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伊德的身体理论初探

2018-06-16 04:07刘晓鹏
教育界·下旬 2018年1期
关键词:伊德身体

刘晓鹏

【摘要】唐·伊德的身体理论是其技术现象学理论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他创造性地将“身体”这一概念做了区分,提出了身体的三个维度。文章重点探究了唐·伊德的身体理论,并从身体与知觉相互融合这一角度对其进行了解析。

【关键词】技术现象学;身心一体论;唐·伊德;身体;知觉

一、身体与知觉

在《技术中的身体》这本书中,唐·伊德对身体做了三个区分,分别为“身体一”“身体二”“身体三”。在这里,唐·伊德提到“身体一”指的是能感知的、活着的身体;“身体二”是指文化建构的身体,即我们自身是在社会性、文化性的内部建构起来的;而“身体三”则是技术意义上的身体。其中,“身体一”与“身体二”是“技术的身体”的基础和前提。

关于“身体一”,不仅仅指的是肉体,唐·伊德认为肉体和意识是結合在身体之中的。在传统哲学中,身心是二分的,但“身体一”却要将对立的二者综合在一起。

“身体二”则是构成文化与社会的唯一一种关联。福柯曾经说道:“身体是事件被铭写的表面(言对事件进行追记,思想对事件进行解散),是自我被拆散的处所(自我具备一种物质整体性幻觉),是一个永远在风化瓦解的器具。”这就是说,人类文化的建构都围绕着身体展开。

“身体三”是处于技术之中的身体。而技术与身体的关系则是“涉身性”的。唐·伊德指出:“涉身是一种复杂的现象,既包括我所称的身体一,即我是一个情境的、有感知能力的、积极的身体,也包括身体二,即文化意义渗透的并且也是体验的身体。”事实上,我们总是生活在技术之中,利用手机进行通讯,上网,乘坐交通工具上下班,通过手表得知时间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与技术的关系密不可分。另一方面,技术也延伸了我们的器官,如盲人的拐杖、眼镜等。而虚拟空间的出现,更是将“技术中的身体”这一概念诠释到了极致。但技术的“涉身性”总是依附于身体的,不可能脱离身体而独立存在,技术只有在与身体的关联中才具有其意义。

在技术现象学中,身体与知觉的关系体现在一切对世界的感知都是基于身体的。唐·伊德提出的人与技术的四种关系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一)具身关系

人与技术互为共生体,可以用下面的图式表示:

(人类-技术)→世界

人类与技术表示为一个统一体。在具身关系中,技术表现出一种透明性,它隐藏在背景后,不宜被察觉到。例如望远镜,我们通过它来感知世界,望远镜延伸了我们的视觉。此时,望远镜与我们的身体是一体的,我们在透过望远镜来眺望远处时,会不自觉地忽略望远镜的存在,而只关注远处的风景。

(二)解释关系

在解释学关系中,技术与世界融为一体,我们了解世界需要技术作为途径。这种关系,可以用图式表示为:

人类→(技术-世界)

因为人类的身体感知能力有限,往往我们获得的知识是通过技术的转达给予我们的。比如地图,我们并没有走过地图上的每一个地方,但我们能通过地图而了解整个世界。又比如当前比较热门的大数据,通过海量数据的收集以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自己需要的结论。

(三)它异关系

在这一关系中,技术由于其自主性,成为世界的替身。身体不直接作用于世界而是单纯地与技术发生关系,如我们经常使用的自动提款机。这种关系用图式表示为:

人类→技术(世界)

(四)背景关系

这种关系是指,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生活中的技术已经随处可见,充斥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一系列人类经常使用却又让人忘却其存在的技术物品与我们的生活融为一体,技术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背景。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唐·伊德认为“我们的生存是由技术构造的”。

唐·伊德是用知觉来理解身体与世界的关系的。人与环境发生联系,依靠的是人对环境的知觉。唐·伊德吸取了多位现象学家的思想精华,将知觉分为两种:一种知觉就是身体范围内的知觉,伊德称之为“微观知觉”;另一种就是被技术化了的知觉,即我们借助于技术所得到的感知,他称之为“宏观知觉”。

微观知觉等同于梅洛-庞蒂的“身体知觉”。在梅洛-庞蒂和唐·伊德看来,身体在知觉中处于很重要的地位,因为人的意识其实是身体的意识。知觉的形成离不开环境和身体的相互作用。梅洛-庞蒂通过幻肢现象的分析说明了这一点。一个正常的人因为某种原因失去了自己的胳膊,但在治疗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他都会下意识地认为自己的胳膊还在。因为过去的生活习惯已经融入了他的生活方式。这一现象说明了心灵与身体不是二分的,两者时时刻刻处于结合的过程中。

宏观知觉是“被称为文化的或诠释的知觉”,一般意义上的科学就是一种宏观知觉。宏观知觉是被技术中介了的知觉。它的提出,就是要表明在生活世界中,具体的技术可以改变人类对世界的知觉和由此产生的对世界的新认识,比如我们可以利用天文技术感知到外太空的景象,利用声呐技术听到深海里的声音。

其中,没有微观知觉,就没有宏观知觉的产生;同样的,没有宏观知觉,微观知觉也不可能存在。宏观知觉与微观知觉是相互作用的,二者缺一不可。而技术则是微观知觉与宏观知觉的中介。

因此,唐·伊德的知觉理论同样表明了知觉的主体是身体,人正是作为身体而知觉世界。

二、身心一体论

我们是通过身体认知这种方式来了解世界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实际上是以身体的各种感知为基础的。比如刚出生的小孩并不能分别猫与狗,只有当他的视觉看到两种动物的差别,才能在以后分辨出它们。所有的认知活动以及实践活动,包括关于抽象的科学知识,实际上都是以身体为基础而参与的。对此,唐·伊德说道:“单单靠抽象的情景还不能使科学家们把世界数字化、模型化和形式化。科学家们要操控和解释工具,就得运用以身体为导向的技能来操作技术工具。就技术的世俗使用来说,在科学环境中的技术工具通过‘具身关系扩展并改变了身体实践。技术工具被吸收并被整合到对世界的身体经验中,如海德格尔的锤子或梅洛-庞蒂的拐杖,而且科学家们能制造的现象随着具身形式的改变而改变。”我们因此可以看到,身体与认知始终是一体的,认知无法脱离身体而存在。

在“身心一体论”中,身体与认知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身体不仅仅是一个存储意识的容器,而是意识的基石,二者不可以分离。意识形成的条件会受到身体的限制,而身体也会受到意识的影响,二者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关系。

由此,笛卡尔式的“身心二元”的观点——认为精神是一个独立的实体,可以脱离身体而独立存在的“离身性”论断只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

认知活动始终都是具身的,身体是认知的基础,感知、思维、情绪等心智活动都与身体密切相关,认知与身体是一体的,就连技术也是具身的。比如虚拟技术构造出的一个仿真于真实环境的虚拟空间,本质上还是依托于人类身体的知觉,正如我们佩戴的眼镜,不能因为长时间佩戴习惯于它而导致不自觉地忽略其存在就认为我们并没有佩戴眼镜。同样的,虚拟空间由于其多重感知的特点,达到一种技术的“全透明”性,使得人的意识沉浸于其中而忘记了身体的存在,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认“身体”。事实上,“身体”还在起着作用,虚拟空间中的事物处于我们身体的自我经验之中。

【参考文献】

[1]Michel Foucaylt:Language,Counter-Memory,Practive[M].New york:Corne ⅡUniversity press,1981.

[2]Don Ihde.Bodies in Techology[M].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2002.

[3]徐献军.现象学对认知科学的建议——认知的具身性[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伊德身体
我们身体的由来
阴差阳错
法越狱惯犯再度“飞”出监狱
看不见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