工业化的情况下过早进入以第三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许多关乎民生的公共产品如食品、能源、住房等也成为全球金融资本投机炒作的对象。

最后,对资本的依赖会使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状况起伏不定。由于全球化的推进,许多国家的资本账户都处于自由流动状态,所以相对贸易而言,资本流动会对一国国际收支产生更大的影响。各国不得不对这种由资本流动所造成的经济状况不确定性进行宏观调控。因为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经济相互关联,一国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势必会牵连他国。这种现象如果发生在储备货币的发行国,那么效果将更为明显,它的货币政策会成为影响他国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因素。传统经济学中存在的“三元悖论”,即“货币政策独立、固定汇率、资本账户开放三者不可兼得”,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也被打破。因为存在各国宏观政策的相互外溢性,意味着在资本自由流动的状态下,即使采用浮动汇率制度也不能保证一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这就是海伦.瑞教授在2013年提出的“二元悖论”观点。

二、全球化的诸多要素及其制约因素

之所以强调资本引领的经济与贸易全球化是因为资本是当今全球化的核心,也是其内在的主要矛盾。但是全球化是有诸多要素共同组成的,不只是资本要素,诸如劳动力、文化、科技、信息、治理等都是当今全球化的组成要素。全球化带来的影响是全方面的,不是单一的。

劳动力的全球化是非常重要的组成要素。资本追逐廉价的劳动力,所以流向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也流入发达国家,以降低发达国家的劳动成本。如果说资本与劳动力的矛盾是当今全球化的主要矛盾,那么允许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就是对其最好的解决办法。但现实中,劳动力的流动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如人种、文化、宗教等都容易在社会中产生新的对立面。

文化的全球化是高风险的,且具有不可调和性。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民族或文明对自己的文化有着很深的坚持,是具有不可改变性的。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西方没有成功的将自己的“普世价值”推广到全球,虽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试图以武力手段强行干预其他国家的制度和文化,但带来的确是文明冲突。

科技的全球化即技术的全球化涉及到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在右翼民粹主义情绪抬头之后,开始拒绝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或是设置很高的技术转让门槛,使经济全球化的趋同效应减弱。另一方面,科技的全球化也引发了人们对机器人即将取代人工劳动力的恐慌。发展中国家的低成本劳动力优势可能被大幅度减弱,部分高技术制造产业将回归发达国家。

信息的全球化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要素,因为它始终处在“自由”与“安全”两者的交界边缘。如今的互联网技术相比于二十年前有了飞跃式的进步,人们可以在各种移动终端通过互联网随时发表自己的言论、分享自己的经历、交流自己的看法。但有时候,虚拟媒体的信息交流也处在挑战传统媒体及政府治理。

治理的全球化也被称为全球化治理,主要是顺应世界“多极化趋势”而产生的全新的、全方位的治理方案和治理理念。如今全球化治理也遇到了瓶颈期,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西方发达国家担心在现有国际体系中,发展中国家取得了太多的便利和优势,开始出现了“去多边主义”的声音,具体表现为特朗普政府上台之后美国开始疏远WTO多边贸易体系,退出《巴黎协定》等;第二,发达国家内部也出现了不和谐的因素,对多边化的全球治理产生了分歧,英国脱欧以及美国退出TPP和TTIP就是很好的例子。

三、建立新型的全球化理念

如果把全世界各个国家看成一个整体,全球化无疑会使这个整体受益颇多。当把国家主权概念加入之后,就会发现虽然总体福祉在上升,但在这过程中还是会在国家层面产生利益分配上的差異。当这些差异得不到有效的补偿时,久而久之在这些国家内部就会出现“反全球化”的呼声。不管是从经济学理论还是人类发展实践都已经证明,反全球化政策是全球治理的一种倒退且不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这不仅会使全球经济丧失活力,也会使人类整体利益受损。

虽然当今的全球化遭遇了困境,但全球化的正确道路需要得到坚持。因为只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展的趋同性得到维持,才能真正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需要建立新型的全球化理念。为此平衡好全球化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资本与劳动力之间的平衡、国家开放和宏观经济稳定之间的平衡、国家概念和民族文化之间的平衡、文化多样性之间的平衡、信息安全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科学技术与劳动力保障之间的平衡以及国家主权与全球治理之间的平衡都是构建新型全球化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G20杭州峰会期间,与会各国达成共识,必须更加关注全球包容性增长。只有平衡好全球化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才有可能在推进全球化的同时,实现全球经济稳步增长、人类发展水平指标HDI持续提高、减少全球范围内的绝对贫困人口和改善收入分配不均的宏观经济目标。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会议成果,因为G20中不仅有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经济体国家,也有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经济体国家。从体量上来说,G20占世界GDP的比重超过3/4,占世界进出口贸易额的3/4以上,占世界总人口的2/3,所以该共识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类的共同愿望。

全球化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它是现代化市场经济的发展成果,是人类整体增加福祉的共同需求,是历史发展的正确方向。当前全球化的主要矛盾是不同生产要素流动的不对称性,导致过分强调资本在全球化中的作用。建立新型的全球化理念就是要构建各国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完成全球化各要素之间的平衡,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包容性增长,同时也使全球化向着更公正、更合理、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何亚非.推进全球化 引领全球化[J].学习时报,2017.

[2]蔡荣鑫.“包容性增长”理念的形成及其政策内涵[J].经济学家,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