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井区测井综合评价分析

2018-06-17 10:48易曲
科学与技术 2018年24期
关键词:川南断层

易曲

摘要:研究区块位于整个川南区块南部,相对独立。本文以本区的断层分析及低电阻研究为重点,把这个相对独立的区块作了一些定量分析,为产建的后续开发做好技术准备。

关键词:川南;断层;低电阻

引言:

随着勘探开发工作的深入,川南工区产建钻探深度深于前期,本井区地层变化较大,相对独立,故研究分析本区块为下一步产建的后续开发做好技术准备。

一、区域概况

本区构造位置为一被大耳山西、石门、吊水岩、天台场等断层所夹持的断背斜构造,呈南宽北窄、中部宽缓的特点,总体为北东走向。全区构造如下图:

二、浊积砂与断层

1.经过本井区三口井的垂深地层对比发现,小河坝组垂厚相当,均在210米左右,但浊积砂及九小层各井变化不同,A井浊积砂特征不明显但灰尖及碳尖发育正常;B井浊积砂特征不明显、灰尖不发育但碳尖清晰;C井灰尖及碳尖发育正常但由于断层发育而导致地层重复,第一层浊积砂特征不明显,第二套明显。由此可见本区块地层变化较大。

2.与一区最南边靠本井区最近的三口周边邻井进行地层对比发现浊积砂形态各有不同,且邻井1缺失7小层,邻井2缺失9+8+7小层,邻井3缺失浊积砂+9小层,故也许存在一个横跨三井的大断层,C井及周边地区也断层发育,所以,由此推断本井区可能断层较发育。

三、统计对比及低阻分析

考虑本井区与一区井所处位置对比相对独立,所以对常规曲线的测井响应特征值进行了统计分析。

由上述三表可以看出,本区三口井的声波值及密度值与邻井对比都没有大的差别,而电阻率值相比一区邻井明显低。

查阅大量文献之后发现低电阻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工程原因:①钻井泥浆侵入。②油气、水层对比条件发生变化。③砂泥岩薄互层中测井仪器的纵向分辨率不高。本井区钻井均为油基泥浆,与一区属同一地层水系且电阻明显低的C井换仪器测量过低电阻率依然存在,故推断工程上的三个原因影响较小。

2.地质原因:①沉积环境。②有机质过成熟。③岩石强亲水。④黄铁矿大量发育。⑤孔隙结构复杂粘土矿物含量高。⑥束缚水含量高。

①容易形成低阻地层的沉积环境有:三角洲前缘小型水下河道河口砂坝、滨浅湖滩坝、远砂坝、深湖-半深湖浊流沉积及岩性尖灭带等。但本井区的沉积环境为海相沉积深水陆棚相,且处于相同沉积环境的邻近井也未出现大面积电阻率低的情况。故沉积特征的影响应不存在。

②有机质过成熟成分越多会导致电阻率越低,由于本区没有有机质成熟度的资料但存在TOC含量越高有机质成熟度越高的关系,故以B井TOC的值为例来推断成熟度。

与周边直井的对比可看出TOC值并不高,故有机质过成熟的原因可能影响较小。

③从岩石的润湿性来看,研究结果表明低电阻率油气层普遍具有亲水性或偏亲水性混合湿润的特点。这一特点通常与储层集中所含粘土矿物伊利石和蒙脱石具有较强的吸水性有关。但同一地区沉积环境变化不大且从B井的岩心资料来看,粘土矿物中伊利石和蒙脱石含量与其他井差异很小,故伊/蒙混层原因影响较小。

④从邻井的实例分析来看,黄铁矿存在也能造成地层电阻率降低。

但对比B井与周边直井的黄铁矿含量发现本区黄铁矿含量并不高,故黄铁矿原因影响较小。

⑤大量岩电实验证明,泥质含量的增大会引起油层导电横截面积增大,电阻率降低。

但以B井的岩心资料为例,本井的电阻率先上升后下降,与粘土矿物基本呈反比关系。与周边直井对比含量基本一致,未发现粘土含量高。故粘土矿物原因影响较小。

⑥邻井实验分析表明地层流体的存在会导致地层电阻率数值变小。

对比B井与周边直井的含水饱和度发现本区井含水饱和度明显高,且由于本地区页岩较发育,而页岩基本不储水,故而是束缚水的原因。本条原因极有可能为本区低电阻原因。

四:结论

1.经过地层断层对比分析,本井区可能断层较发育。

2.C井的电阻率明显偏低,本区块现有井电阻率也都不高,电阻率偏低原因為地层束缚水含量较高。

3.继续跟踪收集正在进行的试气资料,若产量较高则由于电阻率低解释标准需要重新修定。

4.后续进一步加强产量结果与测井曲线特征(电阻率)分析,为下一步产建的勘探开发提供有价值的基础资料。

参考文献

[1]D.W希尔契。现代测井技术,石油工业出版社(北京),1989,4.

[2]欧阳健,张建华等.渤海湾盐水钻井液侵入油气层双侧向测井定量分析研究.测井技术.1998,22

(作者单位:江汉石油管理局向阳测录井公司)

猜你喜欢
川南断层
如何跨越假分数的思维断层
突出矿井大采高综采工作面过断层风险管控研究
茨东断裂带断层控藏模式及勘探实践
不想在你心中枯萎
论井田断层的连接
川南经济区幼儿教育师资队伍问题及对策
从图像考古角度看川南石棺
小议地层倾角大于或小于断层倾角时的断层特征
长江上游经济带与川南港群协同发展机制研究
以青海河湟地区与川南临水地区传统聚落比较性初探